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赫鲁·甘地家族(The Nehru Gandhi family),印度的政治世家,执政30多年的“显赫王朝”。
家族简介
如果说在当代印度还有一个家族能称得上“王朝”,那就只有尼赫鲁·甘地家族了。尼赫鲁·甘地家族出了
尼赫鲁、
英迪拉和拉吉夫三任总理,长期统治印度独立后的政界。
尼赫鲁·甘地家族的名字甚至还是“圣雄”甘地的功劳。当时,尼赫鲁是北印度的婆罗门出身,而独生女英迪拉却与异教的拜火教徒结婚,当时新婚夫妻的姓成为问题,于是“圣雄”甘地给了他们“甘地”的姓,“尼赫鲁·甘地家族”的称呼就这样诞生了。然而尼赫鲁·甘地家族也是一个悲剧频发的家族,英迪拉和儿子拉吉夫先后被暗杀,而拉吉夫的弟弟桑贾伊在飞机失事中遇难。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是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任内阁总理。
1966年,在父亲去世两年后,独生女英迪拉·甘地进入政坛,随后两度任内阁总理,然而1984年10月31上午九时她在走向办公室途中被她的一名锡克教卫兵开枪打死。这一悲剧反而促使英迪拉的长子拉吉夫·甘地投身政坛,他1984年10月31日就任总理。1991年5月21日他在一次竞选集会上被一名女人弹炸死。
家族现状
在
拉吉夫·甘地死后,他的妻子索尼娅又身不由己地卷入了
印度的
政治圈,于1998年出任国大党主席。拉吉夫·甘地和索尼娅有儿子拉胡尔和女儿普里扬卡。在2004年的大选中,年仅34岁的
拉胡尔·甘地当选印度人民院(下院)议员,像他的祖辈、父辈一样,又开始投身于印度的政坛。
家族诅咒
随着印度于
1947年获得独立,迎来了一个新的政治王朝———尼赫鲁成为印度首任总理,并且鼓励女儿英迪拉从政。
英迪拉在1966年至1977年出任印度总理,并且于1980年再度当选。她曾一度着力培养其小儿子塞恩杰继承自己的事业,然而就在她再次当选不久,塞恩杰就死于一起坠机事故。四年之后,英迪拉出兵入侵锡克教圣地金寺,此举被各地的锡克教徒视为亵渎圣灵———就连她的
锡克教保镖也这么想。就在五个月后,两名保镖对其连开31枪,将她枪杀。
她的总理一职被其长子拉吉夫继承。1991年在一次公众集会上,一名年轻女子跪行到拉吉夫身边并引爆了绑在腰间的
自杀炸弹,拉吉夫、这名女子和其他16人当场被炸身亡。
家族传奇
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出身显贵家庭,其远祖拉杰·考尔是当时统治印度的莫卧尔帝国皇帝法鲁克·西耶尔十分尊崇的克什米尔学者。此后,尼赫鲁家族的男子在莫卧尔帝国世居高官,虽然在印度1857年民族大起义中家道中落,但至其父亲老尼赫鲁掌家时终于又靠个人奋斗成为百万富翁。
1889年11月14日,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出生于安拉阿巴德市(今属北方邦)。“贾瓦哈拉尔”,意思是“红宝石”。
“东西方奇异的混合物”
在尼赫鲁眼中,父亲是一个让人敬佩又敬畏的人物。尼赫鲁是家中仅有的男孩,从很小开始,父亲就按照培养印度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路子培养这个家族的接班人。在家庭教师布鲁克的引导下,少年尼赫鲁逐渐对印度教哲理产生了兴趣,并开始阅读印度教典籍,加入
通神学会。
14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母亲对小尼赫鲁讲了多年前他的几个家人因误会险些被英国士兵吊死的故事。从那时起,尼赫鲁失去了对英国人的好感,并开始关注身边的社会。看到在印度的英国人和欧亚混血人对老百姓是如何趾高气扬,尼赫鲁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对异族统治的反感。
1905年,尼赫鲁远赴英伦,进入英国贵族子弟学府哈罗公学学习。起初,因为尼赫鲁的年龄稍大,又不懂拉丁文,被学校编到低年级。但他进步神速,一路升班。此时,恰逢英国大选,尼赫鲁每日注意翻阅报纸,关心选情变化。在哈罗公学这个为英国培养政治精英的学校里,这个来自偏远殖民地的小孩子的政治和知识水平比同龄同学高很多。当老师考问学生们对大选的了解程度时,尼赫鲁竟能说出英国全体内阁成员的名字。
1907年10月,尼赫鲁提前考入
