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7年毕业于
喀山大学。1840年以学员身份选派至俄国
东正教驻北京第十二届传教士团,1850年回国。在北京期间,被指定进修
蒙语,学习汉、
藏、梵、满语文,研究中国及其东北地区、
西藏、
蒙古等地的文学、历史、地理、统计、宗教、科学艺术和工商业。曾任喀山大学教授、
彼得堡大学东方系教授等职。1864年获博士学位。1886年当选为俄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著作有多卷本《佛教及其教义、历史和文献》,其中第三册是藏族作者
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的译本(1869)。该著及其他有关论著对欧洲的佛教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历史方面的主要著作有《10至13世纪中亚东部的历史和古迹》(1859)、《元明两朝关于满洲人的记载》(1863)和《大清初期对蒙古人的安抚》(1867)等。其历史研究的特点是运用史料谨慎,分析精细,但其学术观点颇受俄国史学界
国家学派的影响。
1880年瓦·巴·瓦西里耶夫(1818~1900)在其所著《
中国文学史纲要》中盛赞中国古诗的繁荣时,首先向俄国读者介绍唐代大诗人的名字,他写道:“如果我们(俄国人)知道并且高度评价普希金、莱蒙托夫、科里左夫的短诗,那么中国人在绵绵两千年里出现的诗人,像普希金等那样的诗就有成千上万……这里仅举出司马相如、杜甫、李太白、苏东坡等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