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瑞昌剪纸)
江西省瑞昌市传统美术
剪纸(瑞昌剪纸),江西省瑞昌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瑞昌剪纸源于何时,许多专家、学者曾对此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和考证。西晋古墓在瑞昌被发掘后,对推断这一民间艺术的源流提供了有力证据,古墓砖及陪葬陶器上的许多饰纹图案与民间剪纸的常用花纹几乎完全一样,其手法和风格也如出一辙,因此,比较统一的看法认为,瑞昌剪纸的产生至少可以推到中国汉、晋两个朝代之间。
瑞昌剪纸发展到唐代、宋代,已根深叶茂,在民间得到了较大的普及和繁荣。
明清以后,瑞昌剪纸成为江西各地普遍采用的装饰纹样,除用于刺绣、灯彩外,还常用作节日的门笺、送礼的礼笺、婚俗的喜花、丧俗的祭花及巫术的符箓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以来,瑞昌民间剪纸得到了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视,瑞昌剪纸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
瑞昌剪纸发展到后来,实用功能逐渐淡化,发展成为一种可以独立欣赏的艺术品。
文化特征
艺术特色
瑞昌剪纸在剪法上颇具特色。一是表现随意,瑞昌剪纸在造型上不受真实的限制、时空的限制、解剖的限制以及透视的限制;二是在剪法上既有北方雄劲厚重的特征,又有南方灵动细腻的特征;三是在构图布局上用均衡的单独纹样,很少使用对称图式;四是有时会采用非镂空的手法,造成时而模糊时而清晰的艺术效果,使瑞昌剪纸带上含蓄、隐秀的神韵和朦胧、神秘的色彩。
主要题材
瑞昌剪纸主要的创作题材有:狮、虎、猴、兔等吉祥动物,也有龙、凤、麒麟等传统图腾,还有花、鸟、虫、鱼、神话戏剧人物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瑞昌剪纸的题材又与时代紧密联系,出现了农家乐事、家庭伦理、社会百态、世界前沿等元素,其内涵得以丰满和扩张。
瑞昌剪纸在不同场合选取的题材有所不同:在民间传统节日及庆祝活动中经常用到的图案有莲藕荷花、喜鹊登梅、鱼跃龙门、梅兰竹菊等;在嫁娶中,常用的剪纸图案有龙凤呈祥、观音送子、喜鹊登梅、鸳鸯戏水、榴开百子等;祝寿时的剪纸图案有麒麟送子、松鹤同春、松鹤延年、不老仙龟、寿比富贵、福寿双全等;在丧葬仪式中,常用的图案则有仙鹤远翔、观音普渡、地狱诸相、松鹤比立、牛头马面等;而在巫术活动中,瑞昌剪纸的图案则多以钟馗捉鬼、上山老虎、天花娘娘等图案为主。
表现形式
瑞昌剪纸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其常见的品种有:窗花、团花、喜字花饰、灯彩花饰、花边、戏剧道具、灵屋花圈及帽花、枕头花、鞋花、围兜花、背褡花、儿童诞兜花、被面花、帐帘花等,是逢年过节、新婚嫁娶、小孩满月、生诞寿辰、死亡丧葬等必不可少的工艺品。
制作工序
制作用纸
瑞昌剪纸艺人使用的纸一般没有特殊规定,也都是因事而求、因时而需,用于刺绣或手工底花的纸多半稍簿,柔韧度好,制刻纸钱则只需粗疏的即可,富殷者可选择品质高的纸,普通的下层民众则多用帐本纸。一般的场合多用素色纸,但庆典、祭祀及丧葬等活动则使用有色纸,或黑、或红、或白、或蓝。而那些用于商业销售的剪纸大都材质较好。
制作工具
瑞昌剪纸工具主要有两种,即:剪刀与刻刀。女性往往使用普通剪刀,而男性专业扎师多使用圆口刀和三角刀,他们用刀上的錾子敲打镂出花样。也有用刀剪的,先把纸折成数叠,放在松软的物体上,然后慢慢刻划。艺人一般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它的优势在于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图案。艺人还可能用到的工具是蜡板,对蜡板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刀入其中而不涩不夹,不松不散,刻后能碾压平整,不留刀痕。刻制精致、细密的图案可用较硬的蜡板,刻制线条较粗的窗花等图案,可用较松软的蜡板。
制作步骤
瑞昌剪、刻纸的具体制作包括六个步骤:
1.起稿,构思确定后,起稿布局,开始具体描画以形成黑白效果。若刻对称纸样,画半边即可。如果技术娴熟,胸有成稿,则不需描画。
2.剪刻,如用刀刻,须将画面和纸订好,将四角固定在蜡盘上。为形象准确,人物要先刻五官,花鸟要先刻细部或关键处,再由中心向四周扩散。刀的应用一般是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小到大,由细到粗,由局部到整体,尽量避免复刀。
