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叔时,春秋
楚庄王(前614至前591在位)时人,楚国公族,老于申(致仕退休)。其事迹俱见春秋内传、春秋外传。申,今河南省
信阳市,周初,武王封姜姓(伯夷之後)於此,由于
周武王取姜太公之女(邑姜)为正妃,故而诸姜皆周诸天子之舅也。
周平王(前770至前720)之时,楚灭申,始为楚域。
左传记载
《左传.鲁宣公十一年》
原文:
冬,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谓陈人无动,将讨於少西氏,遂入陈,杀
夏徵舒,轘诸栗门,因县陈,陈侯在晋。申叔时使於齐,反,复命而退,王使让之曰:
夏徵舒为不道,弑其君,寡人以诸侯讨而戮之,诸侯县公皆庆寡人,女独不庆寡人,何故?对曰:犹可辞乎?王曰:可哉。曰:
夏徵舒弑其君,其罪大矣。讨而戮之,君之义也。抑人亦有言曰: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诸侯之从也,曰讨有罪也,今县陈,贪其富也。以
讨召诸侯,而以贪归之,无乃不可乎?王曰:善哉!吾未之闻也,反之,可乎?对曰:吾侪小人,所谓取诸其怀而与之也。乃复封陈,乡取一人焉以归,谓之夏州,故书曰:
楚子入陈,纳公孙宁、仪行父于陈,书有礼也。
译文:
冬季,楚庄王由于陈国夏氏作乱的缘故,进攻陈国。对陈国人说:“不要惊俱,我将要讨伐少西氏。”就进入陈国,杀了夏征舒,把他五马分尸在栗门。因而就把陈国设置为县。这时陈成公正在晋国。申叔时在齐国出使,回国,向楚庄王复了命以后就退下去。楚庄王派人责备他说:“夏征舒无道,杀死他的国君。我带领诸侯讨伐而杀了他,诸侯、县公都庆贺我,你独独不庆贺我,什么缘故?”申叔时回答说:“还可以申述理由吗?”楚庄王说:“可以呀!”申叔时说:“夏征舒杀死他的国君,他的罪恶是是很大了;讨伐而杀了他,这是君王所应当做的事。不过人们也有话说:‘牵牛践踏别人的田地,就把他的牛夺过来。’牵牛践踏田地的人,肯定是有过错的了;但夺走他的牛,惩罚就太重了。诸侯跟从君王,说是讨伐有罪的人。现在把陈国设置为县,这就是贪图一国的富有。用伐罪号召诸侯,而以贪婪来告终,恐怕不可以吧?”楚庄王说:“好啊!我没有听说过这些话。归还陈国的土地,可以吗?”申叔时回答说:“这就是我们这一班小人所说的‘从怀里拿出来给他’呀。”楚庄王就重新封立陈国,从每个乡带一个人回楚国,集中住在一地,称为夏州。所以《春秋》记载说“楚子入陈,纳公孙宁、仪行父于陈”,这是表扬这一举动合于礼。
《左传.鲁成公十六年》
原文:
郑人闻有晋师,使告于楚,姚句耳与往。楚子救郑,司马将中军,令尹将左,右尹子辛将右,过申,子反入见申叔时曰:师其何如?对曰:德、刑、详、义、礼、信,战之器也。德以施惠,刑以正邪,详以事神,义以建利,礼以顺时,信以守物,民生厚而德正,用利而
事节,
时顺而物成,上下和睦,周旋不逆,求无不具,各知其极,故诗曰:立我烝民,莫匪尔极。是以神降之福,时无灾害,民生
敦厖,和同以听,莫不尽力,以从
上命,致死以补其阙,此战之所由克也。今楚内弃其民,而外绝其好,渎
齐盟,而食话言,奸时以动,而疲民以逞,民不知信,进退罪也。人恤所底,其谁致死?子其勉之,吾不复见子矣。
译文:
郑国人听说晋国出兵,就派使者报告楚国,姚句耳同行。
楚共王救援郑国。司马
子反率领中军,令尹
子重率领左军,右尹子辛率领右军。路过申地,子反进见申叔时,说:“这次出兵会怎么样?”申叔时回答说:“德行、刑罚、和顺、道义、礼法、信用,这是战争的手段。德行用来施予恩惠,刑罚用来纠正邪恶,和顺用来事奉神灵,道义用来建立利益,礼法用来适合时宜,信用用来护守事物。人民生活优厚,道德就端正;举动有利,事情就合于节度,时宜合适,生产就有所成就;这样就能上下和睦,相处没有矛盾,有所需求无不具备,各人都知道行动的准则。所以《诗》说:‘安置百姓,没有不合乎准则。’这样,神灵就降福于他,四时没有灾害,百姓生活优厚,齐心一致地听命,没有不尽力以服从上面命令的,不顾性命来弥补死去的战士的空缺,这样就是战争所以能够胜利的原因。现在楚国内部丢弃他的百姓,外部断绝他的友好,亵渎神圣的盟约而说话不讲信用,违反时令发动战争,使百姓疲劳以求快意。人们不知道什么是信用,进退都是罪过。人们为他们的结局在担忧,还有谁肯去送命?您还是尽力做吧!我不会再看到您了。”
