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壳动物学是研究甲壳动物的分类、形态、生理、发生、生态、地理分布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从而发展和利用有益种类,控制、防治和消灭有害种类的科学。甲壳动物种类繁多,与人类关系密切,有些是重要水产(如河蟹、对虾),有些为鱼类的饵料(如枝角类、桡足类),也有一些对人体健康,渔业、航运等有害(如溪蟹、锚头鱼蚤、藤壶)。
甲壳动物分类
甲壳动物长期以来被作为
节肢动物门的一纲,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应从纲提升为总纲,也有人认为应提至亚门或门,各家持有不同的看法。由于资料积累的不足, 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案。 下面按鲍曼和艾贝尔(1982年)的分类系统列出主要类群。这个系统将甲壳动物分为6个纲,采纳了E.达布尔1956年的意见,将桡足类、鳃尾类、蔓足类和须虾类合并为颚足纲,与头虾纲、鳃足纲、桨足纲、介形纲、软甲纲并列为 6个纲。这个方案反映了甲壳动物分类研究的新进展。连同1983年G.A.博克斯歇尔和R.J.林肯发现的微虾纲,共为7个纲。
头虾纲(class Cephalocarida) 海生,有4属9种。
鳃足纲(class Branchiopoda) 躯干附肢呈叶片状。多为淡水种;海生种很少,如卤虫(Artemia salina)等。共约820种。
桨足纲(class Remipedia) 海生,仅1种。
微虾纲(class Tantulocarida) 海生,营寄生生活。有4种。
颚足纲(class Maxillopoda) 体形变化极大,一般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多具单眼。下分4个亚纲:①须虾亚纲(subclass Mystacocarida),海生,共9种。②蔓足亚纲(subclass Cirripedia),全为海产,极少数为半咸水种,如藤壶(Balanus)。共约1020种。③
桡足亚纲(subclassCopepoda),主要为海生,占
海洋浮游动物的大部分,如哲水蚤(Calanus)。少数淡水产。共约 8400种。④鳃尾亚纲 (subclass Branchiura),多为淡水种,少数海生。共有150种。
介形纲(class Ostracoda) 身体不分节,体外包有两枚介壳。有相当数量的种生活在海洋中,少数营浮游生活,如海萤(Cypridina),大多为底栖种;淡水种不少。共约5600种。
软甲纲(class Malacostraca) 高等大型甲壳动物,头胸甲有或无;躯干部有15~16节,除尾节外均具附肢;有成对的复眼(少数种退化)。下分3个亚纲:①叶虾亚纲(subclass Phyllocarida),头胸甲双瓣,介壳形,腹部7节,尾节具尾叉。全为海产,如叶虾(Nebalia bipes)。共约10种。②掠虾亚纲(subclass Hoplocarida),胸部附肢有颚足5对,步足3对。全为海生。共约 350种。③
真软甲亚纲(subclass Eumalacostraca),下属种类甚多,是甲壳动物中经济价值最大的一类。
甲壳动物形态
甲壳动物体躯呈长筒形,或缩短为豆形或蟹形;一般分节明显,但部分体节常有愈合现象,寄生类型常失去分节和附肢。
体躯 由头、胸、腹部组成。头部一般较小,由6节构成;除第1节外;其余5节各有1对附肢(口前2对为触角,口后1对为大颚,2对为小颚)。头部和胸部体节常愈合,称为头胸部;头部后缘常有一片背甲,称为头胸甲。
低等甲壳动物(如鳃足类)的胸、腹部分界不明显,称为躯干部或胴部。高等甲壳动物(如软甲类)身体分节数目基本固定,胸部为8节,腹部为7节。
附肢 由三部分构成:柄部为原肢,末部双叉,分内肢和外肢。除软甲纲外,其余各纲动物的腹部都无附肢。
头部和胸部附肢不同程度特化。头部第1、2对附肢特化为触角,在游泳生活的种类中较发达;第3、4对特化为大颚和第一小颚,其形态变化很大,为咀嚼器官,一般只有原肢和内肢,后者变为触须;第 5对附肢特化为第二小颚,高等类群(十足目)其外肢发达,称为颚舟片,借其摆动能使水流进入鳃室。
躯干肢(口后附肢)的形状、数目及功能在不同类群中有很大变化。基本结构为双枝型,即在原肢上分出内肢和外肢,如虾类的腹肢。鳃足类的躯干肢为叶足型,呈叶片状,无内外肢之分。介形类中可少到 2对,鳃足类中可多到60对以上。软甲类的躯干肢已分化为胸肢(8对)和腹肢(6对);游泳生活种类的尾肢和尾节常形成宽的尾扇,游泳时保持平衡,借腹部的突然屈曲可使体躯迅速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