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醛捕捉剂是一种能消除部分
甲醛的试剂主要分为三大类:
别名
甲醛消除剂;消醛剂:甲醛消纳剂;除醛剂;
除臭剂;甲醛结合剂,甲醛交联剂
分类
按照用途来分,大体有三大类:
1、用在胶水中消除游离甲醛的甲醛捕捉剂;
2、用来消除人造板的游离甲醛的甲醛捕捉剂;
3、用来消除空气中弥漫的甲醛的捕捉剂。
用于控制装修甲醛污染的甲醛捕捉剂多是指第三类,其特点是甲醛捕捉剂本身应该环保,并且不会带来二次污染,因为直接用于室内,所以要求更高,市场上多用纳米钛白粉
光触媒和氨基酸以及茶叶提取物多酚类物质混合制作。
第一类和第二类甲醛捕捉剂因为是用在板材的生产过程中,只要能有效的消除甲醛就可以了,当然在消醛的同时,不能降低人造板的物理结合强度,否则消醛的意义也就不明显了。还要达到国家有关行业标准如:执行标准:GB/18580-2017、GB18584—2001才能算是真正的甲醛捕捉剂。
人造板胶水(脲醛胶)所用的甲醛捕捉剂应该平衡使用成本与有效性这两个方面,对人造板企业来说甲醛捕捉剂不能带来过大的成本增加,同时还要保证板材的环保和强度。真正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脲醛胶的化学原理入手,分析脲醛胶在压板时的固化速度与本身的逆反应速度这两者的快慢,以及能在板材内部形成长期的潜在消醛的成份(一般工业上用的甲醛捕捉剂只能抑制甲醛释放半年至1年)因为脲醛胶是在十几年内缓慢分解释放的。
用来清除由于装修污染及其新家具带来的甲醛的甲醛捕捉剂,大多数是有机物,能清除甲醛,但是会带来二次污染。由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发的新型无机甲醛捕捉剂能有效吸收并分解甲醛,而且不会带来二次污染,这种材料是一个双层结构的无机载体,在载体的夹层内镶嵌了能和甲醛反应的有机物质,由于材料具有非常优异的吸附性能,吸收的甲醛在夹层内与有机物进行了反应,24小时吸收率达99%以上。但是这种材料的载体的制备对设备的要求非常苛刻,阻碍了大批量生产。在不久的将来肯定能找到更好的更容易合成的载体材料,使得大型工业化生产成为可能。
市场上所售的甲醛捕获剂、甲醛去味剂、甲醛隐蔽剂等,主要针对残留甲醛采取简单去除、转移、改性或释放,而游离甲醛交联催化剂则能将
脲醛胶、酚醛胶、三聚氰胺胶、白乳胶中的
游离甲醛,以及水溶性胶乳等不稳定的单体和低分子缩合物,再次聚合为分子结构更为稳定的聚合物。
使用方法
使用:使用操作简单,直接涂刷或喷在
人造板材等木制品的表面即可。
1、据板材的不同厚度和不同等级,甲醛捕捉剂的涂量约为40g/平米,即每瓶甲醛捕捉剂(如为1kg)喷涂25平米的人造板材。
2、甲醛捕捉剂的涂刷或喷时一般以板材潮湿为准,若有流淌现象请用毛刷涂平,以免浪费和干燥后影响美观。
3、甲醛捕捉剂最好直接用于甲醛散源头上。板材购进后,在砂光后、油漆前用甲醛捕捉剂对板材双面及端面喷涂,自然干燥24小时即可。
4、木制品已制做完成,在没上油漆之前,对其内外表面直接喷涂即可,如表面已上油漆,由对木制品的内部、底部、顶部及背部没上漆的地方可作喷涂。
5、
复合地板和
强化木地板在安装前,将甲醛捕捉剂喷在其背面,如用人造板为地板的垫底,务必将垫底板进行双面喷涂处理。
6、对于已油漆或有贴面的家具,可甲醛捕捉剂喷在纸张上贴于家具的内表面,24小时即可,对于气味较大的家具可重复使用。
7、在喷涂时注意不要甲醛捕捉剂喷在金属表面,饰面板表面和墙上。
8、甲醛捕捉剂会和水溶性油漆起化学反应,两种产品请勿同时使用。
功能原理
总的来说,凡是能与甲醛发生物理吸附或化学反应的物质统称甲醛捕捉剂,其主要特点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甲醛产生化学反应生成另一种稳定的新物质或吸收甲醛。物理方面多指能利用物质自身的微孔或空隙吸附甲醛的功能,例如多孔的蒙脱土、活性炭、竹炭椰维炭等。化学方面的甲醛捕捉剂常的如下:
