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苯,C6H5CH3,是一种无色、无腐蚀性、带甜味、且有芳香气味的液体。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和丙酮等。短时间大量吸入或接触甲苯,可能引起急性甲苯中毒,长期少量接触甲苯可能引起慢性甲苯中毒。
临床表现
急性中毒:吸入较高浓度蒸气后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四肢无力、意识模糊、步态蹒跚,重症者有躁动、抽搐或昏迷,并伴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可出现眼结膜和咽部充血。 直接吸入液体后可出现
肺炎、
肺水肿、
肺出血及麻醉症状。
简介
工业上接触甲苯的机会有:煤焦油分馏或石油裂解,在喷油漆、涂料、橡胶、皮革、印刷等行业中作为溶剂或稀释剂,以及用于制造炸药、农药、
苯甲酸、染料、合成树脂及涤纶等,此外亦可作为航空汽油中的参加成分。
甲苯引起的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以及粘膜刺激症状,重者甚至抽搐、神志不清,有的可出现癔病样症状。慢性中毒常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亦可致脑病及肝肾损害。女工可有月经异常。对血液系统的作用不明显。
理化性质
无色有折射力的易挥发的液体,气味似
苯。分子式C7-H8。分子量92.130。相对密度0.866(20/4℃)。熔点-95~-94.5℃。沸点110.4℃。闪点4.44℃(闭杯)。
自燃点480℃。蒸气密度3.1 4。蒸气压4.89kPa(30℃)。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的限爆炸限1.27~7% 。几乎不溶于水,与乙醇、氯仿、
乙醚、
丙酮、冰醋酸、二硫化碳混溶。遇热、明火或
氧化剂易着火。遇明火或与下列物质反应:(
硫酸+
硝酸)、
四氧化二氮、
高氯酸银、
三氟化溴、
六氟化铀,引起爆炸。流速过快(超过3米/秒)有产生和积聚
静电危险。
接触机会
用于制苯、
甲酚、
苯甲酸、
苯甲醛、混合
二硝基甲苯、邻甲苯、
磺酰胺等,这些
中间体是合成纤维、药物、染料、
农药、炸药等的原料。此外,可用作汽油添加剂和各种用途溶剂。
苯甲酸和
苯甲醛萃取剂。
侵入途径
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经皮肤吸收不易达到急性中毒剂量。
毒理学简介
人经口LDL0: 50 mg/kg。 大鼠经口LD50: 636 mg/kg;吸入LC50: 49 mg/m3/4H。小鼠吸入LC50: 400 ppm/24H。兔经皮LD50: 14100 ul/kg。
对皮肤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工业品中常含有苯等杂质,可同时出现杂质的毒作用。 进入体内的甲苯主要分布于富含脂的组织,以
肾上腺、脑、骨髓和肝为最多。少量以原形经肺排出; 80~90%氧化成
苯甲酸,并与
甘氨酸结合形成
马尿酸随尿排出; 另有少量苯甲酸与
葡萄糖醛酸结合随尿排出。 引起眼刺激的浓度为300ppm,吸入的MLC为200ppm,经口的MLD为50mg/kg。正常人尿中
马尿酸的含量因膳食品种和吸收量的不同而有变化,且个体差异较大,故尿中马尿酸含量不能作为吸收指标和诊断指标。
急救处理
吸入较高浓度蒸气者立即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有症状者给吸氧,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对症处理。可用葡萄糖醛酸。有意识障碍或抽搐时注意防治脑水肿。心跳未停者忌用
肾上腺素。
直接吸入液体者给吸氧,应用抗生素预防肺部感染,对症处理。如出现全身症状,需及时处理。
实例
甲苯的防治同苯。
实例1
