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书系·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是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文质等。
内容简介
《大夏书系·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分为四辑:虚灵的真实;教育是慢的艺术;思想渊源;教育现场及其他,提出了教育的三个价值向度: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将一种以生命治学问,以生命统摄教育,以生命成全每一个具体、健全的生命为旨归的新的教育理念带给大家。
2001年,一项命名为“生命化教育”的课题实验,正式在福建省城乡学校以及全国各地的学校渐次展开。“民间立场、草根情怀、田野作业、逐步推进”和“开启智慧、润泽生命、缔造名校、成就未来”等鲜活、虚灵与真挚的教育信念所闪耀的思想光芒与实践魅力,从此为越来越多寄希望于教育的人们所关注。《大夏书系·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是其文字读本!
图书目录
序/钱理群
第一辑 虚灵的真实
生命的礼赞——一次关于生命化教育的讲演/张文质
生命化教育的诗意旅程——对课题实验的思考/张文质
民间立场:一个边缘学者对生命化教育的承诺/张文质 郑少种
跨越边界——生命化教育的一些关键词/张文质
第二辑 教育是慢的艺术
成为生命化教育的研究者/郑少种
教育是慢的艺术——与晋江永和中学师生的三次对话/张文质
让学校成为温馨的家/陈荣艺
生命化教育在乡村学校的可能/黄瑞夷
尝试调查企盼/林忠界
生命的涌动——从教十年随想之一/张荣丽
写给“生命化教育”/许丽芬
从《泰坦尼克号》中的爱情故事谈起/张文质
第三辑 思想渊源
对明日教育的瞩望——为《明日教育论坛》创刊而作/黄克剑
回归生命化的教育 ——在接受《明日教育论坛》记者采访时的谈话/黄克剑
天职观念与范本教育 ——2004年2月11日在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演讲/黄克剑
第四辑 教育现场及其他
先行者,以人文精神为马 ——记厦门同安第一实验小学的课题实验/赵一兵
旅程的第一站:生活化教育——记厦门翔安马巷中心小学/赵一兵
活动房里的生命化教育——记厦门曾厝蛟小学/余 日
生成中的生命化教育 ——对同安第一实验小学教育改革的散点透视/林少敏 张文质
附录
黄克剑、张文质2000年以来的教育讲座主题课题及部分实验学校
网站已出版的部分课题成果
民间教育实验的意义与力量
作者简介
张文质(1963- ),男,福建闽侯人,教育学者,诗人,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的倡者与实践者,生命化教育课题总负责人。《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执行主编,《明日教育论坛》和《慢教育丛刊》主编,“1+1”新父母行动发起人,入选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7年十大推动读书人物。多年来致力于“生命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创办了1+1读书俱乐部,推广1+1式的读书理念。
二、教育理念
1993年,受《教育评论》委托,张文质先生采访了著名哲学家
黄克剑先生。黄克剑先生在对话中提出了教育的三个价值向度: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从此,一种以生命治学问,以生命统摄教育,以生命成全每一个具体、健全的生命为旨归的新的教育理念开始进入中国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
2001年,一项命名为“生命化教育”的课题实验,正式在福建省城乡学校以及全国各地的学校逐次开展。“民间立场、草根情怀、田野作业、逐步推进”和“开展智慧、润泽生命、缔造名校、成就未来”等鲜活、虚灵与真挚的教育信念所闪耀的思想光芒与实践魅力,从此为越来越多寄希望于教育的人们所关注。近年来,课题实验学校遍布福建、浙江、江苏、广东、北京、湖南、湖北、河南、新疆、内蒙古、山东、云南等十几个省、直辖市,而更多教师也以个体名义参与。
张文质先生在《跨越边界——生命化教育的一些关键词》一文中,详尽而又灵动地提炼、诠释了生命化教育的关键词。如“生命化”、“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育实验学校的20条目标”、“教育是慢的艺术”等等。
三、媒体报道
近几年来,各级报纸对张文质先生推动的教育理念作了报道、转载。如,
《中国教育报》2005年5月26曾以《从这里,我们祈想生命化的教育——访主编黄旭、张文质》为题就《明日教育论坛》的办刊理念对其作了采访;
《中国教师报》“深度报道”栏目于2007年6月20日以《教育,让生命在场——张文质谈生命化教育》为题,就生命化教育理念及课题作了报道;
《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27日刊曾以〈读书:改变你精神世界的分子结构——“1+1>2”的民间读书沙龙侧记〉为题,报道了他所倡导的1+1读书理念,并于2008年1月3日以〈张文质:以读书推动“生命化教育〉为题,对其生命化教育理念作了报道;
《教师博览》(江西)2007年第l2期在封二推荐生命化教育及总课题组负责人张文质先生;
《海峡导报》于2008年5月9日以《教育,成全每一个生命》为题,作了报道;
《新世纪周刊》2008年16期刊登了对其作的《给孩子补上死亡教育这一课》采访实录。
媒体推荐
书评
在教育的急功近利、粗糙、急迫背后,仍然是教育本质的失落:人们不愿承认,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人们更忘记了,教育改革是不能搞一轰而上的运动的,“运动式的变革”只能摧毁教育,在这方面我们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有过沉重的教训,但人们总是没有记性。或许正因为如此,生命化教育理念倡导者对教育的从容、悠闲、优雅姿态与心态的呼唤,就是呼唤摆脱长期桎梏我们的“非教育、反教育”的心态与行为方式,实实在在地按照教育的规律办教育,进行教育改革:这在当下是有一种迫切性的。
“生命化”就是真实的生命践行同践行者的所言所信的一致,就是让自己信从的道理活泼泼地展现在自己的生命中。我这里不给“生命化”下定义,也不给只有在生命化中才有价值可言的“天职”作界说,因为一下定义,“道可道,非常道”,那个圆融、本真的意味可能就会从字词的缝隙中滑落掉,被纠缠于逻辑的理智的热情蒸发掉。人有时能够把自己交出去,把利害、生死置之度外,他因为自己的生命同某种值得献身的事业融会在一起而生出任何外在力量都不可摇夺的神圣感,这时我们说这人有了天职观念。天职是一种担待,一种承诺,一种对至上的事业追求的担待,一种自己对自己生命的分量的承诺。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 黄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