剑桥大学,主修自然科学,但剑桥的学术氛围使得他将更多时间投入对历史、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研究,经常与同学谈论尼采、萧伯纳,甚至两性问题。在剑桥期间所读的书对他的政治观影响很大,从西德尼·希鲁克的新著《新爱尔兰》中,他得出了“乞求与哀鸣不能从英国得到任何东西”的结论。尼赫鲁大学毕业时年龄尚小,不够在印度政府担任文官的年龄。1910年,他又进入伦敦法学院攻读法律,并拿到了律师执照。在法学院的两年对尼赫鲁日后的政治生涯至关重要,他在这里接触了各种流派的思想,尤其对“
费边社会主义”心驰神往。
尼赫鲁在英国学习和生活了7年。在这7年里,他养成了一套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穿着讲究,留有小胡子。他较为沉默,感情含蓄,成了“东西方奇异的混合物”。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领导者》一书中这样评价尼赫鲁:“才华出众,目空一切,贵族气息重,脾气暴躁,高傲自负”,“有时还咄咄逼人,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强烈的优越感”。
尼赫鲁与甘地的合作
尼赫鲁认为,像印度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竟让一个远方小岛把手足捆绑起来,任意支配,实在是一桩荒谬绝伦的事情”。从英国回国后,尼赫鲁加入了国大党。
1916年2月,尼赫鲁与卡麦拉小姐喜结连理。结婚21个月后,他们的女儿、印度未来的女总理英迪拉出生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甘地领导的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发展迅速。尼赫鲁认定甘地领导的这一运动既符合印度传统,又适应印度现实。他决定加入这一运动。
从1921年至1945年,尼赫鲁先后入狱9次,共坐牢1041天。对于坐牢,尼赫鲁早有心理准备。1921年印度全国大罢工爆发后,英印殖民当局到处抓人,尼赫鲁知道大难即将临头,他开始跟父亲学打地铺,亲自尝尝在硬邦邦的地铺上睡觉的滋味。
1921年,尼赫鲁第一次被捕。这一年,他的女儿英迪拉4岁。他在给国大党的声明中说:“为印度的自由而战无上光荣,在甘地领导下工作很幸运,对一个印度人来说没有比为事业而牺牲或完全实现壮丽的梦想更好的了。”在狱中,除偶尔与狱卒交谈外,尼赫鲁就是读书写作。《尼赫鲁自传》就是在狱中完成的。
为了独立运动,尼赫鲁逐渐放弃了在英国养成的西式作风。自追随甘地之日起,尼赫鲁就不再穿西服,而改穿印度土布衣服。从前尼赫鲁以说标准的英语为荣,现在他逐渐使用印地语或者印度各地的方言。
当时,“到农村去”的口号响彻全国,为动员农村大众参与独立运动,尼赫鲁与国大党同志一道,不辞辛
劳徒步到偏远的乡村,出席农民会议,发表演讲。在这些场合,他领略到了群众力量的伟大,开始认识群众心理,懂得区分城里人和乡下人的不同要求。虽然他对群众中出现的某些自私觉得不大愉快,但他和印度农民已经打成一片。
百折不挠为独立
在独立斗争中,尼赫鲁政治上逐渐成熟。1923年底,尼赫鲁担任了国大党秘书长,初步获得了行政领导工作经验。他常常每天工作15个小时。尼赫鲁担任国大党秘书长没有薪水,为了独立事业,他和父亲甚至变卖家产作为国大党活动经费,他还尽量减少开支,经常吃简单的饭食,坐火车的
三等车厢。
为破坏印度独立运动,英印当局也想拉拢尼赫鲁。当局派出安拉阿巴德高等法院法官米尔斯爵士去游说,想凭借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和种种外交手段来诱惑尼赫鲁。因为当时有一种说法,称尼赫鲁父子之所以反英,是因为他们加入英国人俱乐部的申请被拒绝。米尔斯对尼赫鲁讲:像他这样一表人才的有学之士理应出任教育部长,然后运用他的智慧和人格来影响后一代,并且保证他会得到印度总督的器重。但尼赫鲁早就立下志愿,要为印度独立做些“消极的破坏工作”,以便后代从事积极的建设工作。
尼赫鲁虽追随甘地,但并不迷信甘地。当甘地以农民运动超出了“非暴力”的限制为由,宣布中止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后,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陷入低潮。此时,尼赫鲁逐渐意识到“非暴力”运动的缺陷:人们很难在警察的暴行面前做到斯斯文文。为了找到一条独立的出路,1926年尼赫鲁决定重返欧洲,而此时,他个人和家族都陷入财政困境,他靠自己当律师的收入和父亲的资助勉强凑足了经费。在为期1年零9个月的时间里,他先后访问了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和苏联,结交了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和美国人民自由联盟领导人鲍德温等知名人士。
