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世信
中国北京籍艺术家
田世信 ,1941年出生,北京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历任贵州清镇中学教师、贵州艺术专科学校雕塑工作室主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所研究员。擅长雕塑。
个人简介
1941年3月8日生于北京。 1956—1964年就读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预科及本科,学习绘画及雕塑。1964年大学毕业分配贵州省清镇县一中任教。1978年调至贵州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曾祖父曾在北京从事玉雕行业,开过玉雕作坊,即“玉器田”,他本人也因此对雕塑情有独钟,在创作作品当中,他即承袭了中国的传统又吸收了西方雕塑的精华。而表画廊此次有幸为大家筹得一展其作品风采,期望通过这次展览能和大家共同分享。
作品风格
田世信在学期间,曾跟卫天霖、吴冠中学习,深受他们的影响。因此他在传统的中国式雕塑作品里融入西方近代雕塑的想法和实践过程,是从在校时候就开始了。但直到今天,真正定位他作品的风格的,还是他长期居住在贵州山涧里的这段人生经历,艺术家所处的环境毕竟会反映在他的作品当中。从学校毕业以后,他被分配到位于中国西南方的贵州,在那边居住了25年的时间。因此他把在贵州的生活感悟很自然地表达在他的作品当中。他有些作品中,山涧地带的人们的生活成为主要题材,并且吸收了当地居民们强烈的生命力和对自然的敬畏感。从激情出发,与内心深处的同伴产生共鸣,通过这种人的怜悯性,来表达对生活的小愿望。把现实主义作为基础,非常有内涵,又描绘了一种暗示,说明他的作品不是单纯停留在唯物主义价值观,是对人类实体的透彻的认识为根据的。
作品评价
田世信的一系列历史主题作品显示了他的艺术在形式创造和精神表达上的成熟性。这是雕塑家由“野性”到“人文”转型的完成,它说明在田世信的艺术之中“质”和“文”已经完成和谐与统一。这个系列的作品还显示了雕塑家在文化人格的层面也完全站立起来了。这些作品在精神层面集中地体现出了雕塑家的人文理想和道德理想,体现出了艺术家在当代社会中“知识分子性”。在形式创造的层面上这些作品也更具有丰富性,它说明雕塑家在形式语言的创造上得到了更大的自由和空间,在田世信对陈洪绶的创造性吸收上,说明他已经超越了雕塑艺术的范畴而进入“大艺术”的时空去寻找艺术的创造资源了。
人生经历
1941年3月出生于北京,在京城的胡同里度过了童年、以及少年时代。1956年开始就读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预科及本科部,学习雕塑及油画专业。1964年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分配到偏远的贵州省清镇县,在中学当了13年的中学教师,课余画画,做些雕塑。1969年与在清镇县文化馆工作的李梦虞结婚1971年长女田园出生1978年小女田禾出生
同年调贵州省艺术学校(现贵州省艺术学院)任教 12年,并开始了大量、持续的雕塑创作,这一时期所使用的材料以石、木为主。
1982年个人作品首次参展,其中作品《侗女》入选当年法国巴黎《春季沙龙展》,这是此国际性大展在解放后对中国发出的第一次邀请。同年,19件作品随《贵州学习民族民间新作展》到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本人作品得到专家和美术界的关注和肯定,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次展览中 11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5年参加中国美术家访问团,出访非洲四国。1984年作品《谭嗣同》、《欢乐柱》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欢乐柱》获银奖并被美术馆收藏1985年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同年,与雕塑家刘万琪共同成立贵州艺术专科学校雕塑工作室。任主任主持工作。开创了贵州省的雕塑艺术教育。1986年作品《欢乐柱》赴日本参加中国优秀作品展。在完成了一系列的以木、石为材料的创作之后,开始了对陶制材料的探索。1989年《田世信、刘万琪》雕塑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在京城引起较大的震动。同年秋,调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研究所。1992年参加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二十世纪中国》大展1993年与台湾山艺术林明哲先生结缘,《山风》入选《台湾海峡两岸雕塑展》。同年,在昌平东小口兰各
