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经历
1960年1月,田捷出生于安徽芜湖。
1978年9月—1982年9月,就读于
安徽师范大学,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82年—1984年,任安徽师范大学数学系助教。
1984年9月—1987年9月,就读于
西北大学,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
1987年—1990年,任西北大学计算机系讲师。
1990年9月—1993年9月,就读于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毕业后获得博士学位。
1993年—1994年,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4年—1995年,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5年—199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
1997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200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8年6月,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田捷主要从事医学影像分析、针刺机理与生物特征识别方向的研究与应用工作。在分子影像成像理论算法和技术方面,提出了组织特异性成像理论模型,提高了成像的精度、深度和速度;在针刺机理方面,提出了针刺持续性效应假说,并通过提出的适合针刺自身特点的实验设计模型对假说进行了验证;以针刺持续性效应假说为切入点开展系列研究;在指纹识别方面,提出了基于二元细节点结构指纹图像表达的多种有效的指纹识别方法,并实现了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提出了组织特异性的成像理论模型,研发了多模态分子影像成像系统,提高了三维成像的精度、深度和速度。在分子影像方向,取得了理论算法、关键技术、成像系统和生物医学应用的系统性研究成果。理论算法上,提出了组织特异性成像理论模型和相应的重建算法;②、提出了针刺持续性效应假说,通过所提出的适合针刺自身特点的实验设计模型和数据处理方法对假说进行了验证;以针刺持续性效应假说为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为国际针刺机理研究存在争议的穴位特异性问题提供了影像学证据;③、提出了基于二元细节点结构指纹图像表达的多种有效指纹识别方法,实现了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并已在多家单位得到了应用。在指纹识别方向,提出了基于二元细节点结构指纹图像表达的多种有效指纹识别方法。
据2023年2月中国科学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官网显示,田捷已在中国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多部,其主要论著有《光学分子影像技术及其应用》《生物特征识别理论与应用》等。
据2023年2月中国科学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官网显示,田捷已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授权美国发明专利3项,公开国际PCT专利5项。
据2023年2月中国科学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官网显示,田捷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次等奖项。
人才培养
田捷讲授的课程有“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列讲座”、“医学影像与分子影像学”、“医学图像处理与分子影像学”、“数字图书馆理论与方法”等。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田捷在光学分子成像等领域做出了系统性、创新性贡献,特别在生物自发光和激发荧光断层成像及其应用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在推进中国光学分子影像的发展方面发挥了突出引领作用。”(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评)
“田捷在生物医学图像处理分析和分子影像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和学术影响。”(
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