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由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一部战争片,该片由
哈依鲁丁·克尔瓦瓦茨执导,乔尔杰·莱博维奇编剧,
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
留比沙·萨马季奇等主演。该片于1972年4月12日在南斯拉夫上映,1972年11月30日在匈牙利上映。
剧情介绍
1944年,德国法西斯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苏军和盟军越战越勇,战火正在向德国纵深蔓延。为迟滞同盟国的攻势,德军总参谋部决定撤回驻扎在巴尔干的“E军团”,集中兵力迎战。但是贝尔格莱德的丢失及苏联红军从北方压过来,而南斯拉夫的全国各地到处是游击队。致使德军在战略上处于游击队的重重包围之中,处境很危急,且只有多瑙河以南的公路还在他们的控制之下,如果这条通道被切断,那整个“E军团”共20个师近百万大军就会被围歼。用德军的话说,保卫德国,就指望这20个师。
柏林命令“E军团”从希腊和南斯拉夫火速撤退,可问题的关键是燃料只能让庞大的装甲部队维持到
维谢格拉德,现在只有从萨拉热窝的燃料基地把油运送到维谢格拉德。
为此,德军拟定了一个秘密的“劳费尔行动”计划,
萨拉热窝位于南斯拉夫中部,是一座英雄城市;人民抵抗运动沉重打击了法西斯强盗。领导这个运动的是久经考验、机智老练的游击队长瓦尔特(
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饰)。他的名字使敌人胆颤心惊。为逮捕瓦尔特,阴险的比肖夫上尉花了一年的时间,审讯了一百多名“犯人”,仍一无所获,而且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瓦尔特的样子和身份。
为了扫清这一障碍,确保“劳费尔行动”能够顺利实施,党卫军的冯·迪特里希(
汉约哈塞饰)上校被从挪威派遣到萨拉热窝,负责燃料秘密运输的“劳费尔行动”。德国人派党卫军上尉康德尔(德拉哥米尔·保杨尼奇-基德拉饰)在游击队里的叛徒肖特(内达·斯帕索耶维奇饰)的帮助下,以瓦尔特的身份打入抵抗运动组织内部,多次造成游击队和抵抗运动的重大损失,并几乎抓捕到了瓦尔特。
游击队的皮劳特(
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饰)和战友们在获得德国间谍假瓦尔特打入组织内部的情报后,施计擒获了试图混入解放区的德国特工团伙,并铲除了叛徒和假瓦尔特,通过窃听德军的电话他们终于搞清了——德军用火车把伤员运到油库外卸车,同时派卡车接伤员,再把火车开到油库装运油料,最后把油运送到维谢格拉德去支援撤退中已经油料耗尽的“E军团”的装甲部队就是所谓的“劳费尔行动”。
皮劳特和战友吉斯(
留比沙·萨马季奇饰)、苏里(斯洛普丹·迪米特里耶维奇饰)带队化妆截住一辆去油库运伤员的卡车,之后混进德军,解决了火车司机后控制了机车。等火车装完油料开出油库,被打晕的德国火车司机苏醒过来打开了水阀,惊动了守军。德军知道上当了,立即在沿途布置军队拦截火车,押车的德军也发现了异常,向皮劳特等人进攻,均被击退。当火车爬坡时,皮劳特摘掉了列车的通风管,提开车钩,没有机车牵引的列车快速倒退,德军立即拧紧手闸刹车。但是皮劳特等人等到了安全区域,立即将机车换向倒车并跳下机车,无人驾驶的机车如脱缰野马快速的下滑向军列撞去。猛烈的碰撞引燃了油料,炸掉了运送燃料的火车;最后苏里告诉一直想见到瓦尔特的抵抗运动成员吉斯,皮劳特就是瓦尔特。
冯·迪特里希因为“劳费尔行动”失败被调回柏林,临走时他自嘲的说自己一来就在寻找瓦尔特,但找不到。即将离开总算知道了他。他身边的盖世太保不明所以问他谁是瓦尔特,他不屑的看了这个盖世太保一眼、有气无力的说:“你看到这座城市了吗?他,就是瓦尔特。”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资料来源
角色介绍
角色简介参考资料
幕后制作
场地取景
影片的主要拍摄取景是在南斯拉夫完成的。比如,南斯拉夫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萨拉热窝,南斯拉夫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萨拉热窝比斯特里克车站,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萨拉热窝市弗拉采区等。
人物原型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被视为间谍动作片,其主人公原型佩里奇(1919-1945),是德国占领时期游击队派驻萨拉热窝的著名地下工作者。1941年4月6日,德军轰炸贝尔格莱德;四年后的这一天,萨拉热窝解放,而“瓦尔特”弗拉迪米尔·佩里奇却不幸牺牲。
影片配音
1973年,北京电影制片厂译制的该片在全国放映。在当时“文革”的政治环境下,有一群幸运的配音和翻译人员,在接受了整整三年的干校劳动之后,被调回北京电影制片厂从而提前接触到了这部电影。其中,2016年去世的葛存壮为假瓦尔特代言,而演过江姐的于蓝则为一个女叛徒配音。为巴塔·日沃伊诺维奇配音的是鲁非。
幕后花絮
相关公司
宣传发行
上映信息
制作发行参考资料
影片评价
大众评分
专业评价
该片的主人公瓦尔特勇敢、机智,率领游击队员抗击德国纳粹、保家卫国的形象令观众印象深刻。(新华网评)
具体说到该片对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的观影震撼,是让许多观众看到其他国家的游击队员们都很体面的外貌,虽然也是为了国家敢于牺牲一切,但他们只是冷冷的,不苟言笑地去付诸于行动。在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面前默默地、在枪林弹雨中艰难又不失坚毅地穿行。该片的主题音乐非常好听,庄严、肃穆,还带着隐隐的激扬。它不是进行曲般引领着我们一路冲杀,而仿佛是在告诉我们,没有枪声的日子就要到来。(新京报评)
影片影响
瓦剧图引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影响力广泛,渗透至文化生活诸多领域,图书市场便是其一。20世纪70年代中期,艾哈迈德·穆米诺维奇手绘的90页六集英雄连环画《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成为南斯拉夫历史上极为成功的连环画图书,197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从南斯拉夫日报出版社将其引进至中国。
乐队崛起
1980 年,摇滚乐队“禁止吸烟”于萨拉热窝成立。1984年,乐队推出首张专辑《这就是瓦尔特》(Das ist Walter),该专辑名源自冯·迪特里希的名言,且上校原声与影片主题曲构成A面第一首歌。专辑投放市场时仅3000张,却迅速热销,最终销量达10万张,是该国首发唱片销量的30倍,创下新秀佳绩。“禁止吸烟”也凭借此成为南斯拉夫最受欢迎的摇滚乐队,之后库斯图里察以低音吉他手身份加入。
瓦影新篇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影响力广泛,作为前南斯拉夫著名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电影,1972年公映,1973年引入中国后风靡。其博物馆于4月6日在萨拉热窝开馆,当日市民与媒体记者众多。馆内陈列导演、演员塑像,电影道具及复原场景。影片相关人士出席开馆仪式,市长称其彰显反法西斯价值观、促进旅游业发展,中国大使表示会吸引更多中国人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