国语楚语
《申叔时论傅太子之道》
原文:
庄王使
士亹(音伟)傅太子箴,辞曰:「臣不才,无能益焉。」曰:「赖子之善善之也。」对曰:「夫善在太子,太子欲善,善人将至;若不欲善,善则不用。故尧有
丹朱,舜有
商均,启有五观,汤有
太甲,文王有管、蔡。是五王者,皆有元德也,而有奸子。夫岂不欲其善,不能故也。若民烦,可教训。蛮、夷、戎、狄,其不宾也久矣,中国所不能用也。」
王卒使傅之。
问于申叔时,叔时曰:「教之《春秋》,而为之
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
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
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
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
比义焉。
若是而不从,动而不悛,则
文咏物以行之,求贤良以翼之。悛而不摄,则身勤之,多训典以纳之,务慎惇笃以固之。摄而不彻,则明施舍以导之忠,明久长以导之信,明度量以导之义,明等级以导之礼,明恭俭以导之孝,明敬戒以导之事,明慈爱以导之仁,明昭利以导之文,明除害以导之武,明精意以导之罚,明正德以导之赏,明齐肃以耀之临。若是而不济,不可为也。
且诵诗以辅相之,威仪以先後之,体貌以左右之,明行以
宣翼之,制节义以动行之,恭敬以
临监之,勤勉以劝之,孝顺以纳之,忠信以发之,德音以扬之。教备而不
从者,非人也。其可兴乎!夫子践位则退,自退则敬,否则赧。」
译文:
楚庄王委派
士亹教导太子箴,士亹辞谢说:“我没有才能,不能对太子有所帮助。”庄王说:“靠您的才德可以使他变好。”士亹回答说:“变好的关键在太子,太子想好,有才德的人就会来了;如果太子不想好,有才德的人教导他也不会听。所以
尧有
丹朱,
舜有
商均,
启有五规,
商汤有
太甲,
周文王有
管叔、
蔡叔那样的不肖子孙。这五位君王,都有大德,却有邪恶的子孙。难道他们不想子孙学好,那是因为不能够的缘故。如果百姓纷乱,可以教育训导。蛮、夷、戎、狄少数民族,他们不顺服已经很久了,中原国家并不能使他们听从。”庄王最终还是让士亹教导太子。
士亹询问申叔时,叔时说:“用历史来教育他,从而使他懂得褒扬善行而贬抑邪恶,来戒勉他的心;用先王的世系来教育他,从而使他知道有德行的人能名声显扬,昏庸的人要被废黜,来鼓励和约束他的行为;用诗歌来教育他,对他宣扬先王的美德,来指引他的志向;用礼仪来教育他,使他知道尊卑上下的法度;用音乐来教育他,来洗涤他身上的污秽,使他稳重而不轻浮;用法令来教育他,使他懂得百官的职事;用治国的嘉言来教育他,使他发扬美德,知道先王务必以德对待百姓;用古书载记来教育他,使他懂得历代成败兴衰的道理而引起警戒;用先王的训典来教育他,使他知道宗族的发展繁衍,使行为符合道义。
“如果这样教导还不听从,举动失当而不改正,那就用文辞托物讽谏来劝导他,寻求贤良之士来辅佐他。改正了还不稳固,那就身体力行来带动他,经常用常规来教导他让他接受,努力审慎地用笃厚的品德来巩固他。稳固了却不通达,那就阐明推己及人的道理,引导他讲忠恕;阐明如何可以使国祚长久的道理,引导他讲诚信;阐明度量关系上要适度,引导他处事得宜;阐明上下等级的秩序,引导他遵循礼法;阐明谦恭克俭的道理,引导他孝敬亲人;阐明恭敬警戒的原则,引导他办事成功;阐明要以慈爱之心待人,引导他实行仁德;阐明要利人利物,引导他具有文德;阐明要铲恶除暴,引导他树立武德;阐明办案要精心一意,引导他慎加惩罚;阐明待人要无所偏私,引导他正确赏赐;阐明做事要专一严肃,使他明于处事。如果这样教导还不成功,那就不能做他的老师了。
“吟诵诗歌来辅佐他,用礼仪来帮助他,以礼相待来影响他,身体力行来辅助他,制订节义来约束他,端庄恭敬地监督他,殷勤恳切地劝勉他,以孝顺之心对待他,用忠诚信义来启发他,用好的声誉来激扬他,如此全面教导还不听从的话,那就不是一个可以教育好的人了。那还可以教养成人吗?那太子即位您就引退,自己引退就显示出自重,否则就会时常感到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