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辐射
波长短、频率高、能量高的射线
电离辐射,是指携带足以使物质原子分子中的电子成为自由态,从而使这些原子或分子发生电离现象的能量的辐射,波长小于100nm,包括宇宙射线X射线和来自放射性物质的辐射。
特性
电离辐射是指波长短、频率高、能量高的射线(粒子或波的双重形式)。电离辐射可以从原子分子或其他束缚状态放出(ionize)一个或几个电子非电离辐射则不行。电离能力,决定于射线(粒子或波)携带的能量,而不是射线的数量。如果射线没有带有足够电离能量的话,大量的射线并不能够导致受作用物的电离。电离辐射的全称是致电离辐射,就是通过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使物质的原子、分子电离的辐射。
原理
α射线是一种带电粒子流,由于带电,它所到之处很容易引起电离α射线有很强的电离本领,这种性质既可利用。也带来一定破坏处,对人体内组织破坏能力较大。由于其质量较大,穿透能力差,在空气中的射程只有几厘米,只要一张纸或健康的皮肤就能挡住。
β射线也是一种高速带电粒子,其电离本领比α射线小得多,但穿透本领比α射线大,但与X、γ射线比β射线的射程短,很容易被铝箔有机玻璃等材料吸收。
X射线和γ射线的性质大致相同,是不带电波长短的电磁波,两者的穿透力极强,要特别注意对意外照射的防护。
电离辐射存在于自然界,人工辐射已遍及各个领域,专门从事生产、使用及研究电离辐射工作的,称为放射工作人员。与放射有关的职业有: 核工业系统的核原料勘探、开采、冶炼与精加工,核燃料及反应堆的生产、使用及研究;农业的照射培育新品种,蔬菜水果保鲜,粮食贮存;医药的X射线透视、照相诊断、放射性核素对人体脏器测定,对肿瘤的照射治疗等;工业部门的各种加速器、射线发生器及电子显微镜、电子速焊机、彩电显像管、高压电子管等。
天然辐射
人类主要接收来自于自然界的天然辐射。它来源于太阳宇宙射线和在地壳中存在的放射性核素。从地下溢出的氡是自然界辐射的另一种重要来源。从太空来的宇宙射线包括能量化的光量子,电子γ射线和X射线。在地壳中发现的主要放射性核素有铀,钍和钋,及其他放射性物质。它们释放出α,β或γ射线
人造辐射
辐射广泛用于医学,工业等领域。人造辐射主要用于:医用设备(例如医学及影像设备);研究及教学机构;核反应堆及其辅助设施,如铀矿以及核燃料厂。诸如上述设施必将产生放射性废物,其中一些向环境中泄漏出一定剂量的辐射。放射性材料也广泛用于人们日常的消费,如夜光手表,釉料陶瓷,人造假牙,烟雾探测器等。
相关职业还有锅炉及压力容器无损检测,常用的指令源以γ源为为信号源,射线拍片机发射X射线,以上两种是无损检测行业常用的方式。
危害及其防护
电离辐射相关危害
在接触电离辐射的工作中,如防护措施不当,违反操作规程,人体受照射的剂量超过一定限度,则能发生有害作用。在电辐射作用下,机体反应程度取决于电离辐射的种类、剂量、照射条件及机体的敏感性。电离辐射可引起放射病,它是机体的全身性反应,几乎所有器官、系统均发生病理改变,但其中以神经系统、造血器官和消化系统的改变最为明显。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可分为急性放射损伤和慢性放射性损伤。短时间内接受一定剂量的照射,可引起机体的急性损伤,平时见于核事故和放射治疗病人。而较长时间内分散接受一定剂量的照射,可引起慢性放射性损伤,如皮肤损伤、造血障碍,白细胞减少、生育力受损等。另外,过量的辐射还可以致癌和引起胎儿的死亡和畸形
防护的三大原则
(1)时间防护:不论何种照射,人体受照累计剂量的大小与受照时间成正比。接触射线时间越长,放射危害越严重。尽量缩短从事放射性工作时间,以达到减少受照剂量的目的。
(2)距离防护:某处的辐射剂量率与距放射源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放射源的距离越大,该处的剂量率越小。所以在工作中要尽量远离放射源。来达到防护目的。
(3)屏蔽防护:就是在人与放射源之间设置一道防护屏障。因为射线穿过原子序数大的物质,会被吸收很多,这样达到人身体部分的辐射剂量就减弱了。常用的屏蔽材料有铅、钢筋水泥、铅玻璃等。
对电离辐射的最大担忧来源于它可能会使受到照射的人员患上致命的疾病,以及会在后代中出现遗传缺陷。出现此类效应的可能性取决于人员受到的辐射照射的量,不管这种照射是来自天然辐射源的还是人工辐射源的。随着近几十年来人们对电离辐射效应的了解越来越多,人们已经开发出了保护人类免受各种辐射源照射的成套的辐射防护办法。尽管如此,公众的忧虑依然存在。
辐射只是令人生畏的疾病癌症的许多种诱因之一。由于辐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而使得这一肉眼无法察觉的危害变得更加令人恐惧。每当人们想起核电站和其他设施发生过的事故以及在现今的某些事例中仍在发生的效应,以及往往把任何形式的辐射都与包括核武器在内的“核”关联起来的倾向,使得他们更加忧心忡忡。
使人们对辐射的担忧普遍较大的另一个原因,可能与缺乏可靠的及容易取得的信息和由此产生的误解有关。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6 13:27
目录
概述
特性
原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