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田螺科动物的统称
田螺是中腹足目田螺科田螺属软体动物,别名有大田螺、田中螺、黄螺。形态壳大而薄,圆锥形;壳盖角质,有环纹;螺旋形的壳层,顶端尖;头顶两侧有触角,雌性的触角左右相等,雄性的触角左长右短;眼在触角基部的外侧;腹脚发达。壳表面黄褐色或深褐色,除生长线外,很光滑;壳口近圆形,周围有黑色框边。
物种学史
2023年5月消息,此前在云南发现的4个田螺科特有物种,最近被研究人员归于同一个全新的属,并命名为理田螺属,分别为德拉维理田螺、尖龙骨理田螺、滇西理田螺、塔形理田螺。这标志着田螺家族进一步壮大。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动物系统学和进化》上。
形态特征
外形
外壳是钙质的,较薄,螺旋形,右旋。壳外表呈黄绿色到黄褐色,颜色因环境和水质而有差异,内面灰白色,壳顶略尖,壳底膨大,壳口卵圆形,其边缘完整,有角质。
软体部分
分为头、足、内脏囊三部分,外套膜包着整个内脏囊,田螺在正常的生活情况下,头与足部伸出壳口外。头部圆柱状,其前端有一个突出的吻,口位于吻的前端腹面,吻的基部两侧有一对较长的触角,雌性田螺两个触角左右对称同形,雄性田螺两个触角不对称,右触角短粗,卷曲成了交接器。每个触角基部的外侧突起上有一个黑色眼点。头部后方两侧的皮肤,皱褶卷缩成水管,左侧的是入水管,右侧的是出水管,足位于头部腹面后方,是一个大型的肌肉质爬行器官和吸附器官,足伸展开时,前端圆弧形,后端尖圆形。
生活习性
田螺主要摄食器官为齿舌,用于刮取水底和附生的食物。田螺食性杂,在自然环境中,主要吃水生植物嫩茎叶、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等,也滤食浮游生物,并且喜欢夜间活动和摄食。
田螺在水温15℃左右开始活动与摄食,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0~28℃,30℃以上时,田螺会将肉体缩入螺壳内,群集于荫凉处或潜入泥土中避暑,水温超过40℃时田螺会死亡。对于干旱和寒冷有较强的适应性,水温低于8℃时田螺便潜入泥穴中冬眠,待来年开春水温回升到15℃左右时,田螺才重新出穴活动和摄食。田螺对水中溶氧很敏感,当水中溶氧量降到3.5mg/L时,它们摄食不振;1.5mg/L时,开始死亡。
生物学特性
田螺耐寒而畏热,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水温低于15℃或高于30℃即停止摄食,当水温低于10℃会钻泥,超过40℃会被烫死。田螺食性杂,喜欢夜间活动和摄食,可自然繁殖。田螺的寿命一般为雌性四五年、雄性两三年,仔螺前三四个月生长最快,以后逐渐缓慢,2年后基本不再生长。
分布范围
中国是全世界田螺科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国家,而云南又是国内田螺多样性最高、特有属种最多的地区,分布有包含4个特有属在内的共计10个属,占世界田螺科已知属的三分之一,且至少有14个特有种。
繁殖特点
田螺雌雄异体,两性异形,区别田螺雌、雄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其有触角形态雌性田螺两个触角左右对称同形;雄性田螺两个触角不对称,右触角短而粗,向右内弯曲特化成交配器官(弯曲部分即雄性生殖器)。此外,雌螺个体大而圆,雄螺小而长。自然水域一般雌多雄少。
田螺是一种卵胎生动物,其生殖方式独特.成熟的卵在输卵管顶端与精子相遇受精,受精卵在母螺的子宫内进行胚胎发育。田螺的胚胎发育和仔螺发育均在母体内完成。从受精卵到仔螺的产生,大约需要在母体内孕育一年时间。田螺分批产仔,每年3~4月开始繁殖,在产出仔螺的同时,雌、雄亲螺交配受精,接着又在母体内孕育次年要生产的仔螺。交配行为一般在白天进行,交配时间长者可达12小时,仔螺大多于夜间产出。一只母螺全年约产出100~150只仔螺。初生仔螺壳高4~7mm,生长一年后,性腺发育成熟。在生殖期,雌螺子宫中常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仔螺。
人工养殖
养殖场的选址
田螺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生物,疾病较少,只要水资源丰富清洁,排灌方便,本地绝大多数的稻田都可以经改造后进行田螺养殖。但是富含铁和硫的土质的稻田是不宜进行田螺养殖的,因为富含铁的土质其铁含量较高,养出来的田螺外壳如铁锈般不好看,肉质也有可能如铁锈一样。同样富含硫的土质养殖出来的田螺有硫磺的臭味,消费者肯定对其有很大的排斥心理,不利于田螺产品的销售。因此养殖场址的选择应避开富含铁和硫土质的稻田即可。
