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松
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
田松,男,博士,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教育教研室主任,科学与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人物简介
田松,男,教授,哲学博士、理学(科学史)博士,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人文科学中心教授,科学与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所任教多年,在北京大学作博士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作访问学者。研究领域涉及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环境哲学、科学社会史、科学人类学、科学传播、科学与艺术研究等。近年出版专著有《科学史的起跳板》、《学妖与四姨太效应(增补版)》(与刘华杰合著)、《警惕科学(完整版)》、《稻香园随笔》、《神灵世界的余韵——纳西族传统宇宙观、自然观、传统技术及生存方式之变迁》等。
研究方向
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伦理、环境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理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之科学教育、STSE(科学、技术、社会与生态&环境)案例研究
人物经历
2004年5月13日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任教。
2002年3月——2004年5月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
1998年9月——2001年6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科学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刘吉金吾伦);2001年6月获哲学博士学位。
1998年9月——2002年3月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学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陈久金)。2002年4月答辩通过,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4年3月——1997年7月 《中国矿业报》社文学编辑。
1988年9月——1994年7月 北京印刷学院物理教师。
1986年9月——1988年7月 南京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研究生。
1982年9月——1986年7月 吉林大学物理系物理专业本科。
学位学历
2001年6月29日,哲学博士学位,学位论文为《一个整体论的建构方案——惠勒科学哲学思想初探》。
2002年8月31日,理学(科学史)博士学位,学位论文为《纳西族传统宇宙观、自然观、传统技术及生存方式之变迁》。
学术访问
2013年9月1日-2014年6月30日, 获得富布莱特奖学金,在哈佛大学科学史系作访问学者。
2006年10月15日-2007年10月15日,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科学技术史办公室(Office for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作访问学者。
学术兼职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自2013年)
中国科学哲学学会理事(自2011年)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自2007年)
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自2005年)
国际纳西学会理事
北京纳西学会理事
学术资助
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博物价值与生态文明建设”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博物学文化与公众生态意识关系研究”第五子课题“博物学视野与人类生态文明建构”主持人
2011年,中国科协繁荣科普创作资助计划“‘走向生态文明’地铁公益科普素材开发”
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量子现象的非实在性整体观研究”主持人
2009年,北京市“‘面向生态文明’社区科普展板方案”
2005年,参与普洱市课题“思茅生态旅游战略研究”。
2003年,参加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课题组,具体负责“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研究”中“科普基础建设研究”的一部分,负责其中“职业科普机构的建设、运用、发展与管理研究”和“职业科普队伍的培养、使用、管理研究”两个部分。
1999年,参加中国科学院课题“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的回顾与展望”,课题成果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科学之旅》(路甬祥等著,本人的工作在后记中有介绍),为该社“新世纪科学史系列”第三部。
人物言论
2015年1月18日,田松表示:“我们要警惕科学,警惕科学家。我们要剥夺科学家的话语权。”田松说,“科学和技术正是资本当下庞大的帮凶”。
出版图书
研究成果
已出版著作
1. 稻香园随笔,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年3月
2. 一触即崩,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12月
3. 警惕科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年3月
4. 学妖与四姨太效应——科学文化对话录(田松 刘华杰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5. 神灵世界的余韵——纳西族,一个古老民族的变迁,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6. 有限地球时代的怀疑论——未来的世界是垃圾做的吗 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
7. 敬畏自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四人对话,署名次序为苏贤贵、田松、刘兵、刘华杰
8. 永动机与哥德巴赫猜想——江湖中的科学,田松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11月
9. 堂吉诃德的长矛——穿越科学话语的迷雾,田松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10. 血液与土壤,田松著,鹭江出版社,1998年8月
11. 科学能不能管伦理(《我们的科学文化》第五辑)(执行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已出版译著
12. 魔镜——埃舍尔的不可能世界,恩斯特·布律诺著,田松、王蓓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4年12月
13. 宇宙逍遥,译著(约翰·惠勒著,田松、南宫梅芳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36万字
14. 在理解和信赖之间——公众、科学与技术,译著(田松、卢春明、陈欢等),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37万字
15. 魔镜——埃舍尔的不可能世界,恩斯特·布律诺著,田松、王蓓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16. 你生命中的休闲,[美]戈比著,田松(校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休闲译丛之一
17. 金华养生秘旨与分析心理学,荣格、卫礼贤著,田松译(署名通山),东方出版社,1993年
发表论文
1. 为什么量子力学会引起我们的困惑,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第五期Vol. 32 Sum.No.189, pp 26-34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11年第1期,pp10-18
2. 实在的三重划分,哲学评论(第八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pp185-199
3. 物理学哲学: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2-25,11版
4. 一个辉煌时代的终结, 田松 刘华杰, 河池学院学报, 2005年第四期,(8月)
5. 通向哲学的物理——介绍惠勒的几项哲学性物理思考,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第5期
6. 延迟选择实验及其引发的实在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4年第8期
7. 所见即所能见——从惠勒的实在图示谈科学与认知模式的同构,哲学研究,2004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4年第2期,全文转载
8. 在历史中稳定的生活——从时间维度重述地方性与普遍性,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年第7期,pp73-78,Vol. 32,No.7, 2016.
