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寺多景楼
七言律诗
《甘露寺多景楼》是北宋诗人曾巩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总写多景楼美好的景色,颔、颈两联直接写诗人在多景楼上徙倚栏杆所见景象。尾联写诗人见景生情的感慨。全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多景楼外围壮丽宏阔的景象,并赞美了多景楼的胜景伟观,意境旷远,韵格流丽。
作品原文
甘露寺1多景楼2
欲收嘉3景此楼中,徙倚4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5淮南月,万里帆樯6海外风。
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7。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白话译文
想观赏美景来到这多景楼中,栏杆边徘徊,极目长空。
波光摇乱云影浮着紫色翠色,满含山气的天空染得时青时红。
一川钟声佛唱融入淮南月色,万里船帆桅樯乘着海外清风。
年老了衣服上仍旧风尘扑扑,心里真羡慕那暮色中的飞鸿。
创作背景
《甘露寺多景楼》是诗人中年离乡宦游至江苏镇江,登临风景优美的多景搂,因风光迷人有感而作。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首联总写多景楼的形胜,提挈全篇。多景楼屹立北固山上,凭高远眺,水色山光,风月胜景,无不尽收眼底。诗人这两句意谓欲于此楼周览胜景,只消徘徊倚阑,凭高四望,万千景象,便可豁然在目。这正抓住了多景楼居高临下,境界开阔的特点。
中间两联是写多景楼上所见景象:云气和水光氤氲之处,浮现出碧瓦红楼;晚霞同山峦于夕阳下青红相间。镶入远处的天空;月光下淮南原野传来了佛寺的钟声梵歌;江面上强劲的海风送来了远方的航船。这四句,一写水光,一写山色,一写淮南寺钟,一写江面帆船。“云乱水光浮紫翠”,着一“浮”字,写明波光云影的迷离掩不住巍峨的宫观;“天含山气入青红”,用一“入”字,刻画出霞光山色的浓彩浸染了黄昏的远天。月光下传来“一川钟呗”,不难想象出淮南原野的平阔寂静;海风中驶出“万里帆樯”,使人意识到长江的迢遥汹涌。诗人抓住了富有特色的景物,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山川掩映的壮阔画面,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壮丽宏阔的景象,开阔了诗人的心目,于是他于尾联以唱叹的语调,抒写了个人的感受和襟怀。意谓虽老境渐至,征尘满衣,内心中并未放松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嵇康赠秀才入军》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之语,表现一种心与道俱的高旷自得情怀。诗人化用其意,说自己尽管身世蹭蹬,却仍在注目艳羡那高振健翮,远翔天字的飞鸿。这就体现了诗人“蹑景追飞”的远大抱负。
全诗视野宏阔,韵格浏亮,形象鲜明,对仗工稳,确能表现出多景楼的胜景伟观。
名家点评
现代历史学家曹余章《历代文学名篇辞典》:诗写登楼所见的壮阔江山景色,抒发了作者触景而生的“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的不已壮心和高旷情怀。中间两联描绘多景楼胜景,谓云气水光之间,浮现出碧瓦红墙;晚霞与山峦青红相映,浸染了黄昏的天空;甘露寺的梵乐经声飘荡到月光下的淮南大地;江面上东风鼓荡,百舸云集,帆樯林立。全诗对仗工稳,音节浏亮,选取富有特色的景物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山水长卷,充分体现出多景楼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尽收嘉景的特点,读后令人有身历其境之感。
作者简介
曾巩(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进士。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元丰三年(1080),改任沧州(今属河北)知州。元丰四年(1081),任为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五年(1082),拜中书舍人。同年九月,遭母丧,去官。次年,病逝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谥文定。著作有《元丰类稿》等。有宋刻《曾南丰先生文粹》十卷和金刻《南丰曾子固先生集》三十四卷传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3:02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