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化教育是立足于
生命视野对
教育的一种重新认识和理解。它以生命为教育的基点,认为教育就是要遵循生命的特性,不断地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促进生命的完善,提升生命的
价值。
思想渊源
1993年5月,
张文质受《
教育评论》之托,对
黄克剑作了一次以“教育的价值向度与终极使命”为题的访谈。黄克剑先生提出教育是“对人的成全”的话题,这是“生命化教育”的胚芽。以下是此次访问的核心内容:
教育,说到底它的使命只在于对人的整体发展的一种成全,而人的整体发展提挈起来也可以说是人在自己的对象世界和内在世界中赢得自由。我所说的自由,不是一个相对于纪律的概念,也不是一个相对于必然性的概念,而是一个高格位的人文概念。它的本始而终极的意涵是:自己是自己的理由,自己是自己的主宰,功过自承,而不把命运推诿于自己的践履省思之外。
在自由的内外两个向度上,人对人生的终极意义有两个方面的贞取,一是身心的“幸福”,一是境界的“高尚”。“幸福”是关联看人的肉体感官欲望的满足和与之 相伴的心灵感受而言的,它的实现离不开人与外部世界的对象性关系;境界的“高尚”则是就人的精神格局(简称人格)而言的,它决定着人的虚灵的“气象”。对 “幸福”和“高尚”的求取,是人立于自由所当有的价值祈向;这两种价值取向及其关联引申出人的种种美好的理想。
20世纪90年代,张文质先生自己对教育的关注有两个核心点。一是从人文的视角,对教育充满了批判的意识以及现实忧思。二是孩子上学后,他以一个民间工作者的身份,对教育的关注真正回到田野上来。通过对自己孩子的课堂生命状态的感受,张文质的对教育的关注已经和生命化教育有了某种程度的契合:“我觉得所有的教育问题一定要回到孩子是否过得幸福这个基础上来。”
与生命教育差异
生命教育肇始于1960年代的美国,我国大陆地区借鉴台湾地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在1990年代末引入大陆。要言之,生命教育的要义是生死教育,是生活、生存、生命三者的集合,我国大陆地区代表人物有刘济良、郑晓江等。
生命化教育是在生命的视野中,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 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着眼于学生生命的长远发展”。它以生命为基点,把生命的本质、特征 和需要体现在教育过程之中,使教育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
生命教育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用 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生命教育要形成各学段有机衔接、循序递进和全面系统的教育内容体系。
一言以蔽之,生命教育关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化教育重点在于“化”的过程,把对生命的关注和成全融入到具体教育之中,所以生命化教育的确切表述,是生命化的教育,是将生命度化于教育之中。
理论前提
黄克剑教授提出“生命化的教育”,其哲学基础是人学纲要,亦即,教育是人学,需从人学理论发展人,发展教育,并再发展人。
“回到中国的语境,回到教育的立场,回到具体的学校,回到具体的个人。”这是“生命化教育”的理论前提和依据。基于此,
张文质对学校现行课题有如下的观察和反思:“我们更多的是在一种大一统模式底下,更多的落在操作层面上的一些所谓改革经验,这也使得现有的评价机制之下,学校的实验,确实都比较关注来自于管理部门、特别是上级有关领导的评价。这一点极其有害,极易扭曲教育的初衷。”
“生命化教育”的这一理论前提和依据,引起了钱理群教授的共鸣:“这一观察是抓住了要害的:我们的教育改革是一个从上到下的政府行为,这本身似乎无可厚非;但由此产生的却是一个如何使这样的政府主导的改革变成校长与老师的自下而上的自觉努力,形成上、下的良性互动的问题。但我们现在的改革现实却是更多地仰赖于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而这样的行政命令又是基本不考虑具体学校与教师的教学实际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的,形成了一个刚性的‘大一统模式’;而推行改革的基本手段也是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这样的行政操作,自然也是以是否符合上级领导的要求为评价标准。这样,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了一个外在的,强制性的纯粹的政府行为。说严重一点,改革成了与校长、教师以及学生自身的生命发展无关的事情,甚至成了不堪承受的负担。也就是说,我们所面临的是教育改革,甚至教育自身的内在动力与内在尺度的匮缺,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在文质先生和他的朋友们看来,这是‘极易扭曲教育的初衷’的,问题的严重性或许正在这里。”
“生命化教育”缘于对教育问题的批判性思考,终将回归于对具体学校的建设性介入,对每个具体生命的成全,它必将“唤醒教师的生命意识,重新思考教育的真谛”。
核心理念
生命在场
——摘自黄克剑<<天职观念与范本教育——2004年2月11日在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演讲>>
范本教育
——摘自黄克剑<<天职观念与范本教育——2004年2月11日在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演讲>>
生 命
——摘自张文质 《跨越边界》
生命化
——摘自张文质 《跨越边界》
基本内涵
