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入侵
生态学名词
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是英国生态学家查尔斯·埃尔顿(Charles Elton)于1958年提出的生态学概念。
概念释义
名词解释
在大多数情况下,生物会固定在一个相对适应的生态圈中生存,安身立命。但生物也会从一个生态圈转移或扩散到另一个生态圈。因突变,适应性有所改变,就有可能突破原有的生态圈,转移或扩散到另一个生态圈中。人类活动的影响,环境的变迁,都有可能改变生物相互隔离的现状,造成生物从一个生态圈向另一个生态圈转移扩散。这时,在被转移或扩散的生态圈中因为增加了新的成员,生态平衡就有可能改变,对原有生物带来重大的影响。有所谓“有益”的影响,也有所谓“有害”的影响,不管是益是害,影响的实质无外乎是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打破平衡的原因,是新生物的到来造成了生态圈中原有生物适应力和对其淘汰力的改变。如果导致生态圈中原有生物适应力严重下降,数量剧减,让位于扩散来的新生物,新生物的到来就会对原有生态圈中的生物造成所谓“生态入侵”现象。
入侵阶段
一般地说,外来物种入侵过程经历这样四个阶段:引入和逃逸期、种群建立期、停滞期和扩散期。在引入和逃逸期期间,外来物种被有意或无意地引入到以前没有这个物种分布的区域,有些个体经人类释放或无意逃逸到自然环境中去。
入侵途径
历史沿革
瑞典裔芬兰人佩尔·卡尔姆(Pehr Kalm)可能是系统研究物种入侵的第一人。在17世纪,便发现、记录了美洲大陆存在的15种原本生活在欧洲的植物、蜜蜂和一些昆虫。
达尔文也在《物种起源》中描述了生物入侵现象,然而并没有明确提出生物入侵的概念。
1958年,英国生态学家查尔斯·埃尔顿(Charles Elton)出版的《动植物入侵生态学》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生物入侵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散到一个新的(通常也是遥远的)地区,在新的区域里,其后代可以繁殖、扩散并持续生存下去。
价值意义
生态入侵能够造成的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严重威胁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有些有毒植物造成当地牲畜死亡或生存力下降,同时还在气候、土壤、水分、有机物等方面产生连锁反应。
生态入侵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生态入侵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同时它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成为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要考虑生态入侵的后果,维持生态平衡。
解决方案
实际应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贸易以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外来入侵物种问题已成为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受到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了世界上危害最大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并出版了一系列防范外来入侵物种的有关指南和研究报告。由各国科学家组成的“全球外来入侵物种规划”(GISP)等国际组织也呼吁各国政府重视外来入侵物种问题,积极采取行动并加强全球合作,共同防范外来入侵物种。
中国已经大范围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停止原始森林砍伐和土地开垦,外来入侵物种将上升为危害中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27 13:38
目录
概述
概念释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