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学
考古学分支学科
甲骨学(英语:oracle bone studies)是以中国上古时期甲骨文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包括整理缀合、文字考释、卜法文例、分期断代和历史考证等,对古代史、科技史、古文字和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沿革
草创时期
甲骨文是商朝晚期使用的占卜记事文字。商纣王失国埋卜,被埋在废墟下的甲骨文也不复为人所知。直到1899年,学者王懿荣第一个鉴定并重金购藏了“确在篆籀之间”的甲骨文。甲骨文发现之后,甲骨身价激增,安阳小屯村民开始挖掘,这一时期也称盗掘时期”。挖出的甲骨大多被古董商收购,于收藏者,部分流失海外。
1903年,第一部甲骨著录书《铁云藏龟》出版,甲骨文从古董转变成可资研究的资料,从“古董时期”进入“金石时期”。此后,《殷虛书契》《殷虚书契精华》《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殷墟卜辞》等著录书出版,大批甲骨文资料得以公布。随着甲骨资料的公布,最基础的文字考释取得了巨大成就。1904年,孙诒让撰成第一部甲骨文字考释专书 《契文举例》,首开释文先河。1914年, 罗振玉写成《殷虚书契考释》,使甲骨卜辞基本可以通读。另外叶玉森《殷契钩沉》等考释文字专书先后出版,促进了甲骨学的发展。
甲骨文被用于商史研究,极大促进了古史研究的进步,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商先公先王考》及《续考》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确立了商王朝的世系。甲骨文从“文字时期”进入了“史料时期”。这一时期甲骨学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于资料整理和文字考释方面,商史研究所占比例较小,但意义重大,对于确立甲骨文的学术地位具有重要作用。本时期甲骨学的前进以罗振玉、王国维贡献最大,故称“罗王之学”。 这一时期甲骨学已经初具规模,但总体的研究方法依然未完全突破传统学术的模式。
建国初期
这一时期是1929年至1949年。从1928年年底到1937年6月,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安阳殷墟进行了15次发掘,获得有字甲骨2万多片,并发现了大遗迹和遗物。随着科学发掘所获资料的整理,甲骨文著录与整理取得了重大突破,《殷虚文字甲编》《殷虚文字乙编》《殷虚文字存真》《殷契萃编》 等书问世,大量珍贵资料得到公布。
甲骨学研究也取得了全面的进步,尤其是《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的发表,使甲骨文的时代基本得以划分,极大提高了甲骨文的史料价值。学者在文字考释、分期断代、历史研究、卜法文例等方面都取得 了丰硕成果。甲骨学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抗战期间,殷墟发掘被迫中止,但甲骨学研究的步伐没有停止,在抗战的艰难时期,甲骨学者依然取得丰硕成果,《甲骨学商史论丛》《殷历谱》 等代表性的著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极大地促进了甲骨学的进步。
这一时期,甲骨学突破原来的金石学和小学传统,发展为现代学术。人才方面,郭沫若、董作宾、于省吾、唐兰、陈梦家、胡厚宣等一大批学者涌现出来,形成了稳定的甲骨学研究团队。这-时期的甲骨学研究全面引入近代学术模式,成为一门接近成熟的学科。
缓慢发展
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有字甲骨4000多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甲骨文发现。河南洛阳泰山庙、北京昌平白浮、陕西岐山凤雏等地则发现了西周甲文。甲骨资料公布方面,《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战后南北所见甲骨集》《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香港大学所藏甲文字》等书出版。
甲文字考释、商史研究继续前进,《积微居甲文说》《卜辞裒田及其相关诸问题》《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五刑》《殷代地理简论》等著作发表,加深了对商代社会的认识。《殷虛卜辞综述》则是50多年甲骨学研究的总结性著作。