3.揭离,剪刻完毕后,需要将剪纸一张张揭开,视纸质的不同而注意下手的轻重,揭离前,必须轻轻揉动纸板,使纸张相互脱离,捻着纸角轻轻揭起,可边揭边用嘴吹。
4.粘贴,揭离后还需把成品粘贴起来,便于保存。比如,可以把剪纸平放在托纸上,用毛笔或细木条蘸浆糊由里向外依次粘住,或者把剪纸反过来平放在纸上,用排笔蘸调稀的浆糊,轻轻地平刷,不要起皱,再用手轻轻压平。
5.修改,剪刻时可能会走刀拉扯,致使剪纸损坏,如果面积小,可补上一块重新刻划。
6.复制定样,复制的方法是将剪纸样放在白纸上,一起平放在水中,待水浸透纸面时,将刻纸和白纸同时拉出水面,贴在木版上,然后将纸朝下放在能发热的电器上蒸,但不要离得太近以免烧焦。如果需求量大的话,可采取晒蓝图的方法把原稿和刷好药液的白纸,粘合在一起,用玻璃夹紧,放在阳光下晒3—4个小时,显影后用清水洗净药液,即可复制。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瑞昌剪纸主要在农村妇女中以家传方式传承,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古老民间传统剪纸的原汁原味,体现出独特的历史和民间艺术研究价值。
传承状况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下,瑞昌传统民俗逐渐走向衰落,瑞昌剪纸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异,面临失传的危险,如不及时进行抢救,后果堪忧。
传承人物
刘诗英,女,1937年5月出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剪纸(瑞昌剪纸),江西省瑞昌市申报。
保护措施
1978年,瑞昌市成立了江西省第一个剪纸委员会。在这之后,瑞昌市各乡镇场相继成立民间剪纸委或民间剪纸兴趣小组,其数量多达120个。
为了更好地保护瑞昌剪纸这一艺术,瑞昌市成立了剪纸艺术专业人才在内的“瑞昌剪纸研究保护办公室”。
瑞昌市政府每年划拨10万元以上的保护经费,出资创办双月刊《剪纸风光》,并采取“报酬制”提高创作者的参与性。
瑞昌市文化馆建立了剪纸作品展览厅,经常组织、开展剪纸创作、展览、培训学术研究等活动。
瑞昌市在26所小学开设剪纸课,建立剪纸兴趣小组,吸纳了超过600名学生参与其中。
九江学院聘请专业剪纸艺人作为兼职老师,以教授学生剪纸技艺。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瑞昌市文化馆获得“剪纸(瑞昌剪纸)”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剪纸(瑞昌剪纸)项目保护单位瑞昌市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1986年,瑞昌剪纸被江西省文化厅纳入庐山之夏文化艺术博览会进行专题展出;同年,又被中国剪纸研究会推荐100套剪纸作品在广交会上展出。
1989年,陶俊生等三人的瑞昌剪纸作品参加了全国少儿美术、书法作品展。
1999年,受南昌市民俗博物馆的邀请瑞昌剪纸参加了南昌市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瑞昌剪纸作品展”。
荣誉表彰
1988年,黄志纯、张友清等25名作者的41件瑞昌剪纸作品被收入中国15省市《雪花剪纸集》,有多件获全国一等奖;同年,周少瑞瑞昌剪纸作品参加全国金融系统剪纸展,获得三等奖。
1989年,瑞昌26位作者的39件剪纸作品被选入北京全国剪纸展览,周少瑞的《月是故乡明》《贵妃醉酒》,柯雪英的《入冬》获得优秀作品奖。
国际影响
1994年,瑞昌剪纸作品在美国、日本展出。
1988年,瑞昌剪纸作品赴美国得克萨斯州展出并被收藏。
衍生作品
1985年以前,共计57件瑞昌剪纸作品在19家报刊杂志发表,如1977年,吴志纯的《庐山会址》刊于《全续版画》《北京周刊》,《歌唱祖国》刊于《文汇报》。
1985年《江西画编报》专页介绍了7件瑞昌剪纸作品。
2004年,为“展现华夏体育奇葩,喝彩北京奥运盛会”,瑞昌剪纸艺人和中国各地剪纸艺术家用两年的时间创作了图书《为奥运彩》,书中主要收录了表现民族民间体育竞技游戏情景的瑞昌剪纸作品。
文化轶事
在宋代有一个关于瑞昌剪纸的神话:南阳乡有一个剪纸手艺高超、聪明美丽的邹姓姑娘,一天她正在窗下剪纸,被过路的浴神元福主菩萨看中,菩萨变成一只蜜蜂飞到姑娘耳旁,向她求婚,姑娘便答应了他,之后姑娘告别了双亲,随菩萨升天而去,也成了神。乡人们为了祀奉这位剪纸之神(氏太婆),为她塑了神像,与元福主菩萨供在一起。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30 15:29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