在探索印度民族解放道路的过程中,尼赫鲁也接触了中国人。1927年,在布鲁塞尔举行的“被压迫民族大会”上,他接触了中国国民党代表廖焕星。会上,宋庆龄、高尔基、爱因斯坦等发起组织了“反帝大同盟”,支持被压迫民族的独立运动,由宋庆龄任主席,尼赫鲁也担任了执行委员。同年,尼赫鲁赴莫斯科参加
十月革命庆祝活动,受到了苏联政府的热烈欢迎。他被十月革命后苏联的变化深深吸引。他在自传中回忆,此次访问给了他“一种远景的认识”,帮助他“从新的角度看待历史和现实”。
尼赫鲁重返欧洲和出访苏联,使他的思想有了新的广度和深度,从欧洲之行中为印度找到了出路:政治上必须完全独立;经济上应该实行“社会主义”,而且只有工业化才能铺设一条摆脱贫困的道路;宗教弊端会扼杀印度,但可通过经济发展自动解决。这为他日后当总理时制定政策,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做有声有色的大国
1929年冬,国大党在拉合尔年会上通过了尼赫鲁起草的《开辟历史新纪元》的决议,并把完全独立作为今后的斗争目标。甘地看到,印度的
青年一代都拥护尼赫鲁,因为他有能力调和党内各派,便于控制席卷全国的反帝浪潮特别是青年人的沸腾情绪,就极力推举尼赫鲁为党主席。不惑之年的尼赫鲁终于走上了党的最高领导岗位。
掌权后的尼赫鲁所做的第一步就是,利用英国当局倡导的议会民主使国大党在各地选举中大获全胜。他在1937年5个月的时间里或坐汽车、或骑大象、或乘木船木筏,走遍了举行选举的11个省,每天演讲10次以上,听众前后达1000多万。他在各地的演讲,视情形和听众不同而有所区别,但一直强调政治独立和社会自由,并把政治独立当作获得社会自由的必要步骤。最终,除旁遮普和孟加拉两省外,国大党获得了全印所有省的政权,尼赫鲁为印度独立建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地方基础。
二战爆发后,英国大量调用印度的人力和物力,从而激发了印度人民的民族感情。1939年9月,尼赫鲁曾经访问抗战中的中国,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表示出了同情。1942年,尼赫鲁领导国大党开展
“退出印度”运动。英印殖民当局立即宣布国大党非法,并逮捕了甘地和尼赫鲁等人。这是尼赫鲁第9次、也是最后一次入狱。直到1945年6月二战结束前,尼赫鲁才获释。
此时的尼赫鲁虽陷囹圄却豪气勃发,他相信这是黎明到来前的黑暗。他在狱中冥思苦想,并求教于同在狱中的学识渊博的同行,写成了《印度的发现》一书。书中详细记述了自己的过失和发现新思想的经过,高瞻远瞩地展望了印度的未来,最后得出结论:“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这句名言时至今日,仍是印度人耳熟能详的名句,也是印度大国战略的最好注释。
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时,尼赫鲁宣布:“不管风多大,浪多高,我们将永远不让自由的火炬熄灭。”随着印度独立,尼赫鲁时代也真正来临。他在一次演讲中说:“印度有许多东西可以给予,但不是金银或出口货物,而是它目前的地位。今天,全世界都已认识到未来的亚洲将有力地决定于印度的未来,印度将日益成为亚洲的轴心。”
印度独立后,尼赫鲁出任第一任总理。1954年6月,尼赫鲁与应邀访印的中国总理周恩来发表声明,公开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次年,又与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等人共同发起万隆会议,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商大计。1962年,由于印度国内局势不稳,为转移国内视线,尼赫鲁派兵在中印边境制造事端。这是尼赫鲁一生中最大的败笔。
尼赫鲁晚年一直注意对女儿英迪拉的培养,为其日后登上印度的权力顶峰铺平了道路。1964年1月,在国大党年会上,尼赫鲁突遇中风,出现左偏瘫。
1964年5月26日清晨,尼赫鲁突觉下腹疼痛难忍。待医生赶来时,他已奄奄一息。27日下午1时40分,尼赫鲁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享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