稻田的改造
为了提高产量和便于管理,养殖田螺的稻田至少需要667m2以上,多个小块的稻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合,联合饲养,共同投入,由专人管理,利润平分。稻田田基加高至80~100cm,由于稻田泥土松软,水分含量高,因此泥土铺上田基必须大力夯实,防止漏水,有条件的农户可以用水泥砖砌好田基,水泥抹面,这样保水性较强,也更利于今后的养殖管理。田基面宽度约50~100cm,方便人员走动和放置养殖物资。
稻田改造完成后注入30cm深的养殖用水,用生石灰40kg/667m2化水全池泼洒,消毒池子及杀灭寄生虫等,顺便检查田基是否有漏水的情况。生石灰消毒保持7d左右可以放水,放水完后重新注入20cm深的新水。
田螺的放养
1、施用有机肥
田螺放养前3~4d先在池子里投入适量已经熟化的有机肥,如鸡鸭牛猪粪等,一般每667m2施有机肥30~50kg,主要是培养池子里的有机微生物,有利于田螺的生长及食物饵料的供应。第5天可以投放500~1000尾/667m2小规格的泥鳅苗,作为试水鱼和搭配养殖鱼类。以后视田螺的生长及池塘水质情况继续施用有机肥。
2、田螺种的购买
田螺种可以从大型的农贸批发市场或专业的种苗供应场选购。应选择壳颜色淡褐色,外壳完整,无缺损或砂眼的鲜活种螺。按8~10万个/667m2的投放量进行购买种螺。
3、种螺的放养
种螺购买回来后应尽快投放到池塘中,但也要注意温差,特别是池塘水较冷时,应将池塘水与田螺桶装水进行混合,温差接近时就可以投入池塘养殖了。在本地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气温维持在20℃以上,池水温度维持在15℃以上时就可以进行螺种的投放。
日常管理
保持池塘水质鲜活,可在池塘里种植水草或水浮莲,供田螺栖息。夏季可在池塘边种植牵藤的瓜果,供田螺遮阴。平时注意检查田基有无漏水或老鼠洞,严禁生活污水、农药、化肥污水直接排入池塘。由于田螺喜欢攀爬,因此最好在田基上用细网制作反向的防逃网。日常的饲料投喂可投发酵的有机肥,如鸡鸭猪牛粪肥等,也可以投喂新鲜的菜叶、瓜类等,投饲量一般按田螺总重的1%~3%计算,2~3d投喂1次,并根据田螺的生长和摄食情况调整投饲量。田螺的快速生长周期为4个月,每年的5-9月生长发育最快,产量也最高。在夏季气温较高时可加深水位至40~50cm。当池水温度下降至10℃以下时,田螺会钻入稀泥冬眠,此时池塘也必须保持10~15cm的水深,可定期换水,每10~15d换水一次,在池塘中2/3的位置铺上一层薄一点的稻草起到保温的作用,有利于田螺安全越冬。
越冬管理
当水温下降到8~9℃时,田螺开始冬眠。冬眠的田螺用壳顶黏土,只在土面留个圆形小孔,不时冒出气泡;在越冬期间不吃食,但养殖池仍需保持水深10~15cm,一般7~10天换1次水,以保持适当的含氧量,并向水体撒一些切碎的稻草以利田螺越冬。
收获与运输
待仔螺质量超过10g时,其肉质细嫩肥实,最受人们欢迎,可分批采捕出售。田螺怀胎产仔期为每年6月上旬、8月中旬、9月下旬,这一时期应严禁捕售。采捕田螺时,可遵循捕大留小、分批上市的原则,选择性捕捞成螺,留养幼螺,并筛选部分母螺,达到自然补种的目的,夏秋季节可在早上、夜间在岸边或水体中放置的竹竿、草把上捡拾,冬春季节可在晴天中午捡拾。此外,可下池摸捉或将水排干后捡拾。田螺运输非常方便,可用普通的木桶、竹娄盛装,或用编织袋包装。运输过程中避免暴晒,保持田螺湿润即可。
营养价值
田螺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和维生素A、B1、B2、D和烟酸、钙、磷、铁等成分,是城镇居民喜爱的水产品。
药用价值
田螺是一种药用动物。中医认为,田螺肉性味甘、咸、寒,入肺、肝、大肠经,有清热养阴、利湿解毒之功,适用于热结小便不通、黄疸、脚气、水肿、消渴、痔疮、便血、目赤肿痛、疔疮肿毒等。
民间以田螺入药的常用方子常应用于治疗小便不畅、黄疸、中耳炎、痔疮等症。如田螺肉塞入冰片,取其分泌液滴入耳道,每天2至3次,治中耳炎;田螺肉晒干,炒焦,每日服3次,每次15克,治菌痢。但因田螺为性寒之物,故有脾胃虚寒之人不应多吃,便溏腹泻、风寒感冒期间、女子行经期间及妇人产后都要忌食
参考资料
稻螺综合种养技术.万方数据.2018
田螺人工养殖技术.万方数据.2017
田螺高效养殖技术.万方数据.2019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4 17:48
目录
概述
物种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