1998年7月17日,中美合资上海某发电机有限公司线圈工区,包扎绝缘工郑某(女)、何某(女)自中午12时开始对QF2.5万千瓦发电机转子线圈刷绝缘漆,在刷漆过程中须用布条在含有50%的甲苯有机溶剂中浸湿后,先对2.5米长的线圈进行揩刷涂漆。下午3时30左右,2名工人开始感觉头晕、恶心、呕吐,立即送医院急诊室观察,诊断为甲苯吸入反应。
现场调查发现,线圈工区是该公司的一个车间。线圈长为2.5米,每根线圈有2名工人进行同时刷漆。主要使用6101绝缘漆,该漆含有50%以上的甲苯有机溶剂。工人操作时仅戴纱布口罩和塑料软手套,车间内只有2台风扇和1台轴流风扇,无任何局部机械排毒设备,原有的地下吸风设备已不能使用。
该公司多年不生产此类产品,因临时需要,采取的生产工艺较落后,加上生产进度较紧,天气炎热,有机溶剂大量蒸发。所使用6101绝缘漆甲苯含量高,而该线圈工区涂漆岗位仅有的风扇和轴流风扇由于放置不合理,使得甲苯气体在
蒸发过程中先经过工人的呼吸带,非但没有起到排毒效果,却起了相反作用。同时作业工人佩戴的纱布口罩也无任何防毒作用。
实例2
1983年12月14日,某内燃机总厂所属的一家集体企业, 安排8位工人对四车间内一只37.5m3的水箱箱体内壁进行油漆。水箱形状为密闭式,顶部两端各有1个60×60cm2的孔口。该日下午上班后开始作业,每次二名工人轮流进箱施工,每次操作时间约5分钟,当日下午约3时许,其中1名女工胡某(19岁)在第五次进水箱油漆时自觉头晕,领班即叫其出水箱到外面休息,在休息时胡某即出现头晕、乏力、气急、胸闷、舌麻、手麻、恶心、呕吐等症状,经厂保健站初步处理后立即转送市有关医院急诊,诊断为急性甲苯中毒,经住院治疗和病休13天才趋痊愈。事后经卫生监督机构对水箱内进行模拟测定,二甲苯浓度为1665.5mg/m3,超过国家
卫生标准近(100mg/m3)近16倍。
原因分析:作业环境为密闭空间,作业时缺乏应有的强制性通风措施,作业人员没有佩戴供氧式面具,厂方领导在现场无任何防护措施下仅依靠8名工人轮流作业,操作原始,这些是发生此次二甲苯中毒事故的重要原因。
实例3
1987年4月6日上午,某开关厂喷涂车间油漆喷涂工匡某在劳动条件很差的车间内从事过氯乙烯漆(用甲苯作溶剂)油喷漆作业,上午10时许(上班后约1.5小时),匡某感到头晕、四肢乏力和口吐白沫,摔倒在地,15分钟后被人发现送医院救治,诊断为急性甲苯中毒。
事故原因:车间通风条件差,喷涂设备无通风排毒装置以及无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
实例4
上海某污水处理厂建造三个污水消化池,消化池的内墙需进行防腐处理,该施工项目由市政某公司转包给江苏武进县某防腐蚀工程队。污水消化池为直径10米、高5米的封闭式建筑物,顶部仅开有两个直径各为1米的出入孔。1986年11月13日上午8时左右,四位工程队的工人为最后一个消化池的内墙涂刷氯磺化聚乙烯防腐涂料,涂料中含有甲苯。四位工人均未戴防毒面具进池作业,在洞口有两位女同志守望。上午9时左右,在池内工作的四名工人感到胸闷,便到池外活动了半小时,略感好转后,又入池继续工作。在洞口守望的两位女同志于10时45分离开岗位去买饭,11时05分回到洞口,朝里探望时发现四人已昏倒在地。将该四名工人救出时,均已神志不清、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抢救人员立即将他们送往医院抢救,医院诊断为急性甲苯中毒。
当天下午职业卫生机构接到电话报告后,马上派员赴现场调查,经检测,消化池内空气中甲苯浓度为1701.0mg/m3 ~4734.5mg/m3,最高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100mg/m3的46倍。
事故发生原因:主要是工程队安全卫生意识
极差,管理混乱,无任何安全卫生操作规程,对工人又不进行职业卫生教育,因此工人无
自我保护意识,明知使用的防腐涂料为有毒物质,消化池通风条件又极差,照样不戴防毒面具下池作业,感到不舒服时,仅上来透透气又下池作业,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对于这样一支无任何安全卫生措施的工程队,工程承包单位依然将项目转包给他们,发包方(建设单位)对此也不闻不问,因此,发包方和转包方也均有不可推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