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丹、欣盖提、提希特和瓦拉塔古镇,1996年入选世界
文化遗产。这些城镇属于毛里塔尼亚,建造于公元十一和十二世纪,是贸易和宗教的中心,为经过撒哈拉沙漠的商队提供服务,并逐渐发展成为伊斯兰文化的中心。
世界文化遗产
基本资料
遗产名称:瓦丹、欣盖提、提希特和瓦拉塔古镇
Ancient Ksour of Ouadane, Chinguetti, Tichitt and Oualata
入选时间:1996年
地理位置:N20 55 44.00 W11 37 25.00(750-001,Ksour of Ouadane,瓦丹古镇)
N20 27 48.00 W12 22 00.00(750-002,Ksour of Chinguetti,欣盖提古镇)
N18 25 10.00 W09 28 09.00(750-003,Ksour of Tichitt,提希特古镇)
N17 18 00.00 W07 01 60.00(750-004,Ksour of Oualata,瓦拉塔古镇)
遗产类型:文化遗产 (iii)(iv)(v)
遗产编号:750
遗产描述
瓦丹、欣盖提、提希特和瓦拉塔古镇位于西非国家毛里塔尼亚,也被称作古代商队城市或商贸城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四个古镇,其中瓦丹和欣盖提位于毛里塔尼亚中部的阿德拉尔省(Region de l’Adrar),提希特位于中南部的塔岗省(Region du Tagant),瓦拉塔位于东南部的东霍德省(Region du Hodh Echchargut)。这些城镇的发展与11世纪贸易之路的发展息息相关。
1996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 (iii)(iv)(v),瓦丹、欣盖提、提希特和瓦拉塔古镇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遴选依据标准(iii):商贸古镇为沙漠环境中的游牧文化和贸易提供了独特的证据。他们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古镇建立在与马格里布和苏丹国(“bilad es-sudan”意为:黑人的土地)接壤的沙漠环境的辽阔的土地上,从浓烈的宗教和文化生活折射出它们是商路上繁荣的中心。
遴选依据标准(iv):古老的商贸城镇是典型的中世纪城镇,集中展示了人类建筑历史中七个世纪的杰出范例。它们包含原始的和装饰性的石头建筑,并呈现典型的撒哈拉沙漠商贸城镇风格,特别是与环境完美的融合。他们的城市结构密集而紧凑,庭院房屋外墙之间小道狭窄而弯曲。
遴选依据标准(v):这些生活历史悠久的城镇是人类传统居住区的杰出典范,也是原始和传统占领空间模式、极有代表性的游牧文化和沙漠环境中长途贸易现存的最后证据。由于这些特殊的特点,仓库的建立是为了保护他们的货物,城镇发展成为
伊斯兰文化和思想的辉煌家园。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这些城镇建造于公元11世纪和12世纪,是贸易和宗教的中心,为经过撒哈拉沙漠的商队提供服务,并逐渐发展成为伊斯兰文化的中心。人们设法保存了公元12世纪到16世纪所建的城镇。沿着狭窄的街道是拥挤的带有天井的房子,环绕着一个有正方形尖塔的清真寺。这展示了具有西撒哈拉游牧文化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
遗产简介
四座城镇位于广大沙漠区域的中部,地处肥沃山谷的边缘,绿洲的内部。所有的城镇位于连接伊吉勒(以它的岩盐矿闻名)和通布图(Timbuktu)商路的重要交汇点上,也是重要的贯通撒哈拉沙漠的贸易路线。城镇大约建于公元12世纪以前村落的废墟上。历史上是宗教、文化和商业中心。这些城镇建造于十一和十二世纪, 是贸易和宗教的中心, 服务于经过撒哈拉沙漠的商队, 发展成为伊斯兰文化的中心。 人们出色地保存了十二到十六世纪所建的城镇。 沿着狭窄的街道是拥挤的带有天井的房子, 环绕着一个有正方形尖塔的清真寺。 这展示了具有西撒哈拉游牧文化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人们出色地保存了公元十二到十六世纪所建的城镇。沿着狭窄的街道是拥挤的带有天井的房子,环绕着一个有正方形尖塔的清真寺。这展示了具有西撒哈拉游牧文化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
