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
甘肃境内研究机构
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西南约35公里处,黄河北岸的小积石山中。
保护机构
名称: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
内设:办公室、业务室、保卫科、旅游接待部。
成立时间:一九五五年五月,原名永靖炳灵寺文物保管所,2002年元月更名为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
编制:20人。现有工作人员24名。
保护单位
(1)地理位置:东径103°2′56″北纬35°48′3″。黄河从西到东从窟前流过,东约2公里是著名的唐代凤林关遗址,河对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坪遗址,1954午彩陶王出土于此。
甘肃省人民政府发文,公布保护范围。
(3)保护范围,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甘政发[1999]22号文通知,炳灵寺石窟的重点保护区为东至静宁沟(约150()米),南至下寺 (约300米),北至上寺 (约2500米),西至棠春沟 (约1500米)。一般保护区为西至塔坪 (约3000米),东至鸳鸯洞 (约3000米),南至黄河(约500米),北至宋家城(约5000米)。
(4)简要说明:炳灵寺石窟由下寺区、上寺区、洞沟区三部分组成。计有窟龛216个,石刻造像680尊,泥造像108尊,石胎泥塑27尊,壁画约1000平方米,各类佛塔56座。
下寺区,位于黄河岸边大寺沟内,石窟分布长约220米的悬崖上。计有窟龛195个,其中石刻造像676身,泥造像102尊,石胎泥塑26身,壁画约900平方米。其中,西秦窟2龛1,北魏窟9、龛33,北周窟3,隋窟2,唐窟23、龛112,西夏窟1,明窟3,龛5,清龛1。
上寺区:位于距下寺北约2.5公里的山谷中,共有窟龛13个,大小石雕3身,泥塑造像6身、石胎泥塑1身,壁画约100平方米,石雕佛塔一座,鎏金铜造像43尊,唐卡13帧,藏文大藏经66卷 (新近版100卷)。还有卓玛殿等藏汉式建筑。
洞沟区:位于下寺和上寺之间西侧的洞沟内,现存窟龛8个,壁画约60平方米。浮雕喇嘛塔6座,石雕米拉日巴大师像一尊。
旅游指南
炳灵寺石窟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人,据统计,每年来炳灵寺参观的游客超过三万人次,1979年炳灵寺石窟对外开放至今,来炳旅游的人近百万人次。这除了为炳灵寺带来了较为客观的门票收入外,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更重要的是为宣传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开放时间:每天上午8时至下午6时,冬季实行半价开放。
(2)参观范围:目前除洞沟区外,下寺石窟群和上寺区向游人开放,
(3)门票价格:
下寺石窟群门票:每人次30元人民币
第169窟和172窟:每人次300元人民币
第126窟:每人次80元人民币
第128窟:每人次60元人民币
第132窟:每人次90元人民币
(4)优惠政策:
中小学生免票参观,大中专生、现役军人、残疾人持有效证件,享受优惠半价,老年人持有效证件,实行免费参观。
(5)接待部门及联系电话
炳灵寺石窟的旅游接待工作,由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接待部负责,可向中外游人提供汉、英两种语言的导游服务。
旅游接待部负责人:丁万华
(6)参观路线 :
中外游人可从以下四条路线抵达炳灵寺石窟:
路线l:兰州乘车刘家峡大坝乘船炳灵寺
路线2:兰州乘车刘家峡乘车向阳码头乘船炳灵寺
路线3:兰州乘车临夏乘车莲花码头乘船炳灵寺
路线4:兰州乘车临夏乘车积石山乘车炳灵寺
游人抵达炳灵寺码头后,前行约百米,即为炳灵寺售票处,在这里既可购普通门票,也可购特窟门票,按票面要求,在导游人员的带领下,依次参观石窟群,特级洞窟、睡佛殿、展览厅 (待修)。如果感兴趣,还可乘车前往2.5公里处的炳灵上寺参观。
参观路线图示:
炳灵寺码头->售票处->石窟群、特窟->睡佛殿->展览厅(待修)->上寺->返回。
在这里,人们不仅可欣赏到一千七百年来,我们的先祖用其智慧和勤劳创造的绚丽多彩的文化芝术,也可感受到浓浓的佛教氛围,还可游览壮丽多姿的炳灵石林。黄河文明与丝路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东方文化与西万文化在这里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在这里平分秋色,炳灵寺正在以她博大胸怀,悠久的历史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
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是文物保护机构中最基本的工作之一,在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才能开展文化旅游,学术研究等工作,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在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下,认真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修建炳灵寺石窟防护堤坝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国家在炳灵寺石窟下游修建刘家峡水库,炳灵寺石窟的部分底层洞窟文物面临着被淹没的境地,同时对炳灵寺石窟的整体稳定构成威胁。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国务院拨款150万元,在石窟前修建了长220米,高16米的防护堤坝,炳灵寺石窟才得以妥善保护。
(2)石刻造像修复
