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主来》是近代诗人
刘大白于1921年2月28日创作的一首
新诗。这首诗运用歌谣体创作,是一首叙事诗,这首歌谣写田主来逼债,全家老少如何害怕,写得维妙维肖,从而揭露了地主的强盗本质,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地主压迫和剥削的愤恨。这首诗的语言明白如话,通俗易懂,通篇押韵,琅琅可通。
这首诗作于1921年2月28日。刘大白是白话诗最早的提倡者之一,早在五四运动前,他就开始白话诗的写作。他曾勇敢地探索以口语入诗,写作歌谣体。这首诗就是较早运用歌谣体创作的新诗。
这是一首小叙事诗,有人物:爸爸、妈妈、阿二。有故事:田主来收租,
佃户不但须备下米酒鱼肉好好招待,还须另送两只租鸡。偏偏这一家本来预备的两只鸡,一只被贼偷了,一只被狗咬了,妈妈急得没法,只得向阿二商借外婆送给他的一只老婆鸡去完租。全诗除了少许的行动描写,便是妈妈和阿二的两段对话。行动描写很简洁,首段前六句,在“一声田主来”、“一声田主到”的紧张气氛中,一家的愁与忙已呼之欲出,为“借鸡”的对话作了铺垫,而妈妈说的话,又是给阿二那番愤懑的揭露和控诉作铺垫,所以全诗的重点落在阿二的一段话上。
阿二回应妈妈借鸡,就“贼偷”和“狗咬”而发泄胸中愤激之情:“勤的饿,惰的饱,世间哪里有公道!辛苦种得一年田,田主偏来当债讨。大斗重秤十足一,额外浮收还说少。”对于田主剥削、敲诈勒索农民的实质,阿二的结论是:比贼更恶,比狗更凶,明吞面抢真强盗!诗人在“万家墨面没蒿莱”时代写下这一首诗,发一点这样尖锐的议论,在当时是需要点勇气的。
诗中的妈妈与阿二,是在对话中显示出有一定个性的农民的形象。妈妈是这家的女主人,贤惠、慈祥,为一家生计而小心谨慎,她向阿二借鸡的话,可以看出她勤劳忠厚的秉性。对于阿二的话,她内心是同意的,但惊恐得“手乱摇”,她怕田主听见,“明年田脚都难保!”阿二,从他的话中就可知道,是一个很有刚气的青年农民,不再是一个田主们所希望的顺民、麻木的愚氓,他对剥削阶级的本质有朴素的认识,敢怒敢言,是一个即将实行反抗行动的农民形象。
《田主来》有民歌体之风,承汉魏
乐府诗(如《
东门行》《妇病行》《
孤儿行》)之骨,颇可视为现代之“乐府”,它以反映民间疾苦为主旨,朴实无华,读来朗朗上口。此外,全诗所提到的鸡、狗、贼,不仅是实事,更是一种象征性比喻。从这一角度才能深悟这首诗的艺术感染力。
全球汉诗总会名誉理事
夏传才《中国现代文学名篇选读》:“《
卖布谣》和《田主来》是刘大白的新诗创作中最著名的两首诗。这两两首所体现出来的鲜明特点是:诗人以深刻、真实和形象的笔触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了猛烈的击。”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孝全《
胡适、
刘半农、刘大白、
沈尹默诗歌欣赏》:“这首诗以七言句为主,间杂有三言句、五言句等,形式比较自由,诗节诗行不求整齐,但通篇押韵,多用口语,琅琅可通。”
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高建群《新诗观止》:“新诗在初级阶段,广纳百家,其容乃大。有的从古典诗歌吸取营养,有的从西洋诗歌中得到借鉴,刘大白则眼光更多地注视民间,从民歌民谣中寻求表现手段。此诗及其《卖布谣》等,均出此路。”
刘大白(1880~1932年),诗人。原姓金,名庆棪,字伯贞;后改姓刘,名靖裔,字清斋,别号大白,浙江绍兴人。清贡生,后留学日本,并加入
同盟会。1919年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执教时,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并写作新诗。其诗作语言明白清晰,音节整齐,韵律和谐,但带有旧诗词的痕迹。1921年任
复旦大学教授。1927年以后,历任浙江大学秘书长、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