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富集系数
生物学术语
生物富集系数(bioconcentration factors),生物学术语,许多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远远大于其在环境中的浓度,并且只要环境中这种污染物继续存在,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就会随着生长发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对于一个受污染的生态系统而言,处于不同营养级上的生物体内的污染物浓度,不仅高于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而且具有明显的随营养级升高而增加的现象。
别名
英文名
bioconcentration factors,简写BCF
涵义
BCF是生物组织(干重)中化合物的浓度和溶解在水中的浓度之比,也可以认为是生物对化合物的吸收速率与生物体内化合物净化速率之比,用来表示有机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富集作用的大小。生物富集系数是描述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累积趋势之重要指标。
影响因素
首先,它取决于有机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当其在水中溶解度减少时,生物富集系数将会增 加。有机物在水中的低溶解度可以通过它们对相对非极性的有机相的亲和性反映出来,我们可以通过有机化合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Kow)来表示有机物在等体积的混合溶剂辛醇—水中的分配程度。由于辛醇对有机物的分配,与有机物在土壤有机质中的分配极为相似,因此辛醇—水分配系数Koc是反映有机物在水和沉积物中,有机质间或水生生物脂肪之间分配的一种很有用的指标,其数值越大,有机物在有机相中的溶解度也越大,在水生生物体内的富集作用也越大。
其次,与生物体内的脂肪含量有关。Roberts等人在研究中发现,RedhorseSuchers对氯的吸收与生物的脂肪体积直接相关。Hansen等人证实,PCBs在鱼体内脏中的浓度差别很大,一般以肝脏中PCBs浓度最大,其次为鳃、整个鱼体、心脏、脑、肌肉,这种变化差异是由于这些脏器中脂肪含量不同而引起的,这也同样证实了,有机物在水生生物体内不同组织中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其浓度与各组织中的脂肪含量有着直接的相关性。
扩展阅读
人们曾经认为,有机化合物在水生生物体内的富集,主要是通过食物链方式进行营养迁移,或生物放大作用进行的。1971年,Hame Link等人通过实验发现,疏水性化合物被鱼体组织的吸收,主要是通过水和血液中脂肪层两相之间的平衡交换方式进行的。其他的研究者后来的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他们并明确指出,有机化合物的生物积累和富集主要是通过分配作用进入水生有机体内的脂肪中的,这个结论的提出,对研究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体内脂肪的存在,为有机化合物的分配提供了理想溶剂。有机物的生物积累量和生物体内脂类含量之间相关性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的结论。Canton等人(1977)用海藻暴露于六氯代苯之中,无论活细胞还是死细胞,生物富集系数都是相同的。Pairs等人(1977)进行了水生微生物富集毒杀芬的实验,也获得了相同的结论。Southworth等人(1979)观察到,淡水鱼从水中直接吸收吖啶的比例和此类鱼通过消化污染的无脊椎动物或污染的沉积物的间接吸收 比例没有什么明显差别。
由于农药(pesticide)施用量的增加,使其在环境中循环积累,已对全球生态构成严重威胁,成为不少植物退化和动物绝种的重要原因。
应当指出,上述有毒物质的名单只能反映当时的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的用途的化合物还会不断的被人类合成出来并进入环境,因此,有毒污染物的名单还会发生变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4:53
目录
概述
别名
英文名
涵义
影响因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