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味只具有糖和蜜一样的味道,是最受人类欢迎的味感。它能够用于改进
食品的可口性和某些食用性质。甜味的强弱可以用相对甜度来表示,它是甜味剂的重要指标,通常以5%或10%的蔗糖水溶液(因为蔗糖是非还原糖,其水溶液比较稳定)为标准,在20℃、同浓度的其他甜味剂溶液与之比较来得到相对甜度。
现实
简介
甜味是一种基本的
味觉。在全球众多文化中,甜味都象征着美好的感觉。
甜味的物质
许多
化合物是甜的,在生化物质中简单的
碳水化合物都有些甜味,
蔗糖是典型的甜味物质,而
果糖更甜。许多植物会产生
葡萄糖苷(配糖体,glycoside)比糖要甜很多。
一般来说,碳水化合物中的羟基越多,该物质就越甜。
词语分开解释
甜 : 甜 tián 像糖或蜜的滋味,喻使人感到舒服的。可用作形容词或动词,多用于形容词;多用来表示味道感觉,也用于比喻美好的心理感觉。与“苦”相对:甜品。甜食。甜菜。甜瓜。甜美。甜润。
味 : 味 wèi 舌头尝东西所得到的感觉:味觉。味道(亦指兴趣)。滋味。鼻子闻东西所得到的感觉:气味。味的基本词义是舌头尝东西所得到的感觉、鼻子闻东西所得到的感觉,引申为情趣、体会。在中药中也可作为
量词使用,如五味药。常用的词组有味道、味觉、气味等。
词语
词语解释
tián wèi ㄊㄧㄢˊ ㄨㄟˋ
甜味的解释
◎ 甜味 tiánwèi
[sweet taste] 甜的味道
甜味感受器
人类的味觉感受器是味蕾,主要分布在舌头、上腭和咽部黏膜处。哺乳动物的味蕾多呈球形,其顶端在口腔的上皮表面有个开口,称为味孔。味蕾由50个~150个味蕾细胞组成,这些细胞根据其超微结构分为4类,即暗细胞(Ⅰ型)、亮细胞(Ⅱ型)、基细胞及干细胞。感受味觉的主要是前两类细胞,暗细胞呈细长梭形,从味蕾基部一直延伸到顶部,顶部末端有许多细小的绒毛,因其对嗜碱性染料有高亲。和性而称为暗细胞;相反亮细胞对嗜碱性染料有低的亲和性,同样也是长梭形细胞,但在其顶端有单根大的球棒状的绒毛。微绒毛从味孔伸出,浸润在口腔上皮表面的唾液层内,当溶解于唾液中的化学物质(味质)与微绒毛上的味觉受体结合时,味觉受体蛋白被激活,引发味觉信号转导的级联放大,引起分布于味觉感受细胞基底部的感觉神经纤维兴奋,并逐级经脑干向上传递至味觉中枢进行信号处理,最终引起味觉的适应性反应。
甜味剂
甜味剂意思
甜味剂(Sweeteners)是指赋予食品或饲料以甜味的食物添加剂。世界上使用的甜味剂很多,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按其营养价值分为营养性甜味剂和非营养性甜味剂;按其化学结构和性质分为糖类和非糖类甜味剂。糖醇类甜味剂多由人工合成,其甜度与蔗糖差不多。因其热值较低,或因其与葡萄糖有不同的代谢过程,尚可有某些特殊的用途。非糖类甜味剂甜度很高,用量少,热值很小,多不参与代谢过程。常称为非营养性或低热值甜味剂,称高甜度甜味剂,是甜味剂的重要品种。
基本介绍
赋予食品甜味的食品添加剂。按来源有
天然和人工合成之分。天然甜味剂又分糖和糖的衍生物,以及非糖天然甜味剂。通常所说的甜味剂是指人工合成甜味剂、糖醇类甜味剂和非糖天然甜味剂3类。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和乳糖等糖类物质,虽然也是天然甜味剂,因长期被人食用,且是重要的
营养素,中国通常视为食品而不列为食品添加剂。人工合成的甜味剂中使用最多的是糖精(糖精钠),其甜度约为蔗糖的300倍。1977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曾因有报告糖精对大鼠致癌而提出在食品和饮料中禁用,但因遭公众反对,先后3次延长使用,至今仍应用很广。1984年FAO/WHO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在充分研究有关的毒理学资料后,认为糖精无诱变毒性,并规定糖精及其钾、钠、钙盐的暂定ADI(每人每日容许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0~2.5毫克。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的甜度约为蔗糖的30倍,1969年曾因安全性问题被各国禁用。1982年,ECFA重新评价,并规定ADI为每千克体重0~11毫克,后来各国又恢复使用。此外,新近合成的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甜度为蔗糖的150~200倍,安全性高(但不适于苯丙酮尿症患者),已被许多国家批准使用。 糖醇类甜味剂应用较多的是山梨糖醇和麦芽糖醇。非糖天然甜味剂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甘草酸苷和甜菊苷。前者如甘草酸二钠,甜度为蔗糖的200倍;后者纯甜度约为蔗糖的300倍,因其不被人体吸收,无热量,是适于糖尿病、肥胖症患者的甜味剂。由于糖精的安全性尚有争论,人们对代替糖精的甜味剂,特别是对天然甜味剂的开发发生兴趣。例如中国的罗汉果和
非洲竹芋甜素等,均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理想的甜味剂应具备以下特点:①很高的安全性;②良好的味觉;③较高的稳定性;④较好的水溶性;⑤较低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