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预视(Pre-Visualization,简称Previz),又称可视化预览/预演、“动态分镜”,“3D故事板”。指的是在电影拍摄的各个时期所提供的可以预览拍摄效果的技术支持。
发展历史
从剧本到电影,从文本到影像,存在着太多的想象空间,因此,为了在拍出符合预想的镜头,演出预览不可避免。广义上来说,只要是可以让导演在电影成型之前预览电影效果的技术都可以被称为Pre-Visualization。
早期,为了让导演的构思更具象,通常在开拍之前,导演和摄影导演会根据剧本内容绘制出分镜(Storyboard),便于拍摄部门参考。故事板包含了每个镜头的画幅大小、拍摄主体、镜头移动方向等内容,即剧本文字图片化。直到现在,分镜依然是电影拍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电影工业不断在发展,各种拍摄前预览的手段被开发出来。1932年,Disney公司开发了一种被称为“LeicaReel”的技术,分镜图拍下来,混合音轨剪出视频,使得演出效果预览更加流畅。而后,乔治卢卡斯在拍摄星战时改进了这个技术,他使用真实拍摄素材:其他影片中的空镜头和人物模型来剪出预览。
到了1980年,被誉为“现代Previz之父”的科波拉——尽管他本人拒绝使用pre-visualization这个词,他认为“视觉”(visualization)是无法“预览”(pre)的——进一步优化了这个流程:他的做法是分镜加上预录的演员台词音轨,并在拍摄中实时监测合成画面与音轨,实时剪辑,可以实时、直观的判断拍摄效果,随时调整,同时也代表着非线性剪辑时代的到来。
真正的3D技术应用在pre-visualization上是1993年斯皮尔伯格拍摄的侏罗纪公园,在此之后,pre-visualization技术逐渐从特效技术部门独立出来,成为现在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Pre-Visualization——可视化电影动态预览,从此,电影拍摄变得指向更加清晰,大大提高了团队的沟通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