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的哀
李金发诗作
《琴的哀》是现代诗人李金发于1925年11月创作的一首新诗。这首诗分为三节,第一节用自然现象的“风”、“雨”渲染一种凄凉抑郁的情境氛围;第二节诗情逆转,表达了感情的另一面;第三节诗情由高昂激越又转入痛苦幽怨。这首诗作者借助琴的意象,用琴声的悲哀来表达作者对人生美满的期待与现实不如意的矛盾给作者带来的忧愁,表达作者的价值和追求不被认可,不被理解,不得施展而造成的痛苦。全诗意境朦胧,充斥着浓重的感伤忧戚情绪。
作品原文
琴的哀
微雨溅湿帘幕,
正是溅湿我的心。
不相干的风,
踱过窗儿作响,
把我的琴声,
也震得不成音了!
奏到最高音的时候,
似乎预示人生的美满。
露不出日光的天空,
白云正摇荡着,
我的期望将太阳般露出来。
我有一切的忧愁,
无端的恐怖,
她们并不能了解呵。
我若走到原野上时,
琴声定是中止,
或柔弱地继续着。
创作背景
《琴的哀》创作于1925年11月,收录于李金发的第一部诗集《微雨》中。这首诗是诗人正当二十一二岁的青年时期写的,那时他身居法国,一边求学,一边沉醉在法国象征派诗的世界里。他的诗作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多哀叹人生的艰辛、前途的渺茫,往往愁绪填胸、抑郁凄凉,甚至消极颓废,绝望厌世,执意要用象征主义的怪丽的歌声建造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这首诗就是作者借描述雨天中的琴声,来抒发自己对人生的哀叹。
文学赏析
这首诗收入诗人的第一部诗集《微雨》,诗集题名为《微雨》,正是由这首诗的开头两行“微雨溅湿帘幕,正是溅湿我的心”而来的。以一首诗中的感官意象作为整部诗集的题名,可见“微雨”这个意象在构思过程中所能联想而及的形象、所渲染的情境氛围,在诗人心目中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的。李金发的诗语言晦涩费解、欧化拗口,但是,从诗中渲染的浑然情调、表达的深隐感受、造成的阴郁朦胧的意境来看,是应该称得上佳作的。《琴的哀》中的“琴”就是他寻找到的一个能够宣泄他的感情的象征载体。他在这首诗里,借助琴的意象,用琴声的悲哀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美满的期待与现实不如意的矛盾给自已带来的忧愁,表达自己的价值和追求不被认可,不被理解,不得施展而造成的痛苦,这种忧愁和痛苦有如一片遮挡了大阳的白云,一场溅湿了帘幕的微雨,形成一张无形的网,将诗人的整个身心都罩在这个网下。被罩在这个网下的诗人只有用舒缓忧郁的笔调哀风叹雨,写出自己的无法实现人生美满的悲哀,全诗表现的是一种浓重的感伤忧戚情绪,抒写的是对人生命运的哀叹。
这首诗首先用自然现象的“风”、“雨”渲染一种凄凉抑郁的情境氛围,并以此升华为诗人所经历的现实世界的象征意境,抒写自已的忧愁和痛苦的情绪。阳光照耀的心是明亮的,可是诗人的心却被人生的“微雨”“溅湿了”“湿”就比“冷”的程度更深,更见诗人心中郁结的愁苦情绪有多浓、多深。在这场人生的风雨中,随同诗人的心“湿”了的还有“琴声”“也震得不成音了”,这是诗人由“风”“雨”而捕捉到的又一个感官形象,“琴声”诉说的是诗人对人生美满的期待,而这种期待现在也支离破碎,既不成形,也不成音了。这节诗起得自然,而且意蕴很深,把全诗都笼罩在这样一个悲苦哀伤的情境之中。
接着诗情逆转,表达了感情的另一面。诗人虽然遭受了人生风雨的吹打,但是并没有由此而屈服倒下,诗人仍然对美满人生怀着热烈的向往和期待,而且相信,这种向往和期待一定会有出现的一天。“琴声”虽然由于“风”的“作响”而“震得不成音了”,但是诗人对人生美满的期待却是顽强的。因而即使风仍在摇撼,这琴依然“奏到最高音”,以它最高最美的声音,来倾诉诗人对人生美满的期待。诗人这种期待的顽强,使他在这微雨的天气里,抬头仰望天空,意识到尽管“露不出日光的天空/白云正摇荡着”,但“我的期待将太阳般露出来”。这“太阳般露出来”暗示的意味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说乌云遮不住太阳,自己对人生美满的期待终究会有冲破重重乌云像太阳一样露出来的一天;另一方面是说,阳光普照大地,期待的美满人生一定会给被雨溅湿了的心以光亮和温暖。这种意识更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人生期待的强烈与顽强。
