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胎竹编是
四川成都地区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品,由晶莹的瓷器外面用竹丝编织而成,历来有“东方艺术之花”的美誉,起源于清代中叶,当时主要用做贡品。由于世道艰辛,技艺几经绝传,五十年代经重新发掘、恢复生产。
瓷胎竹编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是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生活的艺术结晶。瓷胎竹编产品按造型主要分为瓶坛包盒具等几大类。花瓶类有小到5CM的单件瓶,也有大到145CM的千件瓶,可适合不同场合的需要。坛罐类有茶杯、糖缸、茶叶罐等实用品。竹包类有两大类六个规格的竹包手袋和挎包。竹编盒类有竹胎、纸胎、漆器胎几种,规格有7CM、9CM、11CM、13CM、15CM等几种,还分为单盒、内三格盒和套三盒等。竹编具类则是工厂的主要品种和技术优势所在。缠嘴过把、紧扣瓷器,精心编织出不同图案,是瓷胎竹编产品与其它任何竹编不同的独特技艺,是最能体现出瓷胎竹编工艺以精细见长特色的地方。按用途分有茶具酒具咖啡具、文具烟具,还有功夫茶具、日式茶具和提梁茶具等等。按规格分,从套二套三的酒具茶碗到十五头二十二头一套的咖啡具都有。按底胎所用材质不同,既有瓷胎、陶胎、漆胎、玻胎,也有台湾客人偏好的紫砂胎。按工艺不同瓷胎竹编产品分为普通编织、提花编织和五彩图案编织。普通编织以古铜色的烤丝为主,配以普通几何图案多用于制作批量产品。提花编织则用新竹青丝经纬等宽,便于编织各类单色图案文字手迹,更以熊猫图案编织为多,主要制作花瓶茶具等产品。五彩图案编织充分发挥五彩丝的特色,运用多种不同的技艺、使用各种不同的色彩编织出千变万化的图案效果,多用于制作展品、礼品和高档精品。使用的技艺主要有疏编、疏细结合编、破经编、换经编、浸色编、浮雕编、立体编等二十多种。采用五彩图案编织方法可制作出山水花鸟、飞禽走兽、人物故事等维妙维肖的图案。瓷胎竹编以依胎成型、紧扣底胎为其特色,也受其限制。近几年来,工厂发挥瓷胎竹编技艺,移植到其他底胎和无胎产品中,开发了竹编首饰盒和竹编包类、竹编动物等新产品新品种。
瓷胎竹编是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跟许多其他非遗一样,同样存在生存的困境,更难说发展了,困境的原因大家都看的很明白:1.费时费力,人工成本高,价格也就跟着高,而客户并不买账。2.创新能力不足,造成大家都是一样的水平,然后就开始了小作坊,创新能力就进一步降低,各自之间没有特色,为了拉生意,互相之间打起价格战,还降低产品品质,结果造成大家都没什么利润,从业人员就越来越少,创新能力也越来越低,造成恶性循环,行业越走越窄。3.后继无人,年轻人不喜欢这种费时费劲的单调劳动。
要走出这种困境还从问题的根本入手,1.首先需要提升创新能力,依靠先进设备,创新技术,丰富产品的种类,提高生产效率;很多传统手工还真正的是手工,我觉得不必拘泥技术的革新,应该多跟多采纳新技术和设备,另外很多手工基地都在内地,信息不灵通,也给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带来困难。2.依靠设备和技术,设立技术设计部门,融入现代的美术元素,好比穿在身上的衣服,其实挺简单的东西,被世人轻易的设计,就能搞的那么多丰富的款式,还涌现“服装设计师”这个名词,不断提升产品种类和产品品质,并以此提高进入门槛。3.与上游产业进行产品整合,相互配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