炳灵寺石窟在清末战乱中,曾遭重大破坏,不少洞窟造像被火药炸毁,佛像残头断臂者较多。尤其是象126、128、132、147等重点洞窟。进入80年代后,我所业务人员先后对这些洞窟被毁坏的造像进行了修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修复过程及修复成果可查阅王亨通先生发表于《丝绸之路》1999年学术专辑上的文章《炳灵寺石窟的修复及其风化石雕的保护》。
(3)PS材料的应用
炳灵寺石窟所在的山体质地为红砂岩,这种岩石易于雕刻,也易于风化,尤其近年来随看局部气候的变化,空气中湿度的增加,这种风化现象日趋明显,面对这种情况,敦煌研究院、炳灵寺文研所等单位合作进行了“应用PS??C加固风化沙岩石雕的研究”,开发研制的PS材料,在炳灵寺石窟“何灌题记”碑文和部分风化石雕上进行了应用,共计喷涂了约30平方米的面积,取得了良好的保护效果。
4、炳灵寺石窟岩体加固与渗水治理工程
1997年9月29日-1999年度底,由国家文物局投资486万元,甘肃省文物局具体负责实施了炳灵寺石窟岩体加固和渗水治理工程,使石窟长期存在的危石掉落问题和渗水问题得到了彻底根治,炳灵寺石窟岩体加固与渗水治理工程的顺利实施,标志着甘肃省的石窟维修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具体施工过程及工程评价参看王亨通先生发表于《丝绸之路》2000年第五期上的文章《炳灵寺石窟加固工程评价》。
(5)修复第16窟涅?佛塑造于北魏延昌(512??515)时期,身长8.6米,这是我国石窟龛中保存最早的释迦佛涅?像。具有重要的历史、科研和艺术价值。1968年,因修建刘家峡水库,由甘肃省文化局组织省博物馆等单位的专业人员于1967年4、5月份,进行了抢救性搬迁。将佛像切割成九段分别装入木箱,保存于144、145窟中。2001年6月一2002年5月,由炳灵寺文研所、敦煌研究院、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河北金枋工作室的文物保护工作者进行修复。目前己对外开放参观。
(6)修复栈道
早在北朝时期,炳灵寺石篇崖壁上就有栈道建筑,隋唐时期随着洞窟的大量开凿,崖壁上栈道纵横交错,蔚魏壮观。到了清朝同治年间,天下大乱,所有栈道建筑毁于战火。
1973年,甘肃省文化局投资两万余元修建了通往169窟、172窟、183窟、147窟以及通往49??131窟之间的栈道。经过30多年的风吹日晒,当年的栈道有的朽了,有的断了,大部分开始松动。
2002年,国家文物局又拨巨资,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的仿唐木构栈道,已着手改建。目前己完成通往183窟、147窟和51??95窟之间的栈道,通住169窟和172窟的栈道也即将开始维修,一两年内可完工。
(7)准备修复171龛的唐代弥勒大佛
171龛弥勒大佛,高27米,始建于唐代,大佛前原有九层阁楼,清朝同治时期阁楼被焚,大佛从此裸露在外面,经过一百余年的风吹日晒,大佛风化残损严重,随着16窟卧佛的修复完成,171龛的唐代弥勒大佛的修复工作己提上议事日程。
学术研究
自从1951年炳灵寺重新发现以来,炳灵寺石窟的学术研究一刻也未停止过,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学术研究己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涌现出了一大批研究炳灵寺石窟的学者。
研究炳灵寺石窟的学者,应首推著名学者冯国瑞先生,1951年,冯先生在 《光明日报》、《甘肃日报》上发表了《炳灵寺石窟勘察记》一文,在学术界引起轰动,也开了炳灵寺学术研究的先河。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编印了《炳灵寺石窟》一书,郑振锋先生撰写了题为《炳灵寺石窟概述》序文。1963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对炳灵寺进行了第二次考察,同年在《文物》第十期上发表了《调查炳灵寺石窟的新收获》一文。
到了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炳灵寺石窟的学术研究到达了一个高潮。专著、专集、画册等相继出版发行。主要有:
阎文儒、王万青合著的《炳灵寺石窟》,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第一版
董玉祥、岳邦湖合著的《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9炳灵寺等石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88年9月第一版甘肃省博物馆、炳灵寺文保所合编的《炳灵寺石窟》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
甘肃文物工作队、炳灵寺文物保管所合编的《中国石窟?永靖炳灵寺》,中国文物出版社,日本株式会社平凡社,1989年12月出版董玉祥主编的《炳灵寺169窟》,深圳海天出版社,1994年5月
王万青、王亨通主编的《炳灵寺历代诗词选》,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
八十年代以来,发表在国内外各级刊物上的学术论文近百篇之多。这些学术论文集中收藏在由王亨通、杜斗城主编的《炳灵寺石窟研究论文集》中,这本论文集,由炳灵寺文研所于1999年编印发行。
2002年9月,炳灵寺石窟第一届学术研讨会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七十余名专家学者到会,对炳灵寺石窟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多万面的研讨,总共向大会提交了30余篇学术论文。这次会议的成果--《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由王亨通、颜廷亮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于2003年10月出版。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14 21:05
目录
概述
保护机构
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