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蔓抄,是汉语中的一则
成语,出自清·
张廷玉《
明史·景清传》。
成语出处
成祖怒,磔死,族之。藉其乡,转相攀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清·张廷玉《明史·景清传》)
后人由此剪裁出“瓜蔓抄”作为一则成语。
成语故事
景清,本来姓耿,后来被人错认为姓景,真宁人。做事洒脱不拘小节,识大体,并且读书过目不忘。在洪武年间考中进土,授予编修的职位,后来升为御史,任命为左佥都御史。但他因给皇帝的奏章写字失误私下更改,被给事中弹劾并判入狱,不久以后便被赦免。皇帝下诏让他巡察川陕私茶(由于当时明代的茶叶是属于政府专卖的民间不许随便买卖),后来升官到金华做知府。
建文帝初年,景清官至北平参议。当时驻北平的燕王朱棣和他谈话时,感觉到他思路清晰、明辨事理,对其大加赞赏。不久回京师南京,又升为御史大夫。燕王的军队攻入南京后建文帝的臣子死得非常多。景清平时便想秘密谋反,并且约方孝儒等人共同以死捐国。此时,景清却独自向皇帝申请告老还乡,明成祖不从。
有一天,上早朝的时候景清在穿着的红色外衣里藏了刀子,意欲谋刺皇帝。朝会之外,只有景清独自穿红色衣服,格外醒目,因此皇帝便下令搜查景清,结果查出凶器。在明成祖严厉的责备和质问之下,景清慷慨激昂地高声喊道:“我要为死去的建文皇帝报仇!”还狠狠地骂了朱棣。明成祖怒气冲天,命人将其牙齿全部打落,并割去他的舌头让其不能再言,然而景清自知命不久矣,口含热血至喷上殿,鲜血溅了朱棣一脸,一身,盛怒之下朱棣对他施以“磔刑”,将他吊在长安门上剥皮充草,最后对他的骨头还要全部敲碎,朱棣还对左右说,这就是贰臣的下场。
事后,明成祖仍不放过,将他灭族,连街坊邻居也被株连,甚至他曾经推荐过的人也全家遇害。少卿胡闰不屈而死,宗族乡亲都被无辜抄没,以致到了路无人烟的地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瓜蔓抄”事件,意思就是顺藤摸瓜,转相攀染,大肆株连,滥杀无辜。亲族不论远近都被株连,甚至左邻右舍,所在村庄都被赶尽杀绝。
成语寓意
“瓜蔓抄”的核心和本质是株连蔓引,冤陷无辜。景清一人犯案,就株连“九族之姻亲,门生之门生”,后来又把他的乡亲与邻居全部处死,整个村子变为废墟。“瓜蔓抄”的残忍程度甚至超过株连九族。不管是诛九族还是诛十族,都有严格的界限。但瓜蔓抄没有明确的界限,完全按照随机性的原则,可以任意发挥,景清死后,其街坊邻居都受到广泛的株连,只要与景清有过交往的,哪怕是和景清说过一句话,确认过眼神,都有可能被株连。可谓惨无人道。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瓜蔓抄形容刑罚过度株连,一人有罪,株连九族的封建统治制度,一人犯罪而诛灭亲族,甚至朋邻乡里,如瓜蔓辗转牵连;也指旧时统治者对臣下、人民的残酷诛戮迫害。这则成语在句子中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
运用示例
清·
弘历《明成祖》:“尤英卓,景与铁。瓜蔓抄,忍酷灭。”
清·
赵翼《
感事》其四:“尚忧瓜蔓抄将及,转恐冰山倚有痕。太息沙堤高阁里,一时多少未招魂。”
清·
沈德潜《
清诗别裁集》:“时戮建文诸臣,谓之瓜蔓抄。”
清·
黄遵宪《
己亥续怀人诗》其二十三:“背负灵囊欲大包,东西游说日譊譊。冶佣酒保相携去,幸免门生瓜蔓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