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甲子英歌)
广东省陆丰市传统舞蹈
英歌(甲子英歌),广东省陆丰市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陆丰甲子英歌,自明朝初年(1392年),从福建传入陆丰甲子镇,成为陆丰甲子镇民间历代承传古老的传统敬神活动节目,缘于《水浒传》传奇故事的魅力,英歌被赋予了扬正压邪、平安吉祥的象征意蕴。
甲子英歌舞与祭祀的渊源由来已久。英歌理事会会所位于元帝祖庙左侧的两层楼中,英歌的保护神“田元帅”,被供奉于元帝祖庙神像的右侧,此庙始建于元末明初,修扩建于清朝乾隆年间,1997年修复。
新中国成立后,元帝祖庙成为全镇人们的民间文化活动中心,每年英歌的演出活动都从祖庙开始,甲子英歌舞作为元帝祖庙庙会的主角,在庙会祭祀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英歌已从庙会中的祭祀活动逐渐延伸至春节、元宵、国庆等重大节日进行表演,英歌队从元帝祖庙出发,穿街进巷,依次到各家各户拜新年、送祝福。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甲子英歌舞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分前棚和后棚两大部分。前棚又分“武畔”24人,手握双棍,一色花脸脸谱,代表八卦里的24纯阴;“文畔”12人,手提小铃鼓和单小棍,一色武生脸谱,代表八卦里的12纯阳;另包括花鼓公、花鼓婆各2人。后棚则为演小戏、乐队及旗队人员。其中以前棚为主。
表演开始前,全体队员齐到元帝祖庙中跪拜保护神“田元帅”,请求神保佑演出顺利,结束后收拾道具装箱完毕,再回元帝祖庙感谢“田元帅”。表演时,先由头插金花、手舞银蛇的时迁开道引路,李逵、关胜、杨志等36人按“头槌”“二槌”“三槌”顺序列成两队紧跟而上,一队手舞双棒,一对旋转小铃鼓,迈着沉稳的武当太极蜈蚣步,伴随鼓点一上一下同时起落,边舞边向前推进,舞棒“咚咚咚”的敲击声、冬鼓声、脚下的铜铃声与伴奏的锣鼓声和着舞步齐鸣,表演队伍整齐雄壮,气势威武。“头槌”李逵带领队列进行分开、合拢、交叉等变化,以及削槌、伏槌、掺槌、穿龙等动作表演,还有击打、拾步、返身、背向等拳姿武态。后棚的小戏是化装游行节目,边演边唱,传统节目有《六国封相》《七鹤归洞》《达摩渡观音》《父女会》《双竹槌》《双摇橹》《瞎子算卜》等。
表演队形
甲子英歌是队列式舞蹈,表演时,分为四大行列:有义旗、舞英歌、演小戏和扛大旗。英歌舞者手持双槌,边舞边前进。舞蹈动作有削槌、伏槌、掺槌、穿龙等,同时,两个花鼓婆登上花鼓公肩上,双手舞小棍,随同英歌舞队周围走动表演。
表演队形以纵队为主,二纵队、四纵队、六纵队等,表演人数以偶数递增,一般有24、36、48人等,总数限于107人之内,主要伴奏乐器有大鼓、铜锣、镲、钹等打击乐器。表演进行中,两个花鼓婆单足立于两个花鼓公肩上,手舞小棒划圈,自由穿梭于英歌舞队伍之间,再加上两位男扮女装的反串角色顾大嫂和孙二娘,整体表演风格既神圣庄严又轻松活泼。除时迁、李逵、秦明、鲁智深、武松等按戏曲服饰装扮外,其他角色均分别统一着装,按照梁山泊英雄的形象勾画一个个性格鲜明、生动传神的脸谱,“武畔”穿白襟环花束袖黑衫,红裤配五彩绑腿;“文畔”是天蓝色衫,头戴雉尾双龙武生冠;脚穿镶嵌小铜铃与彩色绒球的草鞋,挂腰牌和身携各式道具兵器,舞动起来,粗犷雄壮,愈显古朴。
舞蹈姿态
甲子英歌贯以“南拳”的特点,大有海陆丰南拳的姿态。举棍击打、肩、背、腰、脚各有分寸、角度、抬步、返身很注重南拳腿功,起、落、背向各有轻重,整个动作概以拳脚化的侧面“庄步走”,逢沟过隙、跃级过门,背以“轻功”,胜似跳高、跳远的田径动作,特别是时迁的动作属南拳中的“战马”,以“画眉跳架”的姿势配以“支半手”的“吞吐”而“圆身返肩”来表现“鼓上蚤”的特征。原先的英歌在舞棍击鼓完毕,要分成二十对,各提兵器对打表演,是南派武功艺术的集中表现。
服饰装扮
甲子英歌有一套与众不同的脸谱,它既与京剧,粤剧、西秦中的一些净角面谱有相同之处,又比它们更为复杂,显得更有气派。二十五面脸谱互不相同,据当地脸谱艺人李成节、詹德雇同志介绍,脸谱的眉、目、额、鼻、腮等处的造型着色变化很大,大抵用色阶的对比、曲直大细的线条变化,浓淡繁简的对比,二意结合,着重勾勒的笔法以突出人物的性格,显示出水泊英雄的特色。
甲子英歌的装扮又另有特色,表演者脚穿带铃的草鞋,每抬动步子都会发出有节奏的铃声;打上五彩缤纷的绑腿,穿上红裤;上身则穿上自襟环花束袖黑衫(文畔以天蓝色衫),头戴雉尾双龙武生冠;腰插小巧玲珑的和《水浒传》中对得上号的兵器,行动起来十分雄壮。配上粗犷的动作,显得十分古老。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艺术价值
甲子英歌舞气势威武,律动撼人心魄,装扮古朴绚丽,脸谱勾画独特,步伐整齐,以及有着“削槌”有力、“掺槌”稳健、“伏槌”强劲等风格特点,达到了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具有艺术审美与欣赏价值。
文化价值
海陆丰的“英歌舞”是宋代村社武装的遗制,甲子英歌不仅具有粗犷豪迈、刚劲有力、古朴沉稳等多重艺术风格特征,而且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形态,拥有岭南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甲子英歌舞讲究阴阳相生,刚柔相济,其中太极八卦图阵造型乃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充分显现。作为陆丰市甲子镇的传统民间艺术,甲子英歌舞是先辈们用勤劳与智慧创造出来的产物,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它承载着甲子人的记忆和历史。甲子英歌舞是当地传统节日中的一个文化符号,更是甲子人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符号。
传承人物
林炳光,男,汉族,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英歌(甲子英歌)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陆丰市申报。
保护措施
2014年12月25日,广东省文化厅组织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对陆丰市申报省级传承保护基地的市正字戏传承保护中心、甲子英歌进行实地考察、评审,推进陆丰市传承保护基地建设。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陆丰市甲子镇文化站获得“英歌(甲子英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英歌(甲子英歌)项目保护单位陆丰市甲子镇文化站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陆丰市甲子英歌文化艺术服务中心。
社会影响
社会活动
2012年3月1日,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联联合主办的首届岭南民俗文化节在广州市举行,甲子英歌舞在文化节的开幕式表演。
2016年11月,由广东省文化厅主办的“2016年广东(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暨佛山秋色民俗文化活动”在佛山市举行,甲子英歌舞在开幕式进行表演。
荣誉表彰
2005年5月,甲子英歌获得广东省首届泛珠三角民间艺术表演大赛金奖。
2010年9月,甲子英歌获得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第九届中国(大同)云冈文化艺术节展演金奖。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5 14:31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