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1964年马歇尔·麦克卢汉创作的书籍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是20世纪加拿大原创媒介理论家,思想家马歇尔·麦克卢汉于1964年发表的一本关于媒介文化研究的书籍。
内容简介
该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篇,展开论述了四种观点。第一,媒介的迅猛发展,使地球成为一个小小的“地球村”(GlobalVillage)。第二,“媒介即是讯息”他认为媒介对信息、知识、内容有强烈反作用,它是积极的、能动的对讯息有重大影响,决定了讯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式。第三,“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与人是相对独立的。不同媒介对不同感官起作用。书面媒介影响视觉,使人的感知成线状结构;视听媒介影响触觉,使人的感知成三维结构。第四,“冷媒介和热媒介”。低清晰度的媒介(如电话、电视、口语)叫“冷”媒介。因为它们的清晰度低,要求人深刻参与、深度卷入,为受众填补其中缺少的模糊的信息提供了机会,调动了人们再创造的能动性。反之,高清晰度的媒介叫“热”媒介。拼音文字、印刷品、广播、电影等等都是热媒介。它们给受众提供了充分而清晰的信息,因而受众被剥夺了深刻参与的机会,被剥夺了再创造的用武之地。
第二部分是应用篇或者举例篇,以第一部分的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从古至今的26种媒介。该部分以诗句或者是古罗马故事等为引子,以一种文学的手笔向读者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媒介。他认为口语词可以使人延伸和拓展,但与此同时由于言语这种意识的技术延伸又削弱了人的集体意识或直觉。再讲另一种媒介即书面词时,他认为这是以眼睛代替耳朵,唯有使用拼音文字与物质实体性质联系在一起是科学。电力时代使数字回头与视觉经验和听觉经验统一在一起来。麦克卢汉甚至把服装、住宅这些时常生活也看作是媒介的一种。
作品目录
成书过程
马歇尔·麦克卢汉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他安稳地从事了二十多年的教职工作和文学批评工作,发表了许多文章,论述并评价了从中世纪到现代社会一大批西方作家,如庞德、爱伦坡、马克·吐温、福克纳等的一系列作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步入中年的麦克卢汉由文学领域转向传播学领域,并主要以美国现代大众媒介、大众社会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
麦克卢汉对于美国媒介社会的态度经历了由批判到赞赏的独特过程。在其媒介研究的早期阶段,他以一位传统文学批评家的身份介入这个新领域,《机械新娘》就是他首次尝试对现代媒介和大众文化作全面分析的著作。
随后,他在从事《探索》的编辑工作时,麦克卢汉试图突破原来传播研究的文学偏向,代之以“客观的探索”。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和同事们就认识到了这样一个事实:作为美国工业领域基础的印刷技术,总有一天将被传播业的电子媒介所替代。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他们提出了探讨印刷、文字在美国社会形成中的作用,并据此来探索电子媒介这一新型的传播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在新型电子媒介相关讨论中,麦克卢汉对于美国的传播媒介和美国媒介社会的态度越来越趋于赞赏。“如果说印刷媒介代表了以一致性的和重复为基础的机械过程的诞生,并为后来的大规模生产、为商品与知识的标准化提供了一种模式的话,那么,电子媒介则克服了视觉空间的感觉分裂,为人的高度参与和介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这段话里,可以看出麦克卢汉已经从早期的一个人文学者逐渐变成一个技术决定论者了。但与其他技术决定论者不同的是,他将所有的技术都纳入“媒介”这一主导范围内加以考虑,认为是媒介技术中的变化造成了社会的变化,造成了人的信仰、感受、思考、行动和相互作用方式的变化,并造成了人类克服分裂,达到心灵重新统一的途径。《理解媒介》就是在这样一个思想状况下完成的。
作品思想
理论思想