这一时期的研究在许多方面,反不如前两个时期,但在许多具体的问题上,在原有基础上依然有所前进。这一时期台湾、香港甲骨学发展迅速,甲骨整理和研究都取得不断进步,《殷虛文字两编》《殷代贞卜人物通考》等著作出版。各国甲骨学也十分繁荣,出版了《殷墟卜辞综类》《殷墟卜辞研究》《古代殷代帝国》《甲骨文之世界》《古代殷王朝》《中国古代王朝之形成》等著作。加拿大、美国学者也著作丰富,取得了很大成就。这一时期的甲骨学真正发展为国际性学科。自世界范围内看,甲骨学在这一时期依然保持了总体上的进步。
全面兴盛
自改革开放以来,甲骨学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刻字甲骨陆续出土,1991年在花园庄东地发现有字甲骨579片。陕西扶风齐家村、北京房山镇江营、琉璃河等地出土西周甲骨。这时期内一项重大成果是《甲骨文合集》的出版,《甲文合集》集大成式著录,分类科学,收集宏富,全面推动了甲骨学研究的前进。其后续篇《甲骨文合集补编》也于1999年出版。
文字考释方面,《甲骨文字释林》《古文字论集》等书陆续出版。在分期断代、商史研究、甲骨学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出版了大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如《殷墟甲骨分期研究》《甲骨学一百年》《商代经济史》《夏商社会生活史》《商代周祭制度》等,甲骨学研究进入兴盛时期。
工具书的编纂也达到新水平,《甲骨文字典》《甲骨文字诂林》《殷墟刻辞类纂》《甲文献集成》《百年甲骨学论著录目》等编纂完成,推动了研究的前进。西周甲文研究也取得重大成果,《西周甲骨探论》《周原与周文化》《周原甲骨文综述》《周原甲骨研究》对西周甲骨的发现和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探讨。这一时期为甲骨学大发展时期,不仅原有的甲骨学殷商史研究更加活跃,而且原先较薄弱的甲文语法学等新分支新领域也蓬勃发展起来。
深入发展
2002年在殷墟小屯南地发现有字甲骨200多片。2002年在陕西扶风齐家村、2003年在陕西岐山周公庙、2008年在洛阳发现了西周甲骨文。在资料整理方面,《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北京大学所藏甲文字》《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甲骨卷》等书相继出版,安阳民间收藏的甲骨也集录成书刊布。文字考释、分期断代、商史研究等传统领域继续前进,《甲骨金文考释论集》《商代分封制度》等书出版。这一时期表现出个新的特点是卜辞分类研究增加,以各类卜辞为研究内容的论文和著作涌现,如《子组卜辞研究》等。本时期最大的成就之一是国家社科基 金课题暨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A类项目“商代史”的立项和完成,课题在2000年启动,2006年结项,将于近期出版,全书11卷, 450多万字,从政治、经济、宗教、社会生活、军事等各个方面缕析商代历史,是对甲骨学殷商史的全面总结和发展。这一时期内,甲骨学开始走出象牙塔,与社会结合,甲文书法日渐普及,甲骨文申遗活动E经展开,甲骨学的社会效益也日渐彰显。这一时期甲骨学展现出一门学科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
但甲骨学也面临一系列问题:与其他学科相比,新资料发现和公布相对较少,许多学者转向其他古文字资料,导致学科萎缩;后继力量不足,后继乏人;国外研究者出现衰落的现象,19世纪中期以后国外甲骨学研究曾经历一个兴盛时期,随着老学者的去世,新学者尚未成长起来,甲骨学研究学者和论著日益减少。
主要成果
甲骨著录
甲骨的著录始于1903年刘鹗的《铁云藏龟》,到1983年郭沫若先生主编、胡厚宣先生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图版13册出齐,为一大结穴。《合集》汇总诸家,共收录甲骨41956片, 当时已出材料的主要内容皆已搜罗在内。作为《合集》组成部分的释文及来源表,也将于近期出版。《合集》以后,又有若干著录问世。其间比较大宗的,发掘品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小屯南地甲骨》,收藏品有许进雄《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松丸道雄《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李学勤、齐文心、艾兰《英国所藏甲骨集》、雷焕章《法国所藏甲骨录》与《德瑞荷比所藏一些甲骨录》,伊藤道治《天理大学附属天理参考馆藏品甲骨文字》、胡厚宣《苏德美日所见甲骨集》和《甲骨续存补编》等等。
