甑子
古代炊具
甑子(甄子),古代炊具,甑子是从中国古代就开始流行使用的一种做饭的器具,主要用于蒸米饭,(现在贵州、四川、云南等地区仍然广泛使用)外部略像木桶,但里面篦子为竹篾编成的向内、向上略拱的圆锥形蒸底,因此有许多小孔,放于鬲、或锅上蒸食物。杉木材质轻软、纹理直,是做甑子的上好材料。
产品简介
其大小不定,因需求不同而改变。各地区的甑子外形各不相同,但以圆柱形最为常见,上口略大于下口。
先将大米用沸水煮至夹生,滤掉米汤后,把米饭盛入甑子中,用大火蒸至全熟,蒸出的米饭松软适宜,口感甚佳。蒸的时候是将盛好米饭的甑子放入大锅或盆中,锅中装开水,水面低于甑子中米饭的最下限的位置。先前煮米剩下的汤营养丰富,入口浓滑,口味微甜,非常解渴,也可以用来做汤菜
主要有三部分组成:甑盖、甑身、甑底。甑底是可透气的木板或竹篾编成的圆形底,木板间留有空隙,是为了让水蒸气能透过空隙,将米饭蒸熟,甑底一般在甑子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地方,但一定不能和甑身底部对齐,否则饭将浸泡在水里;甑身是一个类似于木桶样式的圆柱体,由于经常在水里蒸煮,再加上空气冷热变化,甑身易松动,所以需要竹条或铁丝在甑身中间处将其捆绑紧,若使用了正确的方式仍不能将米饭蒸熟,则可能是甑身松动在蒸饭时漏气了;甑盖是用木头做的盖子,也可以是用竹篾编成的盖子,竹篾编成的盖子的外形像一个很大型的碗,倒过来放可以当做盛食物的器物,一般不易损坏。需要注意的是,甑子尽可能不要沾染油渍,否则会影响蒸出来的饭的味道。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8 22:53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