《理解媒介》是传播学研究领域的媒介研究学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麦克卢汉的成名作。在该书里,作者首创了现代社会习以为常的术语“媒介”,提出了媒介研究者津津乐道的概念“地球村”、“信息时代”,阐述了“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冷媒介”的学术观点。
媒介即讯息
在该书中,麦克卢汉描绘了一幅由广播和电视的传播带来的正在发生变化的社会图景。他宣称“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意思是媒介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换句话说,新的媒介形态改变着我们对于自身和社会的体验,这种影响最终比它所传达的特定讯息的内容更重要。麦克卢汉说,传播媒介最重要的效果在于它影响着我们理解与思考的习惯。他认为:新的媒介技术如电视的效果并不仅仅发生在知识和观念的意识层次上,新技术还可能在人们感觉比例和知觉模式的潜意识层次上影响个体。要了解麦克卢汉的这个观点,需要先理解感官比例或称感官比例的概念。感官比例(Sense Ratio)是指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平衡。原始人用五种感官——嗅觉、触觉、听觉、视觉、味觉来感知世界。但是技术,特别是传播媒介,使人们只强调一种感官而忽视另一种感官。麦克卢汉说,印刷媒介强调视觉,因此影响了我们的思维,使它变成线性的、连续的、规则的、重复的和逻辑的,它使人类的思考可以与感情分开。印刷媒介带来了专业化和技术,同时也造成了疏离感与个人主义。就社会层面看,印刷媒介可能使国家产生民族主义并导致这种情绪的上升。与印刷媒介相比,电视强调的更多的是感觉。麦克卢汉将电视描写为一个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媒介,它比印刷媒介更加需要人的介入和参与。麦克卢汉提出,电视可能恢复印刷媒介所毁坏的感官比例的平衡。麦克卢汉说,从更为宏观的角度看,电视正在使人们重新部落化,将人们从单个的民族国家变成一个地球村。也就是说,人们会因为电视这些新媒介技术发生理解和思考模式的改变,让人更为震惊的是,这是一种潜意识上的改变,是不知不觉的。麦克卢汉举例说,今天的父母正眼看着他们的孩子成为“第三世界”,由于这些孩子在电视机前长大,电视及其他新媒体的影响造成了孩子们的思维方式与父母的不同。这就是“媒介即讯息”的主要含义。
媒介是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在书中第二部分分析了人类的三种延伸,一是身体器官的廷伸,比如轮子是脚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住宅是集体的皮肤的延伸。二是某种感官的延伸,比如口头言语是听觉的延伸,印刷物是视觉的延伸。三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这专指他的电力时代,包含了广播、电报、电话、电视等新兴媒介。这些延伸都在不同的层面上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影响,大到民族主义复兴,小到康康舞在不同文化里受到的不同待遇。这些延伸在不同的国家里占据的主导地位不同,从而导致了不同文化的产生,英国和美国偏重视觉的延伸,东方和欧洲大陆偏重听觉触觉等其他感官的延伸。而这种不同也导致了接受新媒介时的反应不同,“在偏重听觉和触觉的欧洲,电视强化了视觉,驱使听觉和触觉走向美国式重外观,重装潢的风格。在高度倚重视觉文化的美国,电视打开了听觉和触觉的大门,使感觉通向有声语言、膳食和造型艺术的非视觉世界”。
冷媒介和热媒介
对于冷热媒介的定义在书中麦克卢汉本人并未进行明确的界定,人们只是根据他的叙述进行推测。一种解释是:冷媒介是指它传达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比如手稿、漫画、电话、电视、无声电影,口语等就是冷媒介,模糊的信息提供了机会,调动了人们再创造的可能性。另一种解释是:所谓冷媒介,就是提供相对较少信息,需要信息接受者耗费较多热情,才能达致理解的媒介。比如报纸等传统出版物就是冷媒介,因为面对冷冰冰的文字,需要人们发挥想象力才能构成故事。
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度高。热媒介(Hot media)是相对于“冷媒介”而言的,这两个词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热媒介是指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