《合集》及其后种种著录,为全面整理殷墟甲骨准备了条件。例如吉林大学于省吾先生等学者安排计划,编著“《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殷墟甲骨刻辞类纂》《甲骨文考释类编》(出版时名《甲骨文字诂林》)、《甲骨文选》等四部著作”,构为“一个完整的系列”。这些书籍, 已经取代了多年来人们习用的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等书。其中《甲骨文选》未出,但已有王宇信等主编的《甲骨文精萃选读》、徐谷甫、濮茅左的《商甲骨文选》等,体例略似。
甲骨缀合
甲骨的缀合复原,也是整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缀合专书,始于曾毅公先生1939年的《甲骨叕存》,该书于1950年扩大出版为《甲骨缀合编》。专就抗战前发掘所获甲骨缀合的,有郭若愚先生等《殷虚文字缀合》、张秉权先生《殷虚文字丙编》。20世纪70年代,又有严一萍《甲骨缀合新编》及《甲骨缀合新编补》。甲骨的著录和整理,于几代学者的努力下,业已有了显著的成绩,为深入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文字考释
甲骨文字的考释,是古文字学最明显的一项成果。自1904年孙诒让著《契文举例》发端。释读文字的作品,在每年出现的甲骨学论作中,总是数居首位。已出土甲骨到底包含多少不同的字,长期以来学者间有各种估计。多数人根据孙海波《甲骨文编》、金祥恒《续甲骨文编》,推定为5000字以上,有学者做了仔细研究,指出只有4000字左右,其说当更可据。于省吾考释甲骨文字,收获甚巨,其《甲骨文字释林》自序云,甲骨文字“已被确认的字还不到三分之一,不认识的字中虽有不少属于冷僻不常用者,但在常用字中之不认识者,所占的比重还是相当大的。……所以说目前在甲骨文字的考释方面,较诸罗(振玉)、王(国维)时代虽然有所发展,但进度有限。”20年前他这番话今天仍旧适用,可见甲骨文的读释是十分困难的。有人宣称在短期内释出多少字,断不可信。
甲骨文的字编,起着汇集文字考释成果的作用。这种字编虽以罗振玉1916年的《殷虚书契待问编》为滥觞,惟其内容限于待考,真正成系统的当以1920年王襄《簠室殷契类纂》、1923年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为最早,而最流行的是孙海波《甲骨文编》。《甲骨文编》初版于1934年,1965年出了修订版。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更为广博精审。结集诸家训释的专书,过去较完备的是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
董作宾1935年的名文《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是殷墟甲骨分期的开山之作。“断代研究”本为一词,由于大家习引《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在古文字学界竟把“断代”当成“分期”的同义语了。甲骨大多是非发掘品,缺少坑位和地层关系的记录,给分期带来障碍。董氏以发掘材料为基础,创立了五期的分期学说,为学者普遍遵循。此后随着殷墟发掘中甲骨新材料的发现,他对自己的分期作了几次补充修改,如在《殷虚文字乙编自序》中提出“文武丁卜辞”之说,在《甲骨学五十年》中认为第一期应包括祖庚。“文武丁卜辞”说引起了一系列讨论,陈梦家1951年起在《燕京学报》上发表《甲骨断代学》(后收入《殷虚卜辞综述》),指出“文武丁卜辞”其实属于武丁时代。1953年,日本贝塚茂树、伊藤道治两先生的《甲骨文断代研究法之再检讨》,也有类似意见。陈梦家等先生的见解,近年已得到考古发掘证据的支持。
学科意义
甲骨学的发展与田野考古关系密切,考古地层学对甲骨文的分期断代具有重要价值,而甲骨学研究又使古代遗迹、遗物性质和年代的判定成为可能。
参考资料
甲骨学发展的五个阶段.上海市殷商甲骨文研究院.
“冷门”甲骨学代有传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8 09:0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