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循环(nutrient cycle)是生态学概念,指生物圈里任何物质或元素沿着一定路线从周围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回到周围环境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
概念释义
名词解释
物质循环指的是,在生态系统中,各种化学元素(或物质)沿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并再次被生物体吸收利用的循环变化的过程,即各种化学元素或物质在生物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运转过程。物质循环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或生物地化循环。
主要特点
影响因素
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主要因素:
名词辨析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术语分类
生态系统中,各种元素往往是以化合物形式进行转移和循环的,由于这些物质的化学特性不同,形成了不同特点的物质循环类型。
一、按循环经历途径与周期分类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依据其循环的范围和周期,可分为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两类:
二、按物质循环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形式分类
根据不同的化学元素、化合物在5个物质循环库中存在的形式,库存量的大小和被固定时间的长短,可将物质循环分为以下两大类型:
价值意义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从物理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物理环境,完成一个由简单无机物到各种高能有机化合物,最终又还原为简单无机物的生态循环。通过该循环,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物理环境得到更新并变得越来越适合生物生存的需要。在这个物质的生态循环过程中,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被固定在有机物中,供
食物链上的各级生物利用。
生态系统中几乎所有的营养物质都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流动。物质循环的顺利进行使生态系统的各部分协调一致,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如果人类大规模干扰,物质循环不能畅通进行,就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导致生态失衡。
应用领域
氮:秸秆,特别是豆科作物的秸秆中含有一定的氮素,从合理利用氮素和能源的角度来考虑,将作物秸秆燃烧是不经济的,它使已经固定的氮素完全挥发损失了。利用作物秸秆比较有效的办法,首先,能作饲料的有机物质尽量先作饲料,使植物固定的氮素为动物利用,以增加畜产品,促进农牧结合;其次,以牲畜粪尿和作物秸秆作为沼气池原料,在密闭嫌气条件下发酵,既能解决燃料问题,又能很好地保存氮素;再次,将沼气发酵后的残余物用作肥料,不仅减少病菌虫卵,而且肥效高。从植物秸杆→动物饲料→能源原料→优质肥料→植物养料这样的物质循环途径,充分利用植物有机物质和氮素,为培肥土壤和增加畜产品创造有利条件。
磷:依据农业生态系统中磷的小循环及输出、输入特点,可以通过相应措施维持系统的磷平衡:重视有机磷的归还,保持土壤持续的磷的有效性与供应;减少土壤侵蚀;合理施肥,减少磷的固定,碱性土壤以施酸性肥料为宜,酸性土壤则适宜施用碱性肥料;由于依靠风化难以满足作物对磷的需要,因此需要适当施用磷肥。
钾:保持农田生态系统钾的生物小循环的循环效率,减少无效输出的核心是要注重秸秆的还田,具体措施包括:尽量将作物秸杆还田及施用草木灰;适当种植绿肥,如水花生、红萍等富钾的十字花科、苋科等植物;通过土壤耕作等措施促使土壤中难溶性钾有效化;因地制宜,合理施用钾肥,并注意工业废渣的利用;合理施肥与灌水,减少淋失。
在人类大规模的干扰之前,各种物质元素在五大物质库之间进行着相对稳定的循环转换,并保持着相对的平衡。然而工业革命以来,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库与流造成了各种影响,特别是对碳、水及氮等物质的循环影响最为剧烈,进而衍生出了人类正面临的诸多环境问题,如
环境污染、
温室效应、
水体富营养化、
生物浓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