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码防伪即
电子监管码防伪技术,国内数百家
防伪公司激烈竞争着这块诱人的蛋糕。电码防伪技术发明了10年之后开始改变,即从2005年4月开始,国家质检总局开始介入电码防伪的推广。
基本介绍
电码防伪技术发明了10年之后开始改变,即从2005年4月开始,国家质检总局开始介入电码防伪的推广。
国家质检总局在此后不断推广一家名为“
中信国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国检)的企业经营的
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下称电子监管网)的经营业务,要求生产企业对所生产的产品
赋码加入电子监管网,供消费者向该网站查询。入网企业需缴纳数据维护费,消费者查询需支付查询信息费和电话费。
为了推广电子监管网的经营业务,国家质检总局从2005年4月到目前为止,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机关挂名,发布了近百个文件,同时还多次召开现场会、片会,由国家质检总局的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发表讲话,督促各地企业对产品赋码加入电子监管网。
原理
电码防伪是电话密码防伪的简称,其原理是:为每一件入网的标识设置一个唯一的密码,并把这一密码储存在中心数据库中,同时建立起可靠全国各地查询电话查询系统。消费者购买到贴有电码防伪标识的商品,只需拨打电话,输入商品上的密码,即可知道产品的真伪,从而突破了传统的防伪产品容易被批量防冒及消费者不易识别的局限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的电码防伪查询方式已经可以是短信、网络等方式查询,固称数码防伪。
产品特点
1.标识的唯一性。任何一枚电码防伪标识都是唯一的;且只能一次性全程使用,假冒者无法仿造重复使用。
2.防伪的可靠性。它浓缩了多项高科技手段所具有的防伪机理。防伪者即使掌握了该防伪标识的制造方法,也无法对某一产品的防伪标识进行有效的仿制;不仅无法批量制造使用,而且在经济上得不偿失,时间上也不允许。实现了技术的可转让性和防伪标识的不可仿造性的二者有机统一。
3.鉴别的简易性。消费者无论在何时何地均可通过
程控电话输入标识上的编码,由计算机系统自动鉴别,即可得到生产厂家、商品真伪等相关信息,全过程只需几十秒。
4.管理的统一性。此防伪标识物可用于任何种类的商品上,利用遍布全国的电话网络,建立起全国性的打假防伪网络,随时监控、统一管理。
5.功能的延展性。电码防伪除了具有商品防伪和为入网企业提供相关服务外,还可在打击走私、票证管理、网上营销等方面发挥其独特和积极的作用,可以大幅度降低人工打假的费用。
作用
电码防伪标签:一个防伪编码只能使用一次,当消费者查询了一次,第二次查询系统就会提示该防伪编码已使用过,消费者轻松发现假冒行为和拒绝假冒。
电话跟踪-找出造假者:通过查询记录中的主叫电话号码是不是正码所规定的查询号码800、400,输入的防伪码是不是20位或16位数、假冒码被查询的次数、地点、时间、电话等信息,可以清楚判断假货出现的地区及时间。通过对异常查询记录数据的科学分析,同时可以通过记录的查询电话号码,直接对发现假货的消费者进行回访,可以较清楚的了解市场上假货的销售情况;从而顺藤摸瓜,找出制假窝点和销售假货的地点,为企业打假指明方向和找准目标,降低打假费用,提高打假效率。
真伪鉴别
消费者在购买已加入电码防伪系统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时,在产品的包装上均可看到电码防伪标识。只要揭开标识的表层或刮开标识的涂层,就可以看到一组由16位数字组成的密码,此密码是唯一的,只能使用一次。
技术应用
电码防伪技术现在已广泛应用于
防伪标识产品,能与
激光防伪、荧光防伪、纹理防伪、版纹防伪、
短信防伪等有机结合,在食品、医药、保健品、电子产品及其他很多产品上得到应用,其形式有数码刮开式、数码揭开式、组合防伪标识、防伪刮刮卡等,其材料可以是纸质不干胶、PVC、激光膜、铜版纸等等。
应用现状
全国推广
电子监管码的情况也和海口差不多。于是,在2007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又发布《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实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的通知》,要求从2008年7月1日起,食品、家用电器、人造板、电线电缆、农资、燃气用具、
劳动防护用品、电热毯、化妆品等9大类69种作为首批入网产品必须要加贴电子监管码才能生产和销售。
海口市质监局为了完成上面定的任务,也不得不开始了第二轮的推广工作,于2007年下发文件,计划在当年使280家企业加入。
直到2008年,海口市加入
电子监管码的企业也仅有127家,而目前,在产品上使用电子监管码的企业只有十来家。
截至2008年6月30日12时,入网企业已达58465家,按照电子监管网入网收费标准每家企业600元/年,电子监管网仅企业入网收费一项就十分可观。有
防伪公司指出,如果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要求,产品生产企业全面入网,电子监管网仅从企业收取的入网费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同样是在2008年,也就是我国的反垄断法实施的第一天,国家质检总局就因为推广电子监管网经营业务被告上了法庭。北京4家防伪企业,将国家质检总局诉至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他们认为,“国家质检总局推广
