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崖仲恺农工学校是传播革命火种的学校,是培养革命骨干的大本营,也是党早期在琼崖进行活动的重要基地。”省委党史研究室退休老干部林鸿范如此评价这所学校。原为1924年2月成立的嘉积农工职业学校,1926年3月8日,为纪念
廖仲恺遇难,嘉积农工职业学校更名为琼崖仲恺农工学校。现旧址位于
海南琼东
嘉积中学内,1927年4月解散。
创办经历
提起琼崖仲恺农工学校,就不能不提到一位传奇人物:王大鹏。
王大鹏1885年出生在琼东县(今琼海市)龙阁村一户殷实人家。他学业优异,先后考取了琼台书院、广东书院。1917年,王大鹏考取官费生留学日本,1919年秋学成回国。
1921年,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广东政府在全省各县举行民主选举,王大鹏以出众的才华和声望,当选为琼东县县长。王大鹏主政琼东近5年,政绩斐然。
此时,伴随着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琼崖革命之火也在激情燃烧。1921年12月,从法国勤工俭学回国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员罗汉,来到琼崖开展革命活动,在地方报刊上介绍“欧洲的社会主义”。与此同时,吴明、鲁易、李实等党员、团员也开始在琼崖进行革命活动。
“为了开辟革命阵地,更好地传播
马克思主义,培养工农革命青年,南下的革命者及王文明等向王大鹏提议,创办一所农工职业学校。”。
机构组成
王大鹏采纳了创办农工职业学校的建议,1922年11月,学校领导机构组成。
领导机构设校董会和校务会,王大鹏任董事长,
罗汉任校长,
王文明任教务主任。“校董会就选定在嘉积北门的北帝庙,也就是现在嘉积中学操场旁的这个地方。。
建校之初,为解决办学资金不足的困难,王大鹏向社会各界和海外侨胞动员募集办学资金,他甚至变卖了自己家里的十多亩田地和准备盖房子的木材,筹集到2000光洋捐给学校。”
罗汉、王文明也远渡重洋,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向琼东、乐会籍的同乡募捐。直到1923年底,学校的筹建工作才完成,开学准备就绪。
学校学制
1924年2月,嘉积农工职业学校开学。
林鸿范告诉记者:“学校第一期有50名学员,大都是来自琼东、乐会两县的进步青年。此时,罗汉担任校长,王文明为教务主任,吴明兼授语文课。学生可以学习到木材加工、藤竹编织、瓜果种植、柑橘栽培等技术。学校还开设了政治课,教授给学生社会发展史和时事等知识。”
“学校学制为一年半,学生上午上课、下午劳动,一边学习科学技术,一边进行操作训练。当时学校还广泛流传‘锄头不拿起,人人都饿死’的口号。”陈锦爱感慨地说,这所学校还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在琼崖进行活动的重要基地。校园里,到处都贴着革命标语。图书馆里,陈列着各种进步报刊。课堂上,学员们也能系统接受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1925年7月,中共广东区委派共产党员
雷永铨、
陈秋辅到嘉积农工职业学校工作。他们以广州农讲所为楷模,对学校进行全面改革。
学校课程
“学校把政治课作为主课,讲授:《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中国革命史》、《唯物史观》等。学校还开设军事课,以云南讲武堂的《步兵操典》为教材,学员们一边学习军事理论,一边进行军事训练,为毕业后从事武装斗争做好准备。”谢才雄告诉记者。
学校里还建立了党组织、团组织,以保证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的贯彻。
尽管已经过了80多年,但这一段红色历史,透过党史工作者的激情讲述,犹在眼前。
学校更名
1925年8月20日,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在广州遇刺身亡。
1926年3月8日,为纪念廖仲恺遇难,嘉积农工职业学校更名为琼崖仲恺农工学校。
学员范围
学校早期招收学员集中在琼东和乐会两县,随后扩大到定安、万宁、陵水等10个县。学校培养学生目的也很明确,就是培养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妇女运动的积极分子。学校第一期招了50名学生,随后两期每期招收学生90人,共培养学生230人左右。
组织运动
琼崖仲恺农工学校的师生们经常有组织地到农村,到农民运动的第一线进行考察、宣传。学校还发动嘉积地区的工人、商人、市民等阶层的群众参加革命运动。“在学校大力帮助下,嘉积地区的总工会、妇女协会、小商贩联合会等群众团体相继成立。学校党组织通过各种团体骨干,牢牢掌握群众,控制着嘉积地区局势,推动革命运动向前发展。
学校解散
1927年4月琼崖事变后,白色恐怖非常严重,琼崖仲恺农工学校当即决定:外县学员马上撤回原县,琼东县学员转入农村斗争,学校也因此而解散。
史册记载
琼崖仲恺农工学校注定要载入琼崖革命的史册,这里是传播革命火种的学校,是培养革命骨干的基地,更是战斗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