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一飞 (1910—1998)1910年8月1日甘一飞出生在陕西华县下庙北甘家村(今康甘)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家中仅有薄田六分,父亲给人当长工,母亲养育6个孩子,破房土炕,没有褥子,铺张草席,他和父母合盖一条被子,生活艰难,可想而知。九岁时过继给伯父,才得以上学读书。
基本概述
1919年始在南甘村甘家祠堂受教于甘效曾、甘如礼老先生,读《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1921年至1925年,先后转到康家堡和西岳庙小学受国民教育,学习国语、算术、历史、地理、修身和公民等课程。1925年夏前往华县教育会高级小学开始接受新文化教育,1926年至1927年投身于华县学生运动。在王懋德先生领导的学生会中当选为总务(总负责人),参加了纪念“三·一八”惨案、“五卅”惨案游行示威活动。1927年7月他加入共青团并升入咸林中学,在关中哲、赵秉毅、姬德林等共产党员教师的影响下,阅读进步书刊,积极参加宣传国民革命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28年5月,渭华起义爆发,甘一飞配合起义,进行宣传活动,渭华起义失败后,失去了团关系。
人物生平
1929年遭遇民国十八年大年馑,他和全家靠吃
野菜度日,但求学意志不减。1930年7月毕业,以考取第一名成绩,到山西汾阳铭义中学读书,并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
1932年暑假,甘一飞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13班。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关中哲主办的《西北评论》上用甘权力或权力的笔名发表《陕西民穷赋重之一斑》、《西北高等教育问题》、《中国农村合作化问题》等文章,进行革命宣传。
1935年5月参加民族武装自卫会,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9日,甘一飞积极参与了“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在12月16日的大示威游行进一步遭到血腥镇压后,他于12月28日,又组织展览血衣活动,揭露国民党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罪行。之后,又与全国学联负责人姚依林,组织南下宣传活动。
1936年1月,甘一飞任中共中国大学支部书记,3月,任中共北平西区区委宣传委员,与段君毅、夏哲一起领导西城区党的地下工作。7月,结束了学生时代生活后,奉命到天津一带做地下党的工作,任中共天津市委组织特派员,化名王子政,以工人夜校教员、家庭教师、小学教员等职业为掩护,在工人、农民中开展革命宣传活动。
1937年10月,受党组织派遣,和几名青年学生奔赴山西抗日战场。沿途经过潼关,家乡华县近在尺咫,他强忍思乡之情寄下行李书箱,仅给家人留有一信,毅然随队渡黄河去太原找到中共中央北方局。经彭真指示,又去汾西,接上关系后,担任汾西游击队政治主任。
1938年2月初,被调回北方局见了林枫,被林派到北方局训练班学习,随即任中共晋西区委员会委员、宣传部长。3月,改任中共中阳县委书记。1939年初又任汾孝中心县委书记,去孝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广泛动员民众参军,建立了以孝义县西山和石灵、隰县一带为中心的晋西南抗日根据地。在坚持汾孝、文水、交城游击战争中,对日顽作战百余次。甘一飞曾被日军散布的伤寒病菌感染,发烧41度,数次昏迷不醒,他知死神逼近,遂向组织交了文件,作了安排,但在同志们关心抢救下,绝处逢生。1941年8月,中共晋西南工委成立,甘一飞任宣传部长,1944年至1945年9月代理工委书记。这期间,他开辟了平遥敌占区秘密交通站,并延展一百多里,成为畅通无阻的地下交通线。先后护送了刘少奇、薄一波、罗瑞卿、安子文、任白戈、王震等首长,通过这条地下交通线,安全抵达延安。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9月,中共吕梁区委员会成立,甘一飞任晋绥七分区地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1946年2月又调到八分区地委任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48年8月中旬,中共晋中区委员会成立,先后任晋中区委民运部长、宣传部副部长兼二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直到1949年从事解放战争,对敌斗争,土地改革,接收各县城等。1949年3月,甘一飞奉命由晋中到北平后,任华北天津职工干部学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
1949年1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调甘一飞随贺龙进军西北,他即同妻子田更生带儿子成斌从天津出发,奔向大西北。到华县老家,看到物是人非,不见父母,甘一飞不禁怆然泪下,百感交集。听说自己为革命奔波在外,连累全家遭殃;又闻母亲临终前曾三次咬破中指,希图借此刺痛儿子心,促其回家与她相见,终未如愿,更是悲伤。带妻儿到父母陵墓前跪拜哀悼,寄托哀思。三天后,他即赴西安向西北局报到。1950年1月6日,中共陕西省委成立,西北局决定他留省委工作。他先后担任省委委员、常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陕西日报》、《群众日报》社社长,统战部代部长,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兼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中苏友好协会副理事长,省农民协会常务委员,西北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等职。参与领导了陕西省的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三反”、“五反”、宗教改革、贯彻婚姻法、整党建党等一系列中心工作。土地改革,甘一飞在华县蹲点。他遵循中央土改政策,深入调查研究,向全县干部作《站稳立场,反对右倾》的报告,强调放手发动群众,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执行政策;工作中未出现“左”的或“右”的倾向性错误。在“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中,甘一飞坚持原则,不畏权势,因反对将渭(南)华(县)50多名反贪污、反腐败的党员干部打成反革命(内称《渭华问题》)而横遭打击排挤和降职等不公正待遇。甘一飞向中共中央提出申诉,刘少奇指出,应以团结出发,分清大是大非,解决问题向前看。1957年9月12日,中共中央批转了《关于陕西省委1954年“对渭南问题和华县问题的结论”和“陕西省委宣传部不团结问题的结论”座谈纪要》,渭华问题才得以解决,渭华一批党员干部才免遭迫害。
1955年12月,甘一飞调到中央建筑部工作,5月,奉命筹建西安建筑工程学院。1956年2月该院更名为西安冶金学院,任西安冶金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他克服困难,带领同志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将冶院建成现代化高等院校。甘一飞在1957年整风(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和反“右”(右派言论)中受到打击;1963年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降两级,留党察看两年,下放基层劳动锻炼”。后任十三冶党委副书记,“文化大革命”中,更是遭受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身心俱损。
人物贡献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甘一飞终获解放,任山西省文教委员会副主任。他遵照中央和省委指示,反对派性,加强学校政治思想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坚决抵制在人事安排、选派留学生等工作中的不正之风。1983年,甘一飞离职休养。坚持锻炼,撰写了大量回忆录、论文及诗词,如《雪泥脚印》、《东流曲》、《人口手脑论》、《寓公留言》等,并出任山西省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委员等职。1998年3月12日下午7时15分,甘一飞病逝于山西太原,享年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