庄建立工作室,并开始对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大漆工艺在现代雕塑中运用的各种可能性进行一系列的探索。1994年中国美术馆举办《94田世信雕塑展》。
同年,应邀到台湾交流。1996年应鲁迅博物馆邀请创作《鲁迅与青年》群雕。1997年赴英国著名雕塑家摩尔故乡考察。同年,在昌平兴寿镇下苑村重建工作室。
2007年与著名油画家万纪元、妻子李梦虞及田禾在墨西哥的特奥蒂华坎1998年《魔力的牵引——-田世信雕塑展》在台湾高雄展出。同年,部分作品入选北京《中国当代美术 20周年启示录》展览个人画册《中国当代艺术选集(5)——田世信》由台湾山美术馆出版发行2000年出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携全家赴地中海沿岸考察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文化遗址。
2001年春,作品参加中国文化部在巴黎举办的《中国现代水墨和雕塑展》。夏,应邀携夫人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办的《世界文化之峰》研讨会。秋,应邀率领肖力、李向群、向京蔡志松等十位雕塑家及作品赴法国参加《秋季沙龙》展。
2002年应邀为北京中华世纪坛创作《齐白石像》。作品《山音》之二参加《北京国际雕塑展》,并被北京五棵松国际雕塑公园收藏。应邀赴澳门参加《上苑艺术家邀请展》部分作品入选《世纪风骨——-当代艺术50家》大展同年,个人画册《田世信雕塑》出版。
2003年参加《首届北京国际双年展》。
2004年参加武汉《首届美术文献提名展》,并获提名奖参加北京《第二届世纪风骨——当代艺术名家展》
2005年北京《第二届北京国际双年展》上海《雕塑百年——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开馆暨雕塑展》北京·厦门基地《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和平·繁荣巡回展》.。
2007年与韩国表画廊合作在北京举办《田世信雕塑展》,同时出版个人画册《田世信》参加北京《和而不同——中国当代雕塑提名展》,并获学术奖参加成都《首届中国职业雕塑家联展》同年,应邀赴墨西哥参加《土与火的赞礼——中国陶艺精品展》。
2008年赴柬埔寨考察吴哥窑文化遗址参加北京《第三届北京国际双年展》参加厦门《中国姿态——首届中国雕塑大展》代表作品《母与子》落户北京奥运村森林公园。
2009年北京《艺术中关村国际博览会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王者之尊》《田世信作品集》出版。
艺术简历
1982年木雕《侗女》参加巴黎法国春季沙龙首次邀请展,木雕《欢乐柱》《苗女》《歌》《节目》等二十件作品被该馆收藏。
1983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同年赴东非四国访问。
1984年木雕《猎手》等作品在北京展出木雕《欢乐柱》、镀铜《谭嗣同》参加全国六届美展。《欢乐柱》获银奖,并编入《中国新文艺大系》《谭嗣同》被美术馆收藏。
1985年参加全国四届美代会,当选中国美协理事。
1986年《欢乐柱》赴日参加当代中国优秀作品展。
1989年任全国七届美展雕塑组评委《母与子》《高坡上》等三十余件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后《母与子》《老子》等六件作品为中国艺术馆收藏。《对歌》《山风》等被北京国际艺苑收藏。10月,调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研究所。
1993年应贵阳及日本世代财团邀请创作《王阳明像》和《尹道贞像》,木雕《山风》参加海峡两岸雕塑展,并被台湾高雄山美术馆收藏。
1994年大型群雕《山音》(青铜)在中国美术馆及台湾高雄、台北等地展出,被台湾山美术馆收藏赴台湾考察任《雕塑》杂志编委。
1996年应北京鲁迅博物馆邀请创作《鲁迅与青年》组雕。
1997年赴英国莫尔故乡考察作品《山路》等参加《中央美院雕塑研究所成立五十周年展览》二月《秋瑾》《阳光》等四十余件作品在台湾高雄举办《魔力的牵引—田世信雕塑展》《司马迁》《大躯干》等作品在北京参加《中国当代美术二十周年启示录展览》为北京中国民兵兵器装备陈列馆创作大型组雕《中国民兵》《中国当代艺术选集(5)——田纪信》由台湾山美术馆编辑出版。
1999年任全国九届美展雕塑组评委《唐女》《秦腔》等作品参加成都《世纪之门:1979—1999中国艺术邀请展》《欢乐柱》入选《中国当代美术全集》《谭嗣同》入选《20世纪中国美术》大型画册。
2000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赴希腊、埃及等四国考察《汉宫秋月》《鲁迅》等作品参加《面向新世纪:青岛雕塑艺术馆落成邀请展》。《山音》、《秦腔》《鲁迅与青年》入选《中国当代美术家图录》高250cm的《大躯干》参加杭州《2000年西湖国际雕塑艺术邀请展》并被收藏。
相关评价
李梦虞