三聚氰胺,苯酚,氨水,乙烯脲,碳酸肼等。
用作室内装饰的胶合板、
细木工板、
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等人造板材中含有甲醛。因为甲醛具有较强的粘合性,还具有加强板材的硬度及防虫、防腐的功能,所以用来合成多种粘合剂如:脲醛树脂,三聚氰甲醛,胺基甲醛树酯,
酚醛树脂。含有甲醛成分并有可能向外界散发的其他各种装饰建筑材料,比如用脲醛泡沫树酯作为
隔热材料的预制板、贴墙布、贴墙纸、化纤地毯、泡沫塑料、油漆和涂料等。生产人造板使用的胶粘剂以甲醛为主要成分的
脲醛树脂,板材中残留的和未参与反应的甲醛会逐渐向周围环境释放,是形成室内空气中甲醛的主体,装修材料及新的
组合家具是造成甲醛污染的主要来源。
甲醛危害
甲醛为较高毒性的物质,在我国有毒化学品优先控制名单上甲醛高居第二位。甲醛已经被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研究表明,甲醛具有强烈的致癌和促癌作用。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嗅觉异常、刺激、过敏、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和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其浓度在每立方米空气中达到0.06-0.07mg/m3时,儿童就会发生轻微气喘。当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为0.1mg/m3 时, 就有异味和不适感;达到0.5mg/m3 时,可刺激眼睛,引起流泪;达0.6mg/m3 ,可引起咽喉不适或疼痛。浓度更高时,可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甚至肺水肿;达到30mg/m3 时,会立即致人死亡。
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鼻咽癌、结肠癌、脑瘤、月经紊乱、细胞核的基因突变,DNA单链内交连和DNA与蛋白质交连及抑制DNA损伤的修复、妊娠综合症、引起新生儿染色体异常、白血病,引起青少年记忆力和智力下降。在所有接触者中,儿童和孕妇对甲醛尤为敏感,危害也就更大。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人类有70%的病症与室内环境有关,我国每年有12万人死于室内污染,90%以上的幼儿白血病患者都是住进新装修房一年内患病的。
检测方法
甲醛是一种破坏生物细胞蛋白质的原生质毒物,会对人的皮肤、呼吸道及内脏造成损害,麻醉人的中枢神经,可引起肺水肿、肝昏迷、肾衰竭等。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甲醛为致畸、致癌物质,是变态反应源,长期接触将导致基因突变? 甲醛污染问题主要集中于居室、纺织品和食品中。
1、居室装饰材料和家具中的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等人造板材中含有大量以甲醛为主的脲醛树脂,各类油漆、涂料中都含有甲醛 。
2、纺织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含甲醛的N一羟甲基化合物作为
树脂整理剂,以增加织物的弹性,改善折皱性,还使用含甲醛的
阳离子树脂以提高染色牢度。
3、造成纺织品中甲醛残留问题。
另外,因经济利益驱使,一些不法分子以甲醛为食品添加剂,如水发食品加甲醛以凝固蛋白防腐、改善外观、增加口感,酒类饮料中加入甲醛防止浑浊、增加透明度,这些都会造成食品的严重污染,损害人体健康。《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已明文规定禁止甲醛作为