首先,生命化教育是对可能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对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都具备了更健全发展的可能性,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内在地蕴含了这种更健全的可能性。生命化教育就是要培植人对生命的珍爱,要让每一个人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引导人对更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
第二,生命化教育是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我对教育有一个理解:勤未必能补拙,扬长远胜于避短。生命化教育是要把人的禀赋中属于他个人的、别人不可替代的、有他独特性的、“内在而真实的力量”培育出来,对一个人生命中不存在的能力不要抱奢望。
生命化教育坚信每个人心中都有善端。好的教育,就是要随顺人的善端,让人美好的潜在特质尽可能地发挥出来,把人从自然状态引导到应然状态。这也就是著名的
哲学家黄克剑先生经常提到的一个教育终极目标: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心灵的自我督责,人格的自我提升,境界的自我超越。
这一切,当然都要用自然、恰当的方式来达成。生命化教育也强调方法,但强调的是方法要随顺人性,方法要针对生命的个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方法一定是开放的、灵动的、因人而异的。也可以说,这样的教育智慧一定来自于教师对自己工作的不断深入的反思。教育的智慧也来自于教师的责任,来自于他对教育持久而专注的思考。
第三,生命化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它肯定人的天性,肯定人的独特性,在每一个人身上寻找最佳突破口。在强调个性的背后,其实就意味着教育需要对人的各不相同的特性的由衷尊重。这种尊重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几乎就可以看出教育确实是一件艰难的、费力的、复杂的工作。所以它本身也只能是“慢的”,操之过急与妄下断论都可能使教育变得粗糙、生硬与武断,立竿见影的教育常常就是对教育的反动。所以对每个生命的耐心、包容、理解、成全,其实也就是教育所应有的最基本的立场。
第四,生命化教育是人的心灵觉悟的教育,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觉悟,最重要的就是人生意义的觉悟。人从混沌未开、浑然未觉的状态里逐渐地看到人生的方向,看到人生的可能性,看到追寻的目标之所在。第二层是我们知道我们生活的价值在哪里,我们也仍然需要有这样的一种觉醒。另外一层更重要的就是在人生旅途上我们努力把自己真正地成就为一个独特的人——一个真正的教师,我们身为学生和老师,我们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不断地去充实
自己——更少的私欲和羁绊,使自己的工作不断成为心灵之需和幸福的源泉。
也正因为如此,在生命化教育课题实验中,我们重点不在于给教师作具体的教学指导,而主要是理念的传播,鼓励教师的实验与自我反思,用完整的生命观来看待课堂,看待每一个学生,不断在生命的相遇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与境界。
第五,生命化教育是一种范本教育。
这里我还是引用黄克剑教授的表述,他提出:“生命化教育是以心灵之觉为它的韵致所在的,因此,它的主导途径便不在于逻辑思辨或道理上的条分缕析,而在于通过范本的直观达到心智的开悟。”范本教育强调直面生活,直面经典,“所谓直面生活,是用他自己最情愿的方式把亲历亲记的生活感受说出来。所谓直面经典,就是直接去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读这些作品就是跟一个又一个范本照面,跟提供这些范本的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灵魂照面,照面是无言(道理上的那种言)的,却是神交的,神交的过程就是接受范本教育的过程。这种直面生活,直面经典的教育是受教育者的生命始终在场的教育,换句话说,是生命化的教育。”
源头和倡导者
黄克剑,1946年1月出生于陕西
虢镇。1969年毕业于新疆军区兵团农学院水利系,1981年毕业于
武汉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曾任教并从事哲学与文化研究于
华中理工大学哲学研究所、
福建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现为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1993年首度提出生命化的教育。
张文质,生命化教育课题的倡导者、研究者,《明日教育论坛》主编,《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执行主编,《慢教育》丛刊主编。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关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与教师的成长。 主要著作有《唇舌的授权——张文质教育随笔》、《保卫童年——基于生命化教育的人文对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
教育的十字路口》、《幻想之想——一个教育者的内在冲突》、《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等。主编有全国第一套《生命教育》实验教材、《生命化教育探索丛书》、《生命化教育丛书》、《中国最佳教育随笔》第一、二辑等。
理想目标
