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生命之舞》,创作于1900年,是蒙克一生最重要的系列“生命
组画”中的作品。在这组作品中他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
基本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的忧虑和恐惧。
画家选用了大面积的
纯色色块,简单柔和的线条,这正是表现主义的精髓。在法国,人们常由于视觉效果的相似将表现主义和
野兽派混淆,忽略了两个流派创作初衷的迥异。野兽派的浓烈与简化是为了创造视觉效果,而表现主义放弃高超的画技表演,是为了集中精力表现画家内心的情感。
画面的
中景,作者描绘了其他的舞者:有的活跃起舞,有的强吻舞伴,有的拥作一团,各色百态。以不同的姿势表达了人生各个阶段的不同心态:纯净、恣意、孤独轮番登场,却无法摆脱。在人群的最远处,一个身着白裙
站立的女子,她仿佛是作者的化身,并没有融入这场舞会。而是以冷静的、
观察者的眼光看待世间的一切。
最远处的海上落日的景色、夕阳在水面投射出奇特的形状,也为整幅画带来了一丝神秘的气息。这幅作品以跳舞的场景,揭示了女性从少女的天真无邪,到成熟期的性感魅力,到青春逝去后的落寞伤感。赋予了人物隐喻性的含义,也借此展示了画家对人生的感悟。
在《生命之舞》这幅油画中,画家描绘了一群在河岸边草地上醉然起舞的人们。三位女性形象在画面上占据主要位置。她们分别象征着女性生涯的三个不同阶段。左侧穿白裙的那个是一位处女,红润的面颊泛着微笑,就象她面前那枝盛开着的花儿。其长裙的白色象征着少女的纯洁。而与其呈对比的,是右侧的妇人形象。她双手交叠,面露忧郁神色,显得十分孤独。她的深色长裙,象征着其内心的暗淡与哀伤。这两个女性形象,都面朝画面中央的那对沉醉在
舞乐中的男女。他们漫无目的、旁若无人地迈着舞步,那女子卷曲的秀发和长裙,将其男伴缠绕。而男子的黑色衣服,则将女子的红色衣裙衬托得更加夺目,使她看起来显得异常妖娆和充满诱惑。那衣裙的红色,在这里象征了人生短暂的喜悦。背景中,两对放荡的跳舞者,象征着那种更为卑贱的生活。悬挂在空中的一轮
圆月(或许是太阳),在水面映出其长长的、宽宽的倒影,象鬼魂的眼睛。这也是男性的象征。这一母题在蒙克的其他作品中更清楚地显示了其象征的含意。
在这组女性三部曲中,明确的含义通过象征性的意象和色彩而得到强化。主题、形式以及象征内涵,在这里协调统一,预示了女性从少女的天真无邪,到成熟期的春风得意,再到逝去青春后的理想破灭的人生之路。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
挪威表现主义画家。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
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呐喊》(挪威语Skrik,也译作《尖叫》,作于1893年),是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被认为是
存在主义中表现人类苦闷抑郁的偶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