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思维亦称“科学理论思维”。人类在知识和经验事实基础上形成的认识事物本质、规律和普遍联系的一种理性思维。其特点在于抽象性。同那种仅仅以经验事实为根据、按照经验的惯性而进行的思维,即单纯的经验思维不同,理论思维不受经验事实的特殊时空限制,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科学抽象方法,超越事实,从有限中把握无限,从相对中认识绝对,从特殊中认识一般,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获得规律性的知识。逻辑、概念、范畴是理论思维的基本元素。哲学观点在理论思维中起着统率作用,每一时代的哲学都给理论思维的发展以重大影响。理论思维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它在近现代的科学发展中起着巨大作用。理论思维和经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
概念、意象、意向和意念是理论思维的基本要素。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意象是联想、幻想、想象的整合,是艺术创造和欣赏的主要手段 ;意向是指概念本身内涵的认知意义 、评价意义, 如小麦这一概念既是对一种现实事物的摹写,又揭示了可作粮食的功用,有情意的成份, 体现了主体的意向;意念是概念、意象和意向等组合的图案 。意念在摹写现实(具体中的抽象)中获得规定, 在规范现实(抽象中的具体)中获得超越。也就是说意念作为具体事物的规矩、尺度 ,又反过来用以说明事物、规范事物。人们用概念作为工具,用以作为规矩、尺度来整理经验、接受所与(冯契先生语), 实现对
感性材料的归类,完成一次抽象。
所思的判断”和“能思的自证”是理论思维的两大品格 。所思的判断从意念方面来说, 就是主体意识到或知觉到的事实 ,对事实做判断。即对主体所思的对象(感性材料)做出断定,也就是运用意念(主要是概念)于所与,用判断把思想与事实结合起来,并用语言去表达。能思的自证指主体的自我意识与我思的自觉 。“自我主体作为意识主体,贯穿在一系列意识活动之中,主体不仅对所思的对象、内容有了理解,而且主体对主体自身有明觉的心理自我意识。” 即“能思”呈现出对所与的意识认同 ,还表达为对自身意识的意识,即反思。“反思”在康德的《
纯粹理性批判》中被看作我们在其中藉以发现达到概念之主观条件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关于我们已获得的表象对认识来源即客观对象的关系的意识;在黑格尔那里被看作是“后思” 、“思考”、“深思”、“沉思”等,被理解为思想对存在的关系;在洛克那里被作为内省;在莱布尼茨那里被规定为对内在于我们之物的关注。黑格尔认为,“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 ,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 ,“惟有思想不去追寻别的东西而只是以它自己 ……为思考的对象时, ……那才是它的最优秀的活动” 。反思的过程也就是主体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 人格不断得到培养,主体不断由自发到自觉、自在到自为的过程。反思凸显理论思维具有的品格意蕴。
逻辑思维、虚拟思维、辩证思维是理论思维的三个基本层次。逻辑思维是主体认识客体,获得认识的基本思维方式。在其视域中, 获得知识的途径应是: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做(how)、谁来做(who)这样程式,达成求真断实。它在理论思维中位于基础层次 。
虚拟思维是人对现实的观念超越的思维形式,广泛存在于宗教神话、文化艺术等领域的活动中。想象是虚拟思维的基本要素。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现实地想象;它是和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某种东西;它不用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就能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 的理论 、神学、哲学、道德等等” 。想象使人类超越了自身, 超越了世界, 也使人类的思维烙上了“虚拟”的印记。“虚拟思维是人类超越现实、建构理想的生活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思维工具,它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创造功能,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比如宗教神话、传说、传奇等,人不仅可以想象客观世界中已经出现的事物形象,还可以想象客观世界中还没有出现甚至根本不可能出现的事物形象。人有一种通过联想、想象、分解、改造原有感性形象 ,重组和创造新形象的能力。表达了人对超越现实的诉求。虚拟思维以“虚拟现实”为底蕴,比如在戏曲中以扬鞭虚拟骑马、以划船动作虚拟行船;经济学中有虚拟资本;“网络社会”中有虚拟家庭、虚拟爱情、虚拟驾驶 、网络游戏、浸蕴体验等。
有人说虚拟思维的基本要素是虚概念 ,这话对也不对。比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白骨精就是虚概念,即在客观世界中是不存在的;但在赛博空间中的虚拟物质(如符号、图片等)不能说是虚概念。赛博空间中的虚拟思维是以虚拟物质为基本要素 ,上网人可以随意运用这些虚拟物质, 通过虚拟思维的加工处理,迅速建造一座“城市” , 诉说一段离奇的故事等。有人认为虚拟思维只存在宗教活动中,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实际上在人类的实践还不能触及的范围内,都是虚拟思维活动的舞台。比如,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境况的展望、文学艺术创作、赛博空间等 ,过去和现在都是虚拟思维的“座架” 。虚拟思维作为理论思维的一个重要层次 ,既与理论思维共在, 又“促逼”着理论思维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获得无穷的魅力。辩证思维是理论思维的核心层次。其本质要素是辩证矛盾。体现在主体与客体 、主观与客观、连续与间断、全面与片面、系统与非系统等关系中。认识主体的坐标、角度、方位、尺度总是历史的 、具体的,每一代人的思维所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总是有限的,而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总是无限的,于是构成了二者动态的矛盾运动。思维要表述事物就要把连续的东西间断化,把运动的东西静止化, 把思维对象从整体中抽象出来,有时要暂时割断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这过程本身就内涵着形式化、符号化思维的内在矛盾。列宁指出:“如果不把不间断的东西割断 ,不使活生生的东西简单化 、粗陋化, 不加以划分, 不使之僵化,那么我们就不能想象、表达、测量、描述运动。思想对运动的描述,总是粗陋化、僵化 。不仅思想是这样,而且感觉也是这样;不仅对运动是这样,而且对任何概念也都是这样。” 人的思维在表达、测量 、描述“实在”时,总是以简单化 、直线化形式追求无矛盾性,但“罗素悖论” 、“
贝克莱悖论”等的出现又是对无矛盾性思维的“背理”。“悖论”的出现是人类思维中不可避免的东西,也使我们认识到它的存在是“合理的” 。说明了任何理论的“可靠性”和“真理性”, 只是相对于所处的历史条件和一定的前提 ,绝对的永恒不变的“可靠性”和“真理性”是不存在的。这进一步被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所证明了。其实黑格尔早就指出,有多少概念发生 ,就可以提出多少二律背反。比如,当人们提出系统论以扬弃机械论之后,人们又自觉的意识到非系统的存在 ,这就是振荡理论、测不准原理、
相对性原理、非组织理论等的提出。非系统是系统的对立面,即混乱模糊、系统的破缺, 是“系统”范畴的引伸、分化和发展,是“联系”范畴特殊化的表现。也就是说某物失去其“系统性” ,但它不可能失去与它物的“联系”,亦有可能转化为“非系统”。所以辩证思维就是从思维过程的辩证本性中生成 ,以辩证矛盾作为自身存在的展现,并作为自身活动的原则 。辩证矛盾使得辩证思维得以“立身和持存”,更是理论思维达到新境界的“座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