冷媒介和热媒介并非无稽,理解冷热媒介的概念有两个障碍。第一,冷热媒介理论中的冷热与日常生活中的冷热意义不同,它所表达的是媒介呈现的信息量和人们使用媒介的投入量。第二,冷热媒介对人的影响在当下往往难以体会,现代人很难体会单一媒介对人的影响,因为很难将单一媒介的影响从环境中剥离出来,麦克卢汉在论述该理论时援引贝都因人(Bedouins)、巴厘人(Balinese)等。
泛媒介观点
麦克卢汉笔下的“媒介”并非传统的传播媒介,而是一种“泛媒介”,在麦克卢汉的眼中,媒介无处不在,如影随形,凡是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东西,都可以叫做媒介。麦克卢汉给“媒介”一词作出了一个最广义的定义:人的一切外化、延伸、产出,即媒介是人的一切文化过程。他把人类任何技术进步、任何工具的发展都看作媒介的成长,看作人体的延伸。按照他的观点,衣服是皮肤的延伸,石斧是手的延伸,车轮是脚的延伸,广播是耳朵的延伸,电视是耳朵和眼睛的同时延伸,电子技术则是人类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总之,人要同周围的环境发生关系,就得通过媒介。
人文思想
麦克卢汉抱定以世界公民的身份生存的立场。他痛恨分裂切剂、残缺不全的人,热望做一个完全的人,做一个重新整合后的“部落人”。他相信,是印刷文字的语法把人类分裂为互相独立的自私自利的派别,分裂为种姓和民族,分裂为感情的派别。同时他相信,电子传播网络那种统一的力量,又可能使人类回归到无上幸福的伊甸园。这是麦克卢汉式的乐观。尽管他的许多料想今天都一个个快速变成了现实,然而他的这份乐观要想美梦成真,则要难上千万倍。因为,这显然不只是个技术问题,它实质上意味着沿袭已久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再次升华和超越。现实的景象展现的常常是悲观的因素。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科学主义和主体主义纠合在一起的现代主义文化,今天虽然遭遇诸多困境,但实现中,它却正日益辐射着强大的影响力。
作品影响
该书基本上概括了麦克卢汉关于传播媒介的主要观点,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媒介的定义、性质、特征、作用和分类的认识和阐述。一是他成功地预言了互联网时代,即信息时代(Age of Information)的到来;二是他有关信息传播的全新观点。
“麦克卢汉热”在全球有三次浪潮,而与该书相关的则有两次。
1964年,《理解媒介》的出版引起了第一波麦克卢汉热。第一波麦克卢汉热令人震撼,标志很多。择其要者有:1966至1967年,北美的全部宣传机器都开足马力为他鼓吹;主流和通俗的媒体发表了数以百计的评论、报导和访谈录;《理解媒介》的封面赫然印出《纽约先驱论坛报》的评论文字,宣告麦克卢汉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最重要的思想家”;1969年3月号的《花花公子》以超乎寻常的篇幅发表了几万字的《麦克卢汉访谈录》,称他为“高级祭司”、“北方圣人”;各界的要求应接不暇;几所大学想用诱人的高薪挖走他,纽约的福德姆大学以首位“施韦策讲座教授”特聘他工作一年,其年薪高出一般教授好几倍;欧洲的麦克卢汉迷创造了mcluhanism,mcluhanist等词汇;日本人几乎翻译了麦克卢汉的全部著作,所谓“麦克卢汉学”随之而起。
以1994年麻省理工学院版的《理解媒介》为标志之一,推动了第二波麦克卢汉热。此外,推动这次热潮的还有与之相关的专著、专刊、专题研讨会和麦克卢汉传记。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加速使人对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的观点给予了肯定。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年-1980年),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1933年在加拿大曼尼托巴(Manitoba)大学拿到了文学学士学位;1934年在同一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此后不久到剑桥大学留学,继续文学方面的研究;1942年获得剑桥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机器新娘》(1951年)和《理解媒介》(1964年)。
参考资料
《理解媒介》.浙江传媒学院报.2010.06.23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09 20:07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