食品添加剂.由此可见,甲醛污染问题已普及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应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甲醛含量已成为当今居室、纺织品、食品中污染监测的一项重要安全指标。因此研究一种市民可以在自己家中独立完成的,简便、灵敏、快速、直观、准确、经济的
甲醛检测方法将会有很大的市场前景。
1 甲醛检测方法
国内外居室、纺织品、食品中甲醛检测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法、电化学检测法、
气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法、传感器法等。
1.1 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是基于不同分子结构的物质对电磁辐射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的一种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是居室、纺织品、食品中甲醛检测最常规的一种方法.涉及到的有乙酰丙酮法、酚试剂法、AHMT法、品红一亚硫酸、变色酸法、间苯三酚法、催化光度法等,每种检测方法所偏重的应用领域不同,并各有其优点和一定的局限性。
1.1.1
乙酰丙酮法:乙酰丙酮法指在过量铵盐存在的情况下,甲醛与乙酰丙酮通过45~60℃水浴30min或25℃室温下经2.5 h反应生成黄色化合物,然后比色定量[4-7]甲醛含量。甲醛与乙酰丙酮反应的特异性较好,干扰因素少,酚类和其它醛类共存时均不干扰,显色剂较为稳定,检出限达到0.25 me/L[Bl],测定线性范围较宽,适合高含量甲醛的检测,多用于居室和水发食品中对甲醛的测定。但在进行水发食品中甲醛检测时,需将样品中的甲醛在磷酸介质中加热蒸馏提取出来,经水溶液吸收、定容后再检测,操作过程复杂繁琐耗时。
1.1.2 酚试剂法:酚试剂法即MBTH法,即甲醛与酚试剂(3一甲基一2一苯并噻唑腙盐酸盐,ugrn)反应生成嗪,嗪在酸性溶液中被铁离子氧化成蓝色,室温下经15 rain后显色,然后比色定量[m]。酚试剂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检出限为0.02mg/L,较适合测定微量甲醛测定。但脂肪族醛类也有类似的反应,对测定会有干扰,
二氧化硫对测定也有一定的干扰,使结果偏低,所以在测定吊白块时应用此方法要慎重。酚试剂的稳定性较差,显色剂MITI?H在4℃冰箱内仅可以保存3 d,显色后吸光度的稳定性也不如乙酰丙酮法,显色受时间与温度等的限制。本法多用于居室中对甲醛的检测。纺织品和食品中对甲醛的测定有时也用该方法一。
1.1.3 AHMT法:AHMT法指甲醛与AHMT(4一氨基一3一联氨一5一巯基一1,2,4一三氮杂茂)在碱性条件下缩合,经
高碘酸钾氧化成紫红色化合物,然后比色定量检测甲醛含量的方法[13]。本方法特异性和选择性均较好,在大量乙醛、丙醛、丁醛、苯乙醛等醛类物质共存时不干扰测定,检出限为0.04 mg/L。但AHMT法在操作过程中显色随时间逐渐加深,标准溶液的显色反应和样品溶液的显色反应时间必须严格统一,重现性较差,不易操作,多用于居室中对甲醛的检测。
纳米吸附甲醛
综合了植物去除法的和化学去除法的优点而摒弃了它们的不足,首先较化学去除甲醛法植物安全无二次污染,比之化学去除法,由于是植物提取的,富含的净化空气因子具有清除臭味、霉味、油漆味、烟味和各种异味,并能分解甲醛、氨、苯、
TVOC等影响人体健康的有害化学
挥发性污染物及清新居室、卫生间、车厢、各种公共场所空气。可使空气达到森林和瀑布的空气质量。在亚洲发达国家,新加坡,日本,香港,台湾,已经率先使用该技术进行城市、家居,汽车内空气的净化处理。随着港澳台交流沟通的日益频繁,此技术也随之进入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