我们几十个艺术家先后来到上苑村,无论是买地、建房,还是租用村民的农家小院,一旦决定落脚到此,都对这个家的建造倾注了极大地热情与精力。画室、雕塑工作室、陈列室及居室建筑的设计,室内空间的分配,家俱陈设的布置,还有室外庭院花木的布局,包括一架葡萄或葫芦、一个小狗窝或小水池,艺术家们在辛苦的操劳中尽情地挥洒着自我的情致....。.可以说,每一处、每一件都是艺术家自由创作的作品,是艺术家追求自由价值与生命意义的产物。各家各户各显其能,风格各异,所以无论走到那一家,我们不仅能从绘画、雕塑及工艺设计等作品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自由心灵,也能在自然环境中体验到艺术家们涵养自身的心态。
上苑村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自由创作的空间,也为艺术家营造了一个内外交流的窗口。这个窗口展现了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特色,展现了现代艺术的风采,更展现了改革开放后在艺术领域内自由心灵的创作与交流。
从2000年开始,我们村先后举办过几次开放展,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走访上苑的人逐渐增多,一年四季人流不断。这些年到我家来采访的人很多,有全国各地的美术工作者和艺术院校的师生。有的教师把雕塑材质课放在老田的工作室现场讲授,有的艺术家坐在老田的作品陈列室内进行有关美术专题的研讨。中国文化协会每年都要多次带领一些在中国工作的世界各国外籍人士前来参观。还有外交部门常带领外国艺术代表团或艺术院校的师生来采访,如加拿大艺术代表团、叙利亚国家艺术代表团、印尼国家艺术代表团、泰国艺术研究院、美国艺术大学教授团、以色列访华教授团、比利时国家电视台记者等等。还有的外国艺术家来村小住在农家院画画、做雕塑,如孟加拉画家克什德·萨利姆、德国雕塑家埃格等等。
2000年应北京大学邀请来中国参加展览的雕塑家埃格姑娘经北大介绍来我家创作,我陪同她走访村民,在村里购买打木雕的木材,在老田的工作室里忙碌了十多天,顺利完成作品,参加了北京的展览。相处十多天,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我们相处十分融洽、友好。她临走的前一天,我俩漫步在桃峪水库长堤上,她用我能理解的手势和简单的英语单词向我表白。她很喜欢上苑的自然环境,很留恋这个地方,她还要来中国、还有来上苑,当时激动地泪流满面。我和老田进城参观他的展览后,我们就分别了。时过半年多,我家意外收到一件来自德国的包裹,打开一看,是埃格姑娘寄来的一件德国产的刨木头的新工具。老田说他曾在埃格姑娘面前赞美过她的这件工具很好使,没想到这姑娘竟如此细心,如此重情。
2001年日本爱知县立艺术大学教授、雕塑家高桥·洋来访。当时老田正请北京京雕漆器厂的王栋老师傅协助创作几件大漆作品。高桥·洋在工作室看到这几件作品很感兴趣。因为他也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当他看到老田放在室外做破坏性试验的雕塑时,他对老田说:“你走在我们前面了”,并对老田深深鞠一躬,以此对老田的探索精神表示敬意。其实这不止是对老田,而且是对科学的尊重。临行,他提出要一点王师傅自己调配的灰膏带回日本研究,老田欣然相赠。
2003年世界著名法国雕塑家让·卡度到中央美院进行学术交流之余来到我家,他反复漫步于工作室与陈列室之间,通过翻译不停地与我们交谈,细细品味着室内外的雕塑。告别时,我俩已送他至大门口,他突然转身独自疾步又一次进入陈列室,我们紧跟其后,只见他站在老田的一件陶制作品前,两眼闪神却默默无语。这件陶制品也是老田自己很喜爱的作品之一,可惜烧制过程中头与身躯断裂分成了两截。见此状,我问翻译是怎么回事?翻译说:“他太喜欢田老师这件作品了,所以又返回来再看看,他还想买下这件作品。”听此言,老田顺手拿起那个完整的头像对让·卡度说:“送给你,不用买。”他激动地紧紧地相拥老田,不断地道谢与赞美。两位老艺术家沉浸在兴奋不已的境界。这是艺术审美的共鸣,是心灵相通的必然结果。因此,艺术是世界语,真正的艺术品,不仅属于艺术家本人、本民族、本国家,还属于全世界人类,属于永恒的历史。
2006年加拿大一位艺术家来访,他面对老田的一件作品说:“这件作品很美,但如果不是在陈列室亲眼见到作者,我绝不相信这是出自中国艺术家之手的作品。”听他此言,我颇有感想。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仅给中国人民写下了贫穷、屈辱的历史,也为西方社会留下了对中华民族的偏见,再加上某些媒体的误导,直到今天,某些西方人士还带着百年前的偏见来看中国。其实,不少西方人士并不真正了解中国,更不了解中国的当代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需要创造,也需要交流。我们上苑艺术村这个艺术创作园地,作为一个独特的窗口,但愿她越来越坚实亮丽,越来越丰富多彩。
参考资料
简介.中央美术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30 13:35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作品风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