古代商队城市
古代商队城市瓦丹、欣盖提、提希特和瓦拉塔,位于毛里塔尼亚。古代商队城市瓦丹、欣盖提、提希特和瓦拉塔中,瓦丹和欣盖提在阿德拉尔地区,提希特在塔甘特地区,瓦拉塔在霍兹·埃·恰尔嘉伊地区。
这些城镇的发展与11世纪贸易之路的发展有关。在这段时期,提希特是巴巴里王国的主要城镇之一,但是在11世纪末期,尚在建筑的时候就沦为庞大的阿尔摩拉瓦德帝国的一部分。在公元14和18世纪之间,以著名的伊吉勒盐矿为基础,每个城市都享有繁荣时期。作为一个群体,它们形成了西撒哈拉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
瓦丹(Quadane)位于阿德拉尔高原上,优越的地理位置给这里带来了数百年的商业繁荣,无论是南部盛产的黄金,还是西部盛产的矿盐,都通过这里运到各地,15世纪阿拉伯人进入以后这种繁荣减少了。如今的瓦丹也已成为废墟。
在它影响最大的时候(17至19世纪),欣盖提(Chinguetti)的宗教和文化声望远达至麦加。欣盖提的意思是“马之泉”,曾是古代欣盖提王国的首都,繁盛一时。公元10世纪柏柏尔人在这里定居。公元12世纪,这里开始大规模地兴建新城。不久,城市就成为信徒、学者云集的文化都市,是去麦加圣地朝拜的第一站。如今,欣盖提老城区的建筑在黄沙的侵袭下,或者倒塌,或者被埋没。
提希特曾是一座绿洲城市。公元13世纪,它作为摩洛哥王朝在国外的都市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公元16世纪起,因商路东移,提希特开始衰败。19世纪由于干旱、疾疫和部族战争而毁灭。
瓦拉塔位于提希特东南,曾十分繁荣。在15世纪非常富有,并且还向逃避图阿雷格攻击的廷巴克图精英提供庇护而收纳了许多知识界的著名人物(1440),使其成为文化中心。后来因商路改道和阿拉伯人入侵,瓦拉塔逐渐衰微。
古代,撒哈拉沙漠及其周边的北非居民总称为“柏柏尔人”。柏柏尔人中有一部分被称为“摩洛斯”,毛里塔尼亚这个国名的意思就是“摩洛斯人的国家”。公元11世纪—12世纪,一条长3000多千米的商路连接着北非的摩洛哥与非洲内陆的马里、几内亚湾沿岸的加纳。这是一条极其繁荣的商路。西撒哈拉的柏柏尔人,在这条商路上频繁往返,是商队的重要力量。
数个原因导致了这些城镇繁荣状况的衰落:商旅之路的转移,大城市中心的欧洲贸易区的开辟以及撒哈拉贸易的逐渐放弃——就象放弃游牧生活方式一样。盐产量的下降、近代严重干旱、以及撒哈拉战争(1975-1979)。由于几个因素打破了现状:商队线路转移、城市中心和欧洲贸易商埠开放、撒哈拉贸易逐步放弃-就像游牧生活方式一样。盐业生产的衰落、流行的严重的疾病、撒哈拉战争(1975—1979)都导致了人口的减少。
以清真寺为主体的建筑群
这四座城市中,都有以清真寺为主体的建筑群。四座城市的清真寺在建筑上虽然有一些不同,但都有一个中庭和用粗柱支撑穹顶的长方形礼拜堂。建筑材料主要是石块、黏土、木材,门口有石刻装饰。
每一个古镇被保存完好的城墙包围。在墙内是清真寺,是城市建筑物的中心点。街巷、死胡同、隐蔽的过道和难以逾越的城墙适合该地区防御的需要,仅仅在附近创建了通路。除了瓦拉塔以外,所有的古镇围墙外都有棕榈园和庄稼——它们支配着
游牧民族的生活。清真寺、短粗的清真寺尖塔是每一个古镇文化和空间的中心点,逐渐掩映在城市风景中。粗灰泥石头运用在家庭建筑上,反映出阿拉伯穆斯林认同的文化、沙漠防护和气候极限的标准。房屋用华丽石头装饰有花纹或者复杂的色彩式样,除了空气风口和箭孔外,房屋在街道层面上没有缝隙。水井在有牲畜的市场地区具备地区特色。
导致这些城镇衰落的原因
这些城镇建造于11和12世纪,四座城镇位于广大沙漠区域的中部,地处肥沃山谷的边缘、绿洲的内部,所有的城镇位于连接伊吉勒(以它的岩盐矿闻名)和通布图商路的重要交汇点上,也是重要的贯通撒哈拉沙漠的贸易路线。城镇建于以前村落的废墟上,历史上是宗教、文化和商业中心。
数个原因导致了这些城镇繁荣状况的衰落:商旅之路的转移,大城市中心的欧洲贸易区的开辟以及撒哈拉贸易的逐渐放弃——就像放弃游牧生活方式一样。由于几个因素打破了现状:商队线路转移、城市中心和欧洲贸易商埠开放、撒哈拉贸易逐步放弃。同时,盐业生产的衰落、流行严重的疾病、撒哈拉战争(1975—1979)都导致了当地人口的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