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厂坝,地名,自然村、
行政村,在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南部。瓦厂坝位于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谯家镇中部,与
铅厂坝、猫阡坝2个村相连。这里地处
武陵山脉主峰
梵净山东北山麓,曾是
黔东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有黔东苏维埃省政府、瓦厂坝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等众多的革命遗址(在黔东时期与谯家
土地湾同等重要的瓦厂坝因未得到保护,
革命文物现损失严重)。
简介
在瓦厂坝,流传着许多红军故事。瓦厂坝区政府干部谢龙光等8位烈士英勇就义英雄事迹,
黔东独立师奉命从
南腰界返回瓦厂坝牵制数倍川湘黔敌,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英勇胜利,誓死保卫黔东苏维埃政权的壮举在人民群众中流传至今。“五月端阳河水大,红军扎在瓦厂坝。从上到下扎满坡,区长保长打哆嗦……
这首流传在当地很久的民歌,瓦厂坝人人都会唱。
沿革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谯家镇瓦厂坝,既是黔东特区苏维埃省政府旧址,又是红二、六军团黔东独立师的临时指挥部旧址。
1934年7月以后,因战斗和革命形势的不断变化,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办公地点经常改变,其搬迁顺序依次为:土地湾—白石溪—瓦厂坝—谯家铺,驻扎时间为:7月、8月驻土地湾,9月驻白石溪,9月20日以后至11月上旬驻瓦厂坝(其中,8月中旬在甘溪住一夜,在谯家驻1天),在土地湾驻扎的时间最长,其次是瓦厂坝和白石溪。据上世纪50年代白石溪、土地湾等地的群众回忆:“六月间选主席、代表,省政府设在土地湾……因为中央军黎师长(王家烈部)的部队开来,省政府曾到甘溪住了一夜,回来仍然扎在土地湾。后来又搬到白石溪住个把月才搬上瓦厂坝。在瓦厂坝遭杨通江、杨通选、何邦其等匪部攻击后(时间是九月间)即搬上谯家铺。”(《红军在黔东》)。
瓦厂坝的“省政府”是那时期真正意义上的“黔东省政府”(按当时的规定,革命委员会是一个临时机构,在三个月之内必须正式转为苏维埃政府),据贺咏珍等回忆,在原省政府旧址挂有“黔东省政府”的标志。1934年7月21日成立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后,办公地点初设土地湾,即“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随着根据地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及革命形势的需要,特区革命委员会办公地点不断迁移,8月底迁到白石溪张贯之家,9月20日迁到瓦厂坝。
黔东特区苏维埃省政府迁到瓦厂坝在二战木黄之后。其目的主要是根据在沿河西岸开展游击战争和土地革命的需要,为重占沿河县城作战略上的准备。当时,红军主力全部驻到沿河县城附近(红七师在沙子,红九师在淇滩);黔东特区苏维埃省政府迁到瓦厂坝,视野开阔,进退自如,便于指挥战斗。沿河独立团和黔东纵队同时驻扎在瓦厂坝周围。
红二六军团会师后的1934年10月28日,重新组建的黔东特委和黔东独立师返回瓦厂坝开展斗争。《在坚持黔东斗争的岁月里》(段苏权)记述:“由王光泽亲赴瓦厂坝,集中各区、乡游击队进行组编。”此时的黔东苏区大部分被敌占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秦育清、孙秀亮等领导的各区、乡游击队在瓦厂坝、铅厂坝、白石溪、谯家铺一带坚持着顽强的斗争。由于湘、川、黔三省军阀从追剿红二、六军团主力部队中,抽出10多个团的兵力扑向黔东苏区,使秦育清、孙秀亮等领导的各区、乡游击队四面受敌,处境逐步艰难。
但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敌人到苏区,在黔东特委和苏维埃省政府的领导下,黔东独立师和特区保卫局主动出击,狠狠打击了川、湘、黔敌军的嚣张气焰,使敌人妄图在最短的时间占领根据地中心的计划破产。黔东独立师和游击队在瓦厂坝苦战10多个昼夜,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消灭了部分敌人,有力地策应了红二、六军团主力的东进,保卫了黔东苏维埃政权。
当年的重要见证人黔东特委书记、黔东独立师政委段苏权在他的回忆录中曾多次提到“黔东苏区的中心瓦厂坝”,但黔东特区苏维埃省政府和黔东独立师在瓦厂坝坚持斗争,有力策应红二、六军团主力东进这一伟大壮举却是鲜为人知的历史。
2008年,黔东特区苏维埃省政府旧址建筑在高度损毁,随时可能倒塌的情况下,被屋主人拆除,留下拆除的少量没有完全腐朽的柱子,废墟里有石臼、石磨、水缸等。屋主人谢万斌说:“以前的房屋上曾有很多弹眼,是红军打仗时留下的。以前曾有很多人来这里照过相,把那些弹眼都反复拍了,也不知道他们拍去做什么。我们是不得已才拆的”。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