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头鲸,别名“多齿瓜头鲸”,是鲸目海豚科瓜头鲸属的哺乳动物。其身体粗壮,身体两端明显变细。头小,呈三角形或圆锥形,甚至圆形。牙齿的数目较多,每侧的上、下颌均在20-26枚之间,脊椎骨的数目也比较多,大约有80枚。没有喙,从吻端起头部逐渐膨大。背鳍为三角形,位于身体的中部,向后屈。尾鳍的宽度约为体长的四分之一。体色为黑灰色,腹面略淡。上、下唇及肛门、生殖裂的周围均为淡色,脐部的前面有淡色斑,两个鳍肢之间有锚形的淡色斑。
动物学史
约翰.爱德华.格雷(John Edward Gray)在1846年最早为瓜头鲸命名。
最早的瓜头鲸标本于1841年在夏威夷被发现,开始人们认为它和斑纹海豚类似,并被列入该属,但后来发现它们具有独特性,最终于1966年被列入单独的瓜头鲸属。瓜头鲸是以“鲸”命名的物种里个头最小的物种之一。已知瓜头鲸属只有瓜头鲸这一个物种。
形态特征
瓜头鲸有一个三角形的头和与其他海豚相似的身体,吻部较圆,吻突极短,上下颌各有40-52颗锋利的尖牙。雄性个体的额隆比雌性更为突出浑圆。和许多现代鲸类一样,瓜头鲸的前三节颈椎愈合,所以它们无法做出抬头或者扭头的动作。
瓜头鲸成体身长2-2.75米,体重70-225千克,雌性略小于雄性。瓜头鲸刚出生时大约1米长。瓜头鲸的体形健壮呈纺锤形,
背鳍大而呈镰状,相当于体长的1/10,鳍肢前缘较平直,末端较尖,长度为体长的1/6-1/5 ,
尾鳍较宽,相当于体长的1/4。较大个体的瓜头鲸嘴唇及下颌尖端往往有一圈白色花纹,体色从黑褐色到黑灰色。瓜头鲸身体上有一条从头部延伸到背鳍后的深色区域,颜色是全身最黑的。眼部也有类似的深色区域,像戴了一个黑色面具。和许多领航鲸亚科的成员一样,瓜头鲸的喉部有白斑,两
胸鳍之间是形状像船锚的淡色区域,同色区域向后延伸到腹部,在生殖器和肛门附近面积较大。
近种区别
生活习性
行为特点
瓜头鲸的游泳能力很强,也很善于潜水。它们的游泳姿势和海豚类似,经常跃出水面。在小型海豚中,瓜头鲸的深潜能力较强,很轻松就可以潜到250米,最高潜水记录是470米。但来自夏威夷外海的研究显示瓜头鲸一般白天在靠近海面的地方休息、社交,而在晨昏及夜间会频繁潜入较深的水层摄食。这是因为它们的主要食物,例如各种头足类动物和小型洋中层鱼类,会在进行昼夜垂直迁徙。瓜头鲸的主要猎物一般白天在400-700米的海洋中层躲避捕食者,其深度超出了瓜头鲸身体能力所能触及的范围,到了夜间则在夜色的掩护下上浮至较浅的深度(95-200米)摄食。瓜头鲸的活动习性也与其主要猎物的迁徙习性相对应,白天主要在海面活动,而清晨、黄昏和夜间则主要在150-300米深的水层活动,与其猎物的活动节律相吻合。
社交行为
瓜头鲸总是集群生活,群成员平均在100-500头左右,最大的群有2000头。每个群体都有年长的雌性担任领导,属于典型的母系社会。瓜头鲸群中通常雌性居多,而成年雄性会加入不同的鲸群,并会在不同的鲸群之间游走。基因研究显示瓜头鲸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比较普遍,因此可以得出瓜头鲸对自己母系家庭的眷恋程度较其他海豚来说相对较低,个体在不同群体之间游走的情况比较普遍。瓜头鲸的社会性很强。它们喜欢用胸鳍抚摸彼此表示亲近,或者快速游动追逐,不时地还会越出水面。这一习性和长吻原海豚以及其它海豚类似。
瓜头鲸经常和其他鲸类混群,如长吻原海豚、瓶鼻海豚、糙齿海豚、热带斑海豚、短肢领航鲸等,尤其和与其习性相近的弗氏海豚混群较多。
2014年在法属波利尼西亚,人们发现了一个特殊的宽吻海豚家庭。包括一头成年雌性宽吻海豚,一头幼年雌性宽吻海豚,还有一头被收养的瓜头鲸幼崽。雌性海豚一般只照顾一个幼崽,这是人类发现的唯一一例在照顾自己幼崽的海豚收养其他幼崽。收养事件过去一年半后,幼年宽吻海豚开始独立生活。又经过一年多,长大的瓜头鲸才最终离开了照顾它的雌性宽吻海豚。
瓜头鲸会通过声音来传达信息,也会通过声音来进行回声定位。通过监听和记录,研究人员采集了1400多个瓜头鲸发出的声音样本进行分析。他们发现生活在夏威夷附近的瓜头鲸至少有36种可辨认的独特叫声,这些声音包括咔哒声、爆鸣声和哨声。而其中咔哒声和哨声是出现频率最高的。
食性特点
瓜头鲸的主要食物是各种远海洋表层和洋中层的小型头足类动物和小型鱼类。在夏威夷外海对瓜头鲸胃中内容物的研究发现,它们的食物85%以上都是各种
鱿鱼和其他
头足类动物,种类多达26种,其余15%包括各种鱼类和一些零星的
甲壳类动物。
瓜头鲸的潜在天敌包括虎鲸和大型鲨类。和很多热带鲸类一样,瓜头鲸偶尔也会被小型寄生性鲨鱼——达摩鲨咬伤。
分布范围
国家
