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甘泉寺
四川省眉山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仁寿甘泉寺,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禾家镇楠林村八组,始建于明宜德九年(1434年),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历史沿革
仁寿甘泉寺始建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
清代,甘泉寺在大殿右侧修建厢房。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安全乡将小学设在甘泉寺。
1979年,甘泉寺作为教室使用,清代厢房断了两根檩条,成为危房。
2010年,仁寿甘泉大殿大修,西北角被蛀空的柱子被更换。
建筑格局
仁寿甘泉寺建成之初,占地面积8.93公顷,依其地势从高到低,建数重殿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甘泉寺仅存二主殿及其厢房共两院。后来,该寺仅存大雄宝殿一幢、部分厢房、石刻和石围墙。
主要建筑
大雄宝殿
仁寿甘泉寺大雄宝殿,坐东南向西北,建筑面积为265.69平方米。大殿木结构,单檐歇山式九脊顶,抬梁式梁架前后乳袱,八架椽袱用四柱。四周柱间共施斗拱24朵,均为六铺作,用二重琴面昂,室内二级抬梁和陪梁上,共施斗拱28铺,紧承棚顶。进深12.5米,面阔12.5米,四周以1.9米宽回廊勾通。通高9.3米,檐高5.2米,前檐下阶梯式踏道两级。全殿用柱18根,直径小的25~30厘米,大的(四经柱)50厘米。大雄宝殿内这几根支撑屋项的木材,均为大楠木,材质特殊,防潮性能极佳,几百年来无变形、腐朽的迹象。
仁寿甘泉寺大雄宝殿四周内壁上原有明代彩绘佛传故事壁画20余幅100余平方米,破“四旧”时,被人用石灰浆将这些壁画完全涂抹。石灰浆开始剥落,在剥落处,原来的壁画有的还能看见。
厢房
厢房在大殿右侧,在大雄宝殿与右厢房之间,有明代修筑的水池,水池四周壁上的石雕精致,基本完好。大殿左侧厢房房廊几根廊柱的柱础,有精美雕刻,其中部分还有上彩的痕迹。
山门
原山门在大雄宝殿正前方45米处,两侧现存石狮和石象各2只,基本完好。
文物遗存
仁寿甘泉嵌刻在石墙上的一块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募叩修路碑名记》碑,上书“邑之甘泉寺自明宣德建修以来”告知来者。
文物价值
甘泉寺壁画的艺术水准较高,具有典型的明代西南地区地方风格,在绘画艺术、题材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甘泉寺为仁寿县境内唯一留存的斗拱建筑,作为四川境内明代建筑范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文物保护
2007年,仁寿甘泉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仁寿甘泉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仁寿甘泉寺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禾家镇楠林村八组。
仁寿县人民政府距离仁寿甘泉寺42千米,驾车约58分钟可到达。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3 19:4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主要建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