9. 何以知其然也——上帝视角与相对主义,科学与社会,2015年第四期,pp62-69
10. 博物学,人类拯救灵魂的一条小路,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六期,pp50-52
11. 从文化研究转向文明批判——书评:张华夏:《现代科学与伦理世界》(第二版),哲学与文化,2011年第四期(第三十八卷第四期),pp175-180
12. A Study of Experiential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Technology, Exemplified by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IAN Song,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Front.Philos.China) 2011,6(2): 298-315 Vol.6, Number2, June. 2011, pp..298-315,
13. 科学的技术与经验的技术——兼论中西医学之差异,哲学研究,2011年第2期,pp..100-106;
14. 博物学编史纲领的术法道——原创基于独立的问题,“我们的科学文化”之七《好的归博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pp22-2;
15. 推广转基因技术问题首先不是科学问题,读书,2010年第7期,pp57-66
16. 科学与宗教的平行分析,思想战线,2009年第二期
17. 话语权:传统的价值,《我们的科学文化》之第一辑《迷信战胜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8. 中医为什么要有科学依据 社会学家茶座,2006年第一期(总第十四辑),pp63-68
19. 科学技术:全球化的马达和多样性的砂轮,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5年第二期,pp36-39。新华文摘2005年第18期篇目辑览。
20. 科学文化:超越斯诺与回归斯诺,新华文摘2003年第7期(原载《中华读书报》2003年4月9日,21版)
21. 科学话语权的争夺与策略,读书,2001年第9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6期全文转载
22. 从构成到生成——历史与科学的一个比较,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01年8期全文收录
23. 唯科学·反科学·伪科学,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1期全文转载
24. 爱因斯坦的意义,新华文摘1999年第6期(原载《中华读书报》1999年3月3日)
25. 再现现实与创造现实,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5月
26. 从太和殿的建造看经验、技术和科学的关系,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8月,pp17-22
27. 我们就是不需要蛋白质,《我们的科学文化》之第六辑《科学的越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pp3-20。
28. 同父异母的兄弟——传统纳西族的署自然观及其现代意义,《我们的科学文化》之第四辑《科学的算计》,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7月,pp3-39
29. 人这种动物为什么要喝牛那种动物的奶,《我们的科学文化》之第二辑《阳光下的民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0. 人神交通的舞台——传统纳西族的创世神话及宇宙结构分析,自然科学史研究,2007(3),第26卷pp334-351
31. 科学人类学:一个正在发展的学术领域,云南社会科学,2006-3,pp78-82
32. 量子世界的说书人——科学史的写与重写,科普研究,2006年第四期
33. 从少数民族科学史到科学人类学,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34. 论白地摩崖作者为木高之证据不足,云南社会科学(双月刊),2002年第3期 
35. The ‘Vegetable Basket Project’: Tracking the Increase
of Meat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n China since the 1980s,署名:Song Tian with Yao Wang, Mo Zhao
Translated by Yuan Gao,发表于专辑:The Future of Meat Without Animals,专辑主编为 Brianne Donaldson and Christopher Carter,出版者 Rowman & littlefield,London & New York,2016, pp49-66
36. An Impossible Ideal: The Use and Misuse of Zero Waste,发表于期刊,RCC Perspectives: Transformations in Environment and Society,2016, no. 3, pp15–25. 该期主题为:“A Future without Waste? Zero Wast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edited by Christof Mauch
37. 还土地以尊严——从土地伦理看农业伦理,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四期pp114-117
38.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新的生态理念,绿叶,2014年第二期
39. 垃圾问题也是战略问题,改革内参,2012年10月
40. Global Warming as a Manifestation of Garbage, Impasses of the Post-Global: Theory in the Era of Climate Change, Vol. 2, Edited by Henry Sussman, Open Humanities Press, 2012
41. 垃圾, 2011年春季号,pp284-306
42. 在工业文明的框架内,环境危机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绿叶,2011年第六期
43. 人类文明的生态、技术和文化前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二期,43(2),pp35-38
44. 工业文明的痼疾:垃圾问题的热力学阐释及其推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第6期pp45-55。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3期,pp30-32,选摘
45. 从生态伦理学视角看“敬畏自然之争”,田松 刘芙,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1卷)第6期,pp57-65
46. 关于传统、科学与文明未来——对范岱年先生的几点回应,科学文化评论,2009年第四期,pp96-101
47. 燃油税、塑料袋与网议嚣嚣,读书,2009年7期,pp81-87
48. 小传统,地方文化与中国人的特性,绿叶,2008年第8期
49. 两类文明的两个体系,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季刊),2001年第四期
50. 第四主体,面向生态文明的科学传播理论建构
讲授课程
环境哲学、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科学·环境·人类未来、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题、庄子阅读、环境电影鉴赏与分析、科学人文视野下的科幻电影等
所获荣誉
译著《魔镜》(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4)获得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之佳作奖。
专著《有限地球时代的怀疑论》(科学出版社,2007)获得国家图书馆文津奖2008年推荐书目奖。
译著《宇宙逍遥》(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获得国家图书馆文津奖2007年推荐书目奖。
科普活动
2023年4月8日(周六)20:00,“高山科学经典”邀请郑焰,田松,张薇,一起导读《黑猩猩在召唤》。
参考资料
田松.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转基因开年激辩再起.科学网.2015-01-20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5 10:25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研究方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