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氏春秋·季春纪·先己》云:“夏后伯启与
有扈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锺鼓不修,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
期年而有扈氏服。”《
后汉书·
冯衍传下》:“讯夏启于甘泽兮,伤帝典之始倾。”其地故或只称“甘”,《尚书·
甘誓序》云:“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甘誓》。”关于甘的地望主要有二说:
一是在陕西户县西南。伪《孔传》:“甘,有扈郊地名。”唐·
陆德明《
经典释文》:“案京兆鄠县即有扈之国也。甘,有扈郊地名,马云:‘南郊地也。’甘,水名,今在鄠县西。”《陕西通志》卷七十三《古迹二》云:“甘亭,在鄠县西南五里。《续汉书》在甘水之东、长水乡(《长安志》)。马融曰:‘甘,有扈氏南郊地名。’《索隐》:‘夏启所伐,鄠南有甘亭’。”即此。
二是在河南洛阳西南,春秋时为甘昭公之封地。《括地志》云:“故甘城在洛州
河南县西南二十五里。《左传》云’甘昭公,王子叔带也。‘《洛阳记》云:’河南县西南二十五里,甘水出焉,北流入洛。山上有甘城,即甘公采邑也。“顾颉刚、
刘起釪《
尚书校释译论》认为:“甘,地名,以甘水得名,自
马融以来都以为是陕西鄠县南郊地。但根据当时民族活动情况考察,很难说在陕境。据春秋时甘昭公封地为甘,有甘水,当即其地,很可能即甲骨文中的‘甘’(《乙编》1010、《续存下》915等片),其地自不能西至陕境,当如
杜预说在河南县西南,即今洛阳西南。”
《
后汉书·左周黄列传》:“自癸巳以来,仍西北风,甘泽不集,寒凉尚结。”又《循吏传·孟尝》:“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唐·
杜甫《遣兴》诗之三:“丰年孰云迟,甘泽不在早。”
仇兆鳌注引《
荆楚岁时记》:“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
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本经》);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别录》);能泻十二种水疾、去痰水(甄权);泻肾经及隧道水湿、脚气、阴囊肿坠、痰迷癫痫、噎膈痞寒(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