理查德斯维德文化植物景观
南非西北部山区沙漠境内的景观
理查德斯维德文化植物景观(Richtersveld Cultural and Botanical Landscape)位于南非西北部引人注目的山区沙漠中,它构成了由社区拥有和管理的文化景观。该遗产保留了纳马人(Nama)维持了近2000年的半游牧生活模式。2007年成为世界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
基本数据
遗产名称:理查德斯维德文化植物景观
Richtersveld Cultural and Botanical Landscape
入选时间:2007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 (iv)(v)
地理位置:S28 36 0 E17 12 14
遗产编号: 1265
遗产描述
理查德斯维德文化植物景观(Richtersveld Cultural and Botanical Landscape)位于南非西北的北开普省引人注目的山区沙漠中,占地1600平方千米,该遗产保留了纳马人(Nama)维持了近2000年的半游牧生活模式,这是纳马人仍然在建造便携式小屋的唯一一个地区。
200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iv)(v),理查德斯维德文化植物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评价
占地16万公顷的理查德斯维德文化植物景观位于南非西北部引人注目的山区沙漠中,它构成了由社区拥有和管理的文化景观。该遗产保留了那马人半游牧性的牧民生活,说明可能在南非已存在两千年的季节变化模式。这是那马人仍然在建造便携式小屋的唯一一个地区。该遗产包括:季节性迁徙、牧场、储藏站(放牧人季节性放牛羊所用的基地),以及那马人有芦苇草垫席的房屋,即小小的半球型便携式建筑,由交叉木箍制成的木框架组成,铺上由当地灯心草辫成麻花状的细垫。住在这里的田园诗作者收集药用植物和其他植物,其口头叙述的老传统与不同地方和景观特点有关。
纳马人
理查德斯维德是纳马人的居住地,他们曾经长期在本区进行牧民生活。纳马人属于南部非洲的霍屯督种族集团,使用霍屯督语,属科伊桑语系。分多种方言,自成语族,亦有独特的吸气音。由于发音多为“hot”和“tot”, 从而得名“Hottentot”(霍屯督人)。有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并用特殊符号标明吸气音。霍屯督人的体质特征和语言同布须曼人相近,因而有人将他们合称为“科伊桑人”。
文化遗产
理查德斯维德是一片由高山和峡谷构成的多山荒漠,位于南非北开普省。它与平坦的沙质平原景观完全不同,主要景观是火山岩构成的多峭壁山脉和下游是与纳米比亚国界河的奥伦治河周边较为繁茂地区。本区沿奥伦治河的最北方海拔不到60m,中部偏南海拔1377m。
理查德斯维德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全境气候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根据地域和气候特点,纳马人创造了适应季节变化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即季节性迁徙放牧和注重植物的保护和利用。季节性迁徙、牧场和储藏站,反映出纳马人和土著社区长期性和持久性的传统,即维持广泛的生物多样性的季节性牧区放牧制度,从而显示出一个和谐的、人与自然互动的土地管理过程。而介于游牧人与拥有传统的便携式小屋(haru oms)的定居者之间的季节性迁移,则反映出纳马人半游牧的生活方式。
植物景观
在理查德斯维德的高山、峡谷和荒漠中生长着种类繁多的多汁植物。多汁植物又称多浆植物、多肉植物、肉质植物,意思是指具肥厚多汁的肉质茎、叶或根的植物。全世界约有10000余种,分属40多个科。其中属仙人掌科的种类较多,因而栽培上又将其单列为仙人掌类植物,而将其他科的植物称多浆植物。通常说的多浆植物有景天科、凤梨科。景天科的植物代表性的是玉树(又名燕子掌),凤梨科的有我们熟悉的菠萝。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8 21:38
目录
概述
世界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