最后,诗情由高昂激越又转入痛苦幽怨,诗人直抒心怀,“我有一切的忧愁,无端的恐怖,她们并不能了解呵”,诗人生活在现实的社会里,因为美好的期待不能出现而堕入“一切的忧愁”之中,诗人生活在这样一个没有美好的现实社会里,甚至感到了没有尽头的“恐怖”。诗人的“忧愁”和“恐怖”来自于“她们”的“不能了解”,而“她们”的“不能了解”又加深了诗人的“忧愁”和“恐怖”。这里的“她们”指那些所有不能认可和理解诗人的价值和追求从而造成诗人“忧愁”和“恐怖”的人和事,当然也包括前面的“微雨”、“风”、“天空”、“白云”等。但“她们”是一个模糊的代称,具体指谁,指什么,诗人没有明确指出,只给读者一个回旋的天地,由读者去联想,寻找一个确定的答案。诗人在“忧愁”和“恐怖”之中,在“她们”的“不能了解”之中,知道自己的琴弦奏不出“最高音”,能做出的人生选择只能是“我若走到原野上时,琴声定是中止,或柔弱地继续着。”给读者留下了一幅看不到尽头的画面,一段没有终止音符的尾声。诗人孤独地离开了那些不能理解他的“她们”,一个人在荒凉而空旷的原野上漫无目标地行走着,诗人所追求的“人生美满”,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寻觅,心中没有了美好的期待,即使有,也是非常柔弱,留在内心的只有“无尽的忧愁”,像这无边的原野在延伸着,扩展着...但诗人的这个选择只是一个假设,因而对笔下的“原野”,诗人并不能具体指出,只是以这种意象表达自已愁苦的心境。用琴声的“震得不成音”,以至后来的“中止,或柔弱地继续”,表达琴声的悲哀,也表达自已人生美满无法实现的悲哀。
这首诗既注重氛围渲染和意象暗示的功能,用自然的风声与志同人生的琴声心声交汇在一起渲染一种抑郁凄凉的氛围,用一个个象征性的意象来表达诗人深隐的感受,烘托出诗人微妙的内心世界,也注重余音与回味的言外之美,把人的思索引向更深远、更复杂的层次,从而使全诗完整而又有起伏跌宕,暗示和直抒的相结合又使全诗有一种回味不尽的余音。
这首诗善于运用自由联想,通过奇特的出人意料的想像来强化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诗中为了突出“我有一切的忧愁,无端的恐怖”那种在“忧愁”“恐怖”压迫下的“我”的不被理解的孤独和悲哀,把自己的心声与弹拨的琴声联系起来,又把这种声音置于风声雨声之中,把人在风中雨中的烦闷与自已在现实社会中的抑郁联系起来,最后又联系到自己孤独一人向茫茫旷野走去,这种自由联想增强了诗歌形象的丰富性。
名家点评
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任孚先《现代诗歌百首赏析》:由《琴的哀》,仿佛看到一个躁动不宁的灵魂,在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面前,无可如何的悲哀。诗歌运用不确定的意象和反逻辑的组合,刻画潜意识深层的意识阴影,着意制造模糊和朦胧。留给读者的也只是一种略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情绪微澜。
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古远清《海峡两岸朦胧诗品赏》:这是一支忧郁的小夜曲。在这支小夜曲中,读者看见一个在异域求学的青年,由于人生价值得不到实现,理想追求不被人理解,而陷入一种不可名状的悲哀。诗歌用琴音隐喻心声,用微雨、风、日光、天空、白云等不确定的意象和违反常理的组合,着重表现了难于实现“人生的美满”的悲哀。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骆寒超,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嘉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上》:这首诗表现的是不被人理解的痛苦心情。诗人以琴自喻,本拟弹奏出“预示人生的美满”的最高音,但“微雨”、“不相干的风’来干扰,日光不露、白云摇荡,使琴声变得不成音,甚至中止,留下的只是“一切的忧愁”“无端的恐怖”。写的是琴,象征的是诗人痛苦的心。
作者简介
李金发(1900—1976),原名李淑良,广东梅县人。中国早期象征诗派代表诗人之一。早期诗作受法国象征主义影响,以抒写直觉为主,诗意朦胧,语言晦涩,注重暗示和隐喻,充满想象的跳跃。诗歌代表作为《弃妇》《琴的哀》《生之疲乏》《有感》等。出版诗集《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其中,1925年11月出版的《微雨》最早将法国象征派诗带进中国诗坛。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0 20:47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