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满堂
福州大学当代闽台文化研究所所长
甘满堂,男,1969年生,安徽庐江人,社会学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后,人文社科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教授、社会学、博士生导师,2011年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州大学当代闽台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劳工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研究。
人物经历
1994年9月—1997年7月,在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福建地方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福建社会经济史研究”,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2000年9月—2003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结构研究”,获法学(社会学)博士学位。
2008年5月—2015年5月,博士后,福建省南安市成功科技园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福建师范大学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主要贡献
科研成果
1、2003年,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文化教育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经费0.8万元,项目批准编号2003T054。
2、200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经费6.5万元,项目批准编号:05CSH006。
3、2006年,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加强福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经费0.8万元,项目批准编号2006B113。
4、2009年,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员工乡土社会网对民营企业管理影响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45批二等资助,证书编号:20090450834,经费3万。
5、2009年,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当代闽台农村宗教信仰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09B106。经费1.5万。
6、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保障农民工工资收入正常增长的社会政策研究,项目编号为:11BSH011,经费15万元。
7、2014年,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推进闽台合作社会管理领域交流与合作研究”(项目编号:2014R0061),经费4万元。
8、2015年,福建省社规划重大专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进城务工人员文化需求调研”,经费5万元。
9、2017年,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后期资助:乡村老年协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编号:17JHQ042,经费8万元。
10、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方略研究,编号:18ZDA117,经费60万元。
书籍著作
1.《中华姓氏通史·孙姓》,东方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2.《村庙与社区公共生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版。
3、《海峡西岸和谐社会建设》,海风出版社2008年6月版。
4、《农民工改变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9月版。
5、《社会的细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9月版。
6、《低成本劳动力时代的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0月版。
7、《福建青圃灵济志》,宗教文化出版社2018年12月。
期刊论文
发表的学术论文(代表性学术论文)
1.《明清福建商人在国内活动探略》,《福建论坛》1998年第2期。
2.《清代福建地痞无赖与福建社会》,《福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3.《市场经济需要经济伦理》,《社会》2000年第9期。
4.《对城市外来农民工街头非正规就业现象的剖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8期。
5.《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三元结构》,《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2年第1期全文转载,本文获2001年度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6.《明清时期的徽商与福建》,《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7.《网络时代的信息霸权与网络文化殖民主义》,《开放导报》2002年第9期。
8.《解读客家传统村落社会——读刘大可著〈闽西武北的村落文化〉》,《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4期。
9.《创建节水型社会的社会学分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10.《闽侯县傅筑泰山庙迎神赛会调查》,《民俗研究》2004年第2期。
11.《大学生与*——以福州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青年研究》2004年第3期。
12.《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民工权益保障》,《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3.《社会学“内卷化”理论与城市农民工问题》,《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4.《经济发展与社会整合》,《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5.《对地下*误区的社会统计学分析》,《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7期。
16.《循环经济与环保型社会构建——基于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8期。
17.《村民自治组织发展与村级治理——以福建乡村调查为例》,《福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8.《闽侯县农村居民的宗教信仰与宗教体验》,《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4期。
19.Folk Religion and Religious Experiences ,Religious Experienc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by Xinzhong Yao, Paul Badham, Oct-2007,University of Wales Press
20.《农民工住居边缘化与空间隔离——从城中村到城郊村》,《福建论坛》2008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6期全文转摘。
21.《台湾民间信仰与农村社区生活》,《台湾农业探索》2008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宗教学》2008年第5期全文转载。
22.《“融合”政策背景下的“隔离”——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中国教师》2009年第8期,本文获得2009年中国社会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23.《灵验与感恩——汉民族宗教体验的互动模式》,《民俗研究》2010年第1期。
24.《低成本劳动力时代的终结》,《福建论坛》2010年第2期。
25.《海外侨民与侨乡村级社区可持续发展―以福州长安村为例》《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26.《工荒:高离职率与无声的抗争——对当前农民工群体阶级意识的考察》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11年第2期全文转载。
27.《传统宗教文化与中国企业家慈善事业——以胡润百富慈善榜闽籍企业家群体为研究对象》,《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第2期。
28.《夸富背后的身份重构与社区互惠》,《福州大学学报》(哲社)2012年第5期。
29.《新生代农民工的不良嗜好及企业社会工作介入策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
30.《“用脚投票”压力下的企业工资调整机制》,《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劳动关系与劳动经济》2014年第2期全文转载。
31.Fuzhou Residents’ Social Network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From Social Capital Perspective,The Senshu Social Capital Review No.5 (2014)
32.《海洋大开发与福建沿海渔民转产问题研究》,《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
33.《信佛而非信教——福建民营企业家的传统宗教信仰及其特点研究》,《宗教学研究》2015年第4期。
34.《从离职跳槽到非制度化工资集体协商——当前农民工寻求工资待遇提高的新动向》,《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8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工会工作》2017年第1期全文转载。
35.《历史身份的标记与村落社区的边界——当代闽江下游船民后裔天主教社区调查》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宗教学》2017年第3期全文转载。
36.《公共精神:从“亲爱”到“博爱”——对中西“神-人”关系的思考》,《 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4期。
37.《农民工休闲方式新动向:手机使用与网络休闲》,《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38.《员工短期外借——企业用工调剂可行性探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
39.《福建宗祠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与提升路径》,《东南学术》2019年第4期。
40.《“去单位化”与“类单位化”的交集——改革开放以来两类工业企业社区建设研究》,《求索》2019年第5期。
出版图书
获奖记录
学术成果类
1.论文《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三元结构》,获2001年度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2.论文《“融合” 政策背景下的“隔离”——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第一作者),获得2009年中国社会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3.专著《村庙与社区公共生活》(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获得2009年福建省第八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个人荣誉类
1.2007年10月,家庭获得福州市委文明办组织的福州市第二届读书月“十大书香门第”的称号。
2.2009年获福建省委宣传部、人事厅、社科联组织评选的福建省第五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提名奖。
3.2009年获得福州大学第五届“十佳青年教职工”称号。
参考资料
甘满堂.福州大学官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5 02:33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主要贡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