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利是对水资源科学利用的一种途径和方式,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开发水利、发展经济,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服务。生态水利是一个长期的、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
生物科学技术的支撑。要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作基础才能实现。生态水利的终极目标是建成自动化生态水利。生态水利是抵御洪涝灾害、提供人畜饮水安全保障和确保农作物丰收的关键。因此被称为农业丰收的“保护神”。
介绍
生态水利是人类文明发展到生态文明时代的
水资源利用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开发水利、发展经济。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服务。生态水利涵盖了水利事业和水利产业目标,又突出了生态环境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三维目标,即经济、社会、环境是一致的。
单靠水利工程不能解决所有的
洪涝旱灾等问题,应该构建生态经济型的生态水利模式。所谓生态经济型的生态水利模式,就是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全面系统研究和正确处理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经营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到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以及雨水、污水资源化统筹,水量水质并重,开源节流并重,点污染源和非点污染源齐抓,上下游、左右岸兼顾,目前和长远结合,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举,除水害、兴水利、化害为利,依法治水,以维护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能动地使人类
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时空协调发展。该模式是体现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高效经营”的水利模式,指引的将是一条绿色水利道路。
内容
(1)生态水利发展模式和途径,与传统水利发展途径对水的传统利用方式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2)生态水利的开发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下进行的。
(3)生态水利目标明确,要满足世世代代人类用水需求,体现人类共享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公平原则。
(4)生态水利的实施,遵循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应用系统方法和高新技术,实现水利的公平和高效发展。
(5)生态水利要求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水利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
(6)节约用水是生态水利的长久之策,也是缓解我国缺水的当务之急。
目的
生态水利是按照
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的法则和要求,从生态的角度出发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建立满足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水利体系,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宏观上讲,生态水利就是研究:水利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演变的关系;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配置中,在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节约用水的条件下,保证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和良性发展的途径和措施。因此,生态水利是把人和水体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要素来考虑,照顾到人和自然对水利的共同需求,通过建立有利于促进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的运作机制,达到水生态系统改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必须尊重生态法则,将生态用水列入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方案中,抢救和保护
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量和质的问题,而且应该是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基础上的合理开发利用。
推进措施
转变观念、理清思路
要改变水利建设方向,首先要理清治水思路,转变人们的治水观念,树立现代水利新观念。第一要放弃“根治水患”的“雄心壮志”,树立科学防治的观念。水患是不能根治的,因为防治体系能防百年一遇的灾害时,遇到百年一遇以上的灾害仍不能解决问题。治水要根据地球大气候的变化、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情况,因势利导,按自然规律办事。第二是要抛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防治方法,树立定高标准,分部实施的战略思想观念。要达到生态水利这个长远目标可以分部实施,逐步推进。第三是转变“小水利”的观念,树立“大水利”的观念。第四是转变
水资源短缺就是水少的传统观念,树立新的生态水资源观。第五是转变重目标效益和行政区域利益的观念,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全流域综合利益为目标,重长期生态经济效益的观念。第六是转变水利管理是行政管理的观念,树立水利管理法制化、市场化的新观念。
建立现代水利管理机制实施
生态水利需要新的管理机制,首先是法制建设,搞好水利管理,就必须完善水利法规体系。其次是在法制基础上建立适应
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水利管理机制,包括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市场分配机制,水利项目专家评估、社区群众参与机制,水利工程建设的
项目法人制、建设招投标制、施工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自建、自管、自利机制,水利项目管理良性运行机制,水环境和水土流失监控机制等等。其三是完善水利管理体制,健全水利管理机构。
流域规划是治水的基础,它的首要任务是根据人口和资源确定经济结构,并要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经济与生态、城市与农村、发展与保护、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一是流域内不能建设大型污染企业,对小污染企业更应严加控制;二是缺水地区原则上不建用水大户,控制需大量灌溉的农作物面积;三是发展第三产业要从保护生态的角度加强管理;四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循环利用资源,不生产或少生产废料;五是农业生产结构要与国际接轨,提高总体经济素质,使产品结构多样化、高品质化;六是按流域特性设重点保护区和缓冲区。流域规划必须合理确定水源林的面积比重及森林结构,同时制定水土保持目标,逐步治理流失区,控制工矿、交通、建筑等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新的水土流失。
合理配置水资源
实施
水资源优化配置,首先要将水资源管理纳入法制化、科学化、一体化的轨道,对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因地制宜地逐步建立水务管理服务体系,对防洪、排涝、供水、排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实行一体化管理;其次是建立适应
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资源分配机制,根据供求关系理顺供水价格体系,实行城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市场价及农业水政府适当补贴的成本价,要让用户感到合理的节约用水对国家和自己都有利,以促进节水措施的自觉推广;三是协调配置流域的水资源,目前水资源的利用机制不顺造成了一系列问题,上下游之间、左右岸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工农业用水与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都要在流域立法的基础上加以解决,由流域机构统一协调分配;四是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防止
地下水资源枯竭和被污染。
完善防汛体系建设
防汛体系建设要坚持防治并重,软硬件同建,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并举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逐步实施[17]。按流域特性设置保护屏障,在流域中上游丘陵山区建第一道防护屏障-水源林和
水土保持林。水源林的林地在枯水期可补充大量的河川径流,缓解水污染,保护水域和湿地的生态环境。生态防护林建设要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以及生态旅游和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在中上游地区布设第二道防线-调蓄水库。目前水库群落体系大部分已建成,应继续完善。关键是要完善配套设施,除险加固,治理库区水土流失,美化环境,健全管理体制,确保水库持续运行。在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不宜兴建水库,以免工程报废带来更大的危害。
发展抗旱农业
许多地区水资源缺乏,单靠传统的灌溉方法投入太大,经济效益太低。可采取以下既经济又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1、采取节水灌溉措施。目前农业灌溉多为串灌、漫灌,浪费很大。如果改为喷灌、滴灌、微灌就能节约大量用水。
2、采取生物抗旱措施。干旱地区在发展节水灌溉的同时,应发展抗旱农业。甘肃省发展“梯田+水窖+地膜+结构调整”的旱作模式,在未增加灌溉的情况下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将来人们可用基因技术把沙漠植物的耐旱基因植入农作物,开辟新的抗旱途径,而无需跨流域引水。
发展前景
生态水利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有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
生物科学,以及雄厚的经济实力作基础才能实现。生态水利的进一步发展将成为自动化生态水利。未来的生态水利将是这样的:流域的中上游由“绿色水库”、“绿树水库”、水库和湖泊组成的调蓄系统可有效地调节水资源。流域内实施生态农业,农作物一般只使用无害农药,不施用有害农药、化肥和激素。洪涝区种植的春夏作物可耐半个月的水淹而照样有良好的收成,干旱区的作物即使一个月不下雨也不怕干旱。城镇实现生态化,工业和生活废水90%以上循环利用,达到微量排污。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能比较合理地分配资源;沿海地区通过海水淡化而获取廉价的水资源,部分地区应用生物工程措施种植盐生植物,直接利用海水灌溉。水位能资源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利用,如
潮汐电站、海浪电站为沿海提供充足的环保能源。水资源管理实行自动化测报,流域水利管理中心可显示各时空的资源量和质,并按生态经济规律自动调控水资源,真正实现绿色、健康、有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