主要分布国家和地区:美属萨摩亚、安圭拉岛、安提瓜和巴布达、阿鲁巴岛、澳大利亚、巴哈马群岛、孟加拉国、巴巴多斯、伯利兹、贝宁、百慕大、巴西、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喀麦隆、开曼群岛、可可岛、哥伦比亚、 刚果、库克群岛、哥斯达黎加、科特迪瓦、古巴、吉布提、多米尼加岛、厄瓜多尔、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斐济、法国(迁入)、法属圭亚那、法属波利尼西亚、加蓬、冈比亚、加纳、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岛、关岛、危地马拉、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牙买加、日本、肯尼亚、基里巴斯、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绍尔群岛、马提尼克岛、毛里塔尼亚、马约特岛、墨西哥、密克罗尼西亚、摩洛哥(迁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瑙鲁、荷属安的列斯群岛、新喀里多尼亚、尼加拉瓜、尼日利亚、纽埃岛、北马里亚纳群岛、阿曼、巴基斯坦、帕劳、巴拿马、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波多黎各、皮特克恩、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萨摩亚、塞内加尔、塞拉利昂、新加坡、所罗门群岛、索马里、南非、斯里兰卡、苏里南、中国(台湾)、坦桑尼亚、泰国、东帝汶、多哥、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美国、瓦努阿图、委内瑞拉、越南、维尔京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沃利斯和富图纳群岛、西撒哈拉、也门。
地理
瓜头鲸是泛热带大洋性鲸类,主要出现于40°N至35°S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水域。然而,或许是因为随着暖流而迷失,也偶尔发现于温带海域中。瓜头鲸常见于菲律宾海域,尤其是靠近宿务岛这样大陆棚区较窄的深水海域,就常发现它们出现在近岸区。其他瓜头鲸常出现的区域包括夏威夷群岛、南太平洋的土阿莫土和马克萨斯群岛、澳洲东岸外海、西北墨西哥湾以及整个赤道太平洋水域。在法属波利尼西亚,它们在马克萨斯群岛周围相对常见。在大加勒比地区,它们出现在墨西哥湾深水区和小安的列斯群岛,但相对少见。地中海或红海尚未记录到它们。
繁殖方式
瓜头鲸的生殖状况鲜为人知,而大量搁浅的案例就成了可靠资讯的唯一来源。其妊娠期可能会持续一年,尚无理由可以确认它们的生殖是季节性的。据估,两性约4岁时进入性成熟期。双亲对幼鲸的抚育习惯未知,一般假定雌鲸照顾幼鲸直至成年。像其他鲸类一样,初生瓜头鲸有即刻游泳的能力。7岁左右成年,寿命大约45岁。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种群现状
瓜头鲸种群总数(截止2017年)没有确切统计。在墨西哥湾东部有2200余头,大西洋西部和北部仅有零星个体。在热带太平洋地区至少有45000余头,其中菲律宾海域苏禄海东部有900余头,塔诺海峡附近有1300余头。夏威夷有两个已知的较大种群:大约450头居住在夏威夷群岛西北侧的浅水区(它们被命名为“科霍拉常住种群”),以及另外一个包括大约5700余头的较大种群,它们在更深水域的夏威夷主要岛屿之间移动。在印度洋西南部经常发现小群瓜头鲸。在南非莫桑比克海峡附近发现了三个包含瓜头鲸的较大群落,分别有97500余头、24300余头以及9500余头。由于瓜头鲸经常活动的区域大多人迹罕至,所以肯定还会有大量个体没有被发现。
威胁因素
捕杀:在斯里兰卡、加勒比海、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地被捕获的瓜头鲸会被人类食用。而日本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大规模捕杀海豚及小型鲸类的国家之一。在日本和歌山县太地町,每年的9月到来年的3月,至少有3000头海豚、瓜头鲸和领航鲸在这里被屠杀。每年如此,从未停止。2009年,获得奥斯卡奖的纪录片《海豚湾》在日本和歌山县太地町拍摄。被捕获的海豚和小型鲸类会由水族馆的海豚训练员优先挑选,用于展示和表演。没有被选中的会被赶入一个三面环山的狭窄海湾。经过一夜的囚禁后,海湾中所有的海豚和鲸都会被屠杀。渔民使用鱼叉、镰刀、铁钩把海豚和鲸杀死,然后用铁钩把它们钩上船。被杀害的有宽吻海豚、领航鲸和瓜头鲸。
渔具伤害及误捕:由于生活环境、猎物种类相近,瓜头鲸经常会和像金枪鱼、剑鱼这样经济价值较高的大型远洋鱼类混游。因此,瓜头鲸经常会被渔具误伤、误捕。莫桑比克附近海域以金枪鱼和旗鱼为目标的延绳钓渔业,以及菲律宾、斯里兰卡、加纳和印度的流网渔业,都会偶尔捕获瓜头鲸。被渔网缠住的瓜头鲸即使得救,鳍也会受伤。而被金枪鱼钓钩弄伤的瓜头鲸多半难以幸免,它们的肉有时会被作为鱼饵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