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镇,隶属四川省达州市
开江县,地处开江县南部,东与
讲治镇接壤,南与
长岭镇、
八庙镇为邻,西连
任市镇和靖安乡,北接
达县葫芦、安仁乡。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开江县城区28千米。总面积92.7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甘棠镇户籍人口53763人。
历史沿革
古称天子殿。
清雍正十一年至乾隆六年(1733~1741年),改天子殿为添子店,后名天子店。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县置17乡,甘棠铺改甘棠乡。
1958年,乡改公社。
1984年,公社改乡。
1992年,乡改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辖甘棠1个社区;锣鼓堂、八角亭、龙井坝、转洞桥、香安庙、南坝子、跳蹬河、石笋子、白杨坪、冠子山、马号、玉河桥、盐井沟、高寺、观音岩、箭口坝16个村,下设11个居民小组、135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甘棠镇辖2个社区、9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天子街668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甘棠镇地处开江县南部,东与
讲治镇接壤,南与
长岭镇、
八庙镇为邻,西连
任市镇和靖安乡,北接
达县葫芦、安仁乡。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开江县城区28千米。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4.4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2.8千米,总面积92.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甘棠镇地势南北高、东西低。地形分为高山、丘陵、平坝。北面有高峻耸立的马号山、冠子山、白杨坪山相连,南面有高寺山。
气候
甘棠镇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热量丰富、四季分明,具有早春、夏热、秋凉、冬暖的气候特点,多云雾,积雪天气少、平坝少见雪。多年平均气温16.7℃,1月平均气温5.9℃;7月平均气温28.5℃。无霜期年平均281天,最长达328天,最短为258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44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217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的5~9月,7月最多。水文境内河道属长江流域,主要河道白岩河,长度15千米。
自然灾害
甘棠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等。最严重的一次洪涝灾害发生在2004年9月5日,受灾面积750亩,经济损失450万元。
自然资源
2011年,甘棠镇有耕地面积34718亩。
2011年,甘棠镇有森林面积5万亩,林木覆盖率36.7%。
人口
2011年末,甘棠镇辖区总人口55298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158人,城镇化率7.5%。总人口中,男性30400人,占55%;女性24898人,占45%;14岁以下8851人,占16%;15~64岁40198人,占72.7%;65岁以上6249人,占11.3%。2011年,甘棠镇人口出生率11.9‰,人口死亡率7.2‰,人口自然增长率4.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98人。
截至2018年末,甘棠镇户籍人口53763人。
经济
综述
2022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47亿元,同比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457元,实际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59元,实际增长10.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亿元。
农业
2011年,甘棠镇农业总产值23686万元,比上年增长7%,农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34%。
甘棠镇粮食作物以种植水稻、玉米、小麦为主。2011年。甘棠镇生产粮食31368吨。其中水稻12518吨,玉米5710吨。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油菜等。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3521亩,产量3627吨。
甘棠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为主。2011年,甘棠镇生猪饲养量25100头,年未存栏15600头;家禽饲养量21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7200吨,其中猪肉3100吨;畜牧业总产值14400万元。
2011年,甘棠镇水果种植面积3710亩,产量8200吨,主要品种有柑橘。
工业
甘棠镇以制造加工主。2011年,甘棠镇工业总产值24380万元。
金融
2011年末,甘棠镇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3.6亿元。
交通运输
2011年,甘棠镇有202省道过境;村级公路总长266千米。
2011年末,甘棠镇镇区道路总长度3千米。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甘棠镇有幼儿园21所,在园幼儿1100人,专任教师35人;小学15所,在校生1500人,专任教师12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中学3所,在校生1300人,专任教师58人,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
文化事业
2011年末,甘棠镇有有线电视用户4217户,“村村通”地面接收装置2450套,广电信号覆盖率82%。
2011年末,甘棠镇有镇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7个;各类图书室32个,藏书12万余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成员达75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
医疗卫生
2011年末,甘棠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8个,其中卫生院1个,卫生站17个;病床250张,固定资产总值50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10人,其中执业医师45人。
2011年,甘棠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8600人次。
体育事业
2011年末,甘棠镇有学校体育场17个,全民健身场地3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0%。
社会保障
2011年,甘棠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56户,人数287人,支出62万元,月人均18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468户,人数2952人,支出219.6万元,月人均62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213人,支出38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17人。
基础设施
2011年末,甘棠镇有邮政网点4个,投递点17个,乡村通邮率100%。固定电话用户16237户,移动电话用户16035户。
2011年末,甘棠镇镇区有自来水厂1座,铺设自来水干线水管6千米,年供水9万吨。
2011年末,甘棠镇镇区有供气站1个,天然气用户2800户,月天然气平均用量6.86万立方米。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明代设驿站于此,名甘棠铺,故名甘棠镇。
特色文化
甘棠镇地方特色文化有川剧座唱、围鼓、唢呐、余鼓筒、腰鼓队、龙灯、车车灯、龙船、四川盘子、四川清音、开江民歌、红歌艺术协会、中老年人舞蹈协会、文艺演出队、象棋协会、太极拳健身协会,体育协会,钓鱼协会等。
非物质文化
据记载,甘棠镇耍火龙的历史始于唐代,兴于明清,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历代人们用竹子等做成火龙,用以祈福。甘棠火龙讲究。当地人用竹子、龙鳞布、绳索等,制作出龙宝、龙头、龙身、龙尾等。其中,龙宝为火龙的嬉戏之物,一般呈球状,直径30厘米至40厘米,嵌于饰有彩绸的宝架中,可以转动。龙头直径80厘米;龙身呈圆桶形,每节约50厘米长。人们还为火龙制作了龙衣,将火龙的各个部分连起来。
甘棠的舞龙队伍由执掌宫灯、排灯、灯幡、灯牌等各个环节40多人组成。其中耍宝(火娃)1人、龙头3人、龙身14人、龙尾2人,锣鼓4至6人。舞龙者大多着彩衣、彩裤、头巾、花鞋等。烧花、烧龙环节的舞龙者统统赤裸上身。每年正月十二,甘棠的舞龙队伍就开始请龙出海,之后,舞龙队伍带着火龙四处巡演。
风景名胜
唐家院子位于甘棠镇跳蹬河村的唐家院子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历经两百多年风雨,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唐氏祖公由湖南永州市陵零区奉旨入川,在开江县甘棠铺跳登河三清庙安居乐业。开始人丁稀少,百多年后,家业扩大,户口渐繁,成为甘棠铺望族。清道光年间,在家业兴盛时建大院,先后在甘棠、长岭一带共建十三个半唐家院子,甘棠跳蹬河大院是当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白岩洞位于开江县甘棠镇境内。
胡氏节孝牌坊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为砖石坊木结构,四柱三门三重檐牌楼式建筑,东西朝向,通高15米,面阔12米,坊壁厚0.8米,建筑占地面积45平方米。共三重檐顶,每层檐脊皆窗棂镂刻,翘角。坊体由四根方形石柱和七道横梁承托,柱前后及角柱两侧砌有抱鼓石基座,形成中门和两边侧门。镌刻有“龙凤呈祥”、“吉祥牡丹”、“双狮夺宝”等图案。在每道横梁正面镶嵌有人物陶砖,砖面高浮雕“孝悌忠义”及有关的戏剧、神话人物共200多躯。雕刻生动,形象逼真。中梁梁下横匾正书“旌表处士雷代朝之妻胡氏节孝坊”。在坊两侧壁各塑一长方形龛,龛壁嵌有陶雕“八仙过海”、“琼楼玉宇”、“鱼跃龙门”和一些花卉图案,其间刻有名人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