中信国检经营的电子监管网经营业务,使中信国检在经营同类业务的企业中形成独家垄断的地位,严重损害了原告及防伪行业其他企业参与市场公平竞争的权利。”并请求确认国家质检总局推广电子监管网经营业务、强制要求企业对产品
赋码交费加入电子监管网的行政行为违法。
虽然这个官司最终以法院不立案而结束,但经过媒体放大,国家质检总局的电码防伪在全国的推广阻力增加。
一场全国性的电码防伪推广运动就这样在无声中落下帷幕。海口质监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海口各大超市安装的十几台识别系统设备目前已封存。国家质检总局推广的电子监管网络起不到应有的“鉴别”作用,一是很多场合没有相关设备检测电码,而电码本身印的字迹又很小,位数很长,一般人看不清楚。
“要想杜绝假冒伪劣,只通过推广一项防伪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最根本的是规范市场,真正使企业自律。”这位质检干部说。
技术缺陷
漏洞之一:一码多印造假
因为电码防伪是对密码,而密码又是一组数字符号,不管字体如何、写在何处、以什么方式表示,只要该组数字符号正确,就可以对上密码,判为真品。举例说明,比如5这个数字符号,手写体,它读作5,印刷体也读作5,大写
小写还是5,写在纸上是5,画在墙上也是5,把5写10000遍,每个都读作5,而且10000个都是正确的。这就意味着,虽然电码防伪的密码在编码规则上是唯一的,但把这个唯一的密码复制10000份,每个都是正确的。一码多印造假,就是电码防伪的漏洞之一。一个正确的密码,如果重复使用10000次,系统只能判断第一个查询的是真,不能真正判断哪一个是真,哪9999个是假的。
前述报道提及的真假京酒事件,后来证实,造假者使用的,就是一码多印造假手法。一瓶被厂家鉴定是假酒的“京酒”,却被证实有真的数码防伪编码,而且该防伪编码却没有被查询过,导致假冒商品被系统鉴定为真品。
漏洞之二:回收旧码造假
因为不可能每个电码都被消费者查询作废,事实上查询有一个概率,大多数电码不会被查询。那么市面上存留的这些未经查询作废的真电码,给造假者抄码、回收旧标签刮取密码造假,留下了空间。更严重的后果是,一旦抄码、回收旧码复制造假,系统无法有效鉴别真假,只能把第一个前来查询的判断为真,把其余的判断为假。
如果某假冒生产者欲生产某名牌酒,只需购进一定数量的真货,打开或用仪器探测出其中的查询数码,然后生产同等数量的假冒产品。将假货卖出,再将真货退回厂家。这是一个容易的造假模式,现有的电话数码信息防伪系统对此没有办法防范和打击,只能在查询中把该批假货全部判断为正品。
漏洞之三:盗码批量造假
获取密码的手法可以是多种的,例如,不能排除造假集团以金钱收买内部工作人员,获取电码造假的可能,或者雇用黑客高手从互联网上闯入防伪数据库、拷贝大量防伪数据进而大肆伪造。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数码防伪是以数据库的绝对安全为前提的,一旦数据泄密,防伪系统工程将全线崩溃。众所周知,互联网的安全,日益成为一个需要担心的问题。公司管理环节的疏忽、高科技
透视仪器扫瞄获取密码等等,也是可能的方法之一。
漏洞之四,自设查询电话造假
通过自设查询电话造假的。造假分子将胡乱编造的电码,制作于密封的防伪标志物中,并申请查询专用电话号码,把假电码标志贴在假冒的名牌商品上,消费者拨打查询电话时,录音电话自动播放语音:这是正牌商品,请放心使用。
电码防伪摇身一变,成为国家质检总局推广的
电子监管码后,非但以前存在的问题不曾改进,反而带来了新的问题。如电子监管码采用明码,把电码防伪通过印刷涂层或其他薄膜覆盖的密码,改为不加遮盖的公开明码,造假分子无需破坏标志,就可抄码造假,比过去更加方便。再如,电子监管码把数字密码改为黑白条码,又为造假分子用仪器快速抄码、回收旧码造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众所周知,条码的作用是方便终端仪器的快速、自动扫描和识读,用以统计销售数量和结算货款等,并无任何防伪功能。
专家介绍,在市场上已经发现的上述诸种造假方法,均不需要很高的成本,就可以收到真假不分、弄假成真的效果。前述三种手法中,在获得电码后,可以任意委托一家印刷企业印制所需数量的电码标签,而第四种方法,虽多了一道自设查询电话的环节,却省略了回收、盗取电码的麻烦,甚至显得更加方便、简捷,媒体已经报道了大量的此种造假案例。
技术新进展
现在有了一种新的电码防伪技术,其主要技术特征有两个,
其一是对防伪标签做了一个大胆改进,既:
在防伪电码上增加一个刮奖区,刮奖区上有一覆盖层(覆盖刮刮油墨),再把防伪电码的部分信息喷印在刮奖区的覆盖层之上,当消费者刮奖时,刮奖区覆盖层上的防伪电码就会粉碎性毁损,让造假者无码可回收;同时利用中奖防伪电码和非中奖防伪电码的联系,锁定防伪电码生效时间、生效地区和时效范围。
其二是充分利用中奖防伪电码获得的消费者通信方式开展防伪人民战争,既:
中奖消费者和非中奖消费者之间是有联系的,虽然只向假货出现地区的中奖消费者发送短信,告知假货特征和售假商家信息,那么对应品牌的多数消费者都会得到信息,打击售假商家信誉,同时能精确控制打假信息的影响范围,并逼迫造假者回收假货,增加假货流通成本;结果是打假成本远低于造假成本,打假付出的成本仅仅就是一条短信成本。
关于出现假货的负面影响,由于企业能够和自己的消费者通过短信一对一沟通,能及时准确的告诉自己消费者假货的特征,结果是只会增加消费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