(1)生命化教育就是个性化、个人化教育,始终指向一个个永无重复、永难穷尽的生命个体,始终以成全每一个健全和富有个性的人为自己最为根本的目的。(2)生命化教育对所有的生命都表现出一种真正的善意,它顺从天命,敬畏自然,并把人看作是所有生命体中的一员。
(3)它努力培植对生命的敏感,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肯定所有生命的意义,有同情目光、慈悲心肠和大爱境界。
(4)生命化教育以成全所有生命的价值为导向,执守教育的真善美的崇高理想,使教育沐浴于人性的光辉之中。
(5)它始终关注生命的差异,努力去成全所有生命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
(6)生命化教育维护与尊重人的尊严,以宽容和欣赏的态度对待文化与信仰的差异,维护与倡导人的自由选择、自主成全的权利。
(7)生命化教育始终相信人,始终相信生命的意义,始终相信教育能不断战胜愚昧、粗暴、狭隘、卑俗、走向光明、慈祥、辽阔、和谐,教育以人性的方式,使人最终赢得解放。
(8)生命化教育把每个人都视为一个运思和创意的原点,把每个人都视为一个智识和灵感的凝结中心,它的成全之道——
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
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
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开始,
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
从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开始,
从相信每一个生命的意义开始,
从成全每一个生命发展开始,
从创造宽松、和谐、有安全感的教学环境开始,
从改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开始,
从改善与学生的交往方式开始,
从改善倾听能力开始,
从改善与学生的对话方式开始,
从改善教学策略开始,
从改善对人的敏感、对语言对问题的敏感开始,
从提升自我生命质量开始……
生命化教育是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一种理念,一种思想,是对人的美好未来的肯定,是我们对这个“充斥着不完美、痛苦和灾难的世界的某种蔑视”,生命化教育使我们成为富有批判精神的建设者,充满了对人成长学问的迷恋。
理论成果
个人研究
张文质:《唇舌的授权》(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
张文质:《片面之辞》(
中国文化出版有限公司<香港>,2002年)
张文质、林少敏:《保卫童年》(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
张文质等:《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张文质:《幻想之眼》(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教育讲演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课题编著
张文质、
陈荣艺 主编:《守望教育》(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
张文质 主编:《迷恋人的成长——20位教师的课堂发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张文质 主编:《轻风掠过心灵——99个感人的教育故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张文质 主编:《生活在痴迷之中——20位教师的生命探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张文质 主编:《永怀生命的初恋——99个温润课堂》(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张文质 主编:《中国最佳教育随笔》(第一、二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张文质 主编:《明日教育论坛》(第1~ 辑,截至2008年8月已出版46辑,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张文质 主编:《慢教育》(第一、二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08年)
肖川、
张文质 主编:《生命教育》(实验教材)(人民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张文质、
肖川、黄旭 主编:《生命化教育探索丛书》(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
张文质 主编:《闽教书香·年度教师》(第一辑,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
张文质 主编:《赢在课堂——小学语文名师经典案例》(
原子能出版社,2008年)
张文质 主编:《教师的爱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张文质 主编:《教育从心灵开始:名师讲述最能感动学生的心灵教育》(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即将出版的有《听
张文质老师评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的写作是献给自己的祈祷书》、《我们是怎么开展生命化教育研究的——张文质教育讲演录》(
福建教育出版社),主编著作有《活着就是幸福——生命读本》(
广西教育出版社)。其多部著、编图书入选“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