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牛奶一直以纯天然高品质闻名于世,从中世纪开始便远销各国,这得益于瑞士良好的自然环境,更得益于该国严格的质量检测系统。
简介
从奶源上讲,瑞士60%以上的牧场都属于天然草场,而且是
阿尔卑斯山区的山地草场,那里环境清新、水草丰美,牛也长得格外壮实。记者曾到位于瑞士中部伯尔尼高地的一座小村庄参观过当地的养牛场,那里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风景如画。养牛场面朝湖水,背靠雪山,宽阔的草场上溜达着几头奶牛,绝对的“牛间仙境”。养牛场的主人是一位名叫阿德里安的年轻人,他介绍说,他家有十几公顷的牧场,养了25头奶牛,每天早晚挤奶两次,每头牛一天产奶大约20公斤,这些奶会储存在温度4摄氏度左右的罐内冷藏,每隔一天送到收购点一次。而到了夏天,他还会把牛赶到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坡上,那里没有汽车、没有
污染,在那里产的奶才是最好的牛奶。此外,夏天草多,吃不了的还可以卷成草卷留着冬天吃,因此这里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都很少用到人工饲料,这也保证了牛奶的纯天然品质。
相关新闻
瑞士奶制品市场的繁荣来之不易,起初国家保证提供固定的收购价格;后来为了防止牛奶生产过剩,又引入了配额制度。然而2009年4月30日,这种牛奶配额制度被取消了,这会给瑞士奶市场带来什么后果?
面对经济危机,“就在其他国家纷纷抛弃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将经济揽在国家羽翼下的时候,瑞士却在2009年5月1日将奶业推向了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一位区域性奶农协会主席感叹道。
呼吁国家干预很容易,但措施往往来得太晚。瑞士奶市场成了一个弱肉强食的热带丛林,自由化、拆除贸易壁垒、更多的市场化:这只是理想化的经济-而农业经济并不是这样,还要复杂许多。
自2003年决定于2009年4月30日取消牛奶配额制度开始,各方均在寻找一个好的解决方案,以期继续控制牛奶生产,避免出现奶价下跌。
瑞士奶制品协会的Thomas Reinhard对swissinfo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多数人意见,意见总是不统一”。因此农民协会尝试组建一行业组织。
制奶业之所以现在仍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模式,是因为地区性差异,以及牛奶市场特殊的情况造成的。瑞士共有26000名奶农,却只有4家工业企业。而这4家企业垄断着80%的奶产品加工和市场供应。
反托拉斯法禁止操纵价格
最近几年瑞士提出了不少解决办法,但在政府和农业部门,都没有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或有悖于
反托拉斯法(卡特尔法)。
目前提出的解决办法是38家生产商组织与牛奶供应商共同协商牛奶收购价格,至少对大部分牛奶供应标出固定的价格。但这一计划也可能流产。
因为反托拉斯法禁止统一价格,这位竞争委员会副主席认为诸如此类的价格协商“有问题”。但牛奶生产商辩护说,农业法规定,生产商有权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供应,并为此采取相应措施。
奶酪销路不畅
取消配额制会导致牛奶的生产过剩,而这正巧发生在牛奶价格下降、奶酪销售下降、黄油产量超过7000吨的时候。
造成奶制品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实行的牛奶
配额交易规定,想出产更多牛奶的农民,可以购买牛奶配额,但他不会得到更多的土地。
而获得直接农业补贴的多少取决于土地的大小。土地越大,得到的补贴越多。因此得不到适度补贴的奶农不得不改进饲养方式,使用饲料添加剂,以提高奶的产量,这样才能增加收入。
“两年前的市场还不错”,Thomas Reinhard说:“畜群变大了,小牛增多了。结果是市场上的牛奶越来越多,即使现在牛奶配额制度马上就要取消了,也是如此。这时国内的价格压力已经很大,偏巧在国际市场上,牛奶的价格还在下降”。
观察人士预计牛奶产量在配额制度结束后还将继续增加,牛奶价格将要面临更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