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台风云》(Network)是由
西德尼·吕美特执导,帕迪·查耶夫斯基编剧,
威廉·霍尔登、
费·唐纳薇主演的剧情片,于1976年11月14日在美国上映。
剧情简介
1975年,霍华德·比尔是美国联合广播公司(UBS)《无线新闻》节目的王牌主播。但随着妻子离世,他的精神状态和事业都在向低谷滑落。由于节目收视率持续下跌,公司决定在两周后解雇他。新闻部主管麦克尔·舒马赫是霍华德多年的老朋友,他不得不亲自把这个消息告诉霍华德,然后,他们一起去酒吧解酒浇愁。情绪沮丧的霍华德突然说自己要在电视上自杀。在第二天的电视直播里,霍华德宣布说自己要在一周后的节目里自杀。这一失态举动引来媒体一片哗然,UBS电视网高层更是十分震怒。美国通讯公司主席弗兰克·哈克特在电视网主管们面前大发雷霆,然而敏锐的麦克尔却注意到总裁的矛头并非单纯指向霍华德,而是他负责的整个新闻部。由于新闻部节目收视下降,亏损严重,弗兰克·哈克早就有心对其开刀。果然,在第二天上午的董事会上,弗兰克·哈克特擅自宣布将新闻部降级,麦克尔恼羞成怒,找到UBS原总裁尼尔森,然而已经没有实权的尼尔森对此也爱莫能助。
晚上的新闻直播原计划是让霍华德为前一天的失态向观众作出合理解释,然而深感前途无望的霍华德却再次大放厥词,言辞激烈地表达了对美国国民精神状态的不满和愤怒,而麦克尔当时就在现场,心情复杂的他并没有阻止霍华德,反而借霍华德的愤慨之词出了一口恶气。
戴安娜·克里斯特森是UBS一位富有野心的年轻女制片人,她是一个工作狂,思维敏锐、遇事果断,且善于利用男人,她策划了一个相当冒险的电视节目——利用恐怖分子自己拍摄的行动录像作一个类似“真实电视”的系列暴力节目。她对“霍华德事件”非常感兴趣,并且发现可以加以利用,于是找来收视率调查结果去说服和自己关系暧昧的UBS主席弗兰克·哈克特。霍华德“丧心病狂”的直播意外造成收视率的直线上升,弗兰克·哈克特也觉得有利可图,于是决定支持此事。霍华德·比尔的节目播出后,激起了强烈的反响。相当多的人觉得这节目不伦不类,不但不能提高收视率,反而可能进一步降低收视率。只有戴安娜从中看到了商机,看到了收视率暴增的光明前景,力排众议,坚决支持。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让他接着胡扯。霍华德·比尔的节目继续在播出,关于这节目是否要继续下去的争论还在继续。麦克斯和弗兰克都对继续播出这档节目表示担忧,戴安娜坚持认为这档节目前景看好。然而这些争论显得不重要了,比尔的“胡扯”里透露了太多大佬们的隐私,大佬们坐不住了,他们决定先礼后兵,由阿瑟·杰森出面,给比尔来一番“忠告“。霍华德·比尔受了番训诫,自然不敢继续胡扯下去了。风格改为循规蹈矩型,甚至也有了几分布道的味道。大佬们自然不会有异议了。但是内心生活在无比夸张的郁闷、恐惧之中的观众收看电视是为了发泄,哪里听得进去“布道”。比尔节目的收视率快速下滑,而能代替比尔节目的新节目又一时实在找不到,终于,力挺比尔节目的戴安娜也坐不住了,为了自己对比尔的失望引起的愤怒,为了挽回收视率,戴安娜下定了决心:比尔必须去死。于是,播音室里一声枪响,比尔死了。新的热点出现,收视率止跌回稳。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来源
角色介绍
参考资料来源、
幕后花絮
影片花絮
穿帮镜头
获奖记录
制作发行
发行公司
上映日期
影片评价
大众评分
专业评价
《电视台风云》是一部情节紧凑、表演精彩的虚构作品。影片通过角色之口喊出了“电视不讲真话,电视是游乐场”的自我反思(《京华时报》评)。该片是一部反映美国新闻制度的写实电影,用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对电视媒体为商业利益而不择手段的行为进行了深刻地批判,淋漓尽致的揭露了电视媒体的黑幕(《都市家教:下半月》评)。
《电视台风云》的表现手法冷静,有种冷眼旁观的效果。例如比尔被杀以后,摄影机毫不犹豫的推进,没有任何感情流露。影片在某些段落毫不忌讳地用最适合的视听语言向观众催眠,这里的催眠不是让观者觉得无聊的想睡觉,而是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片的思想内涵。在这些段落中,《电视台风云》超越了电影本身,而成为某种剧场、某种演讲、某种宣言。该片不仅具有大量震撼人心的呐喊式独白,还通过各种扎实的视听技巧对观点进行强化,从而达到启发思考的目的(《一生要看的500电影(第2卷)》评)。
《电视台风云》是一部具有强烈批判性和前瞻性的严肃喜剧,它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商业运作机制下的美国电视业状况。影片通过刻画电视媒介从业者在资本之网中的挣扎,揭示了垄断资本对观众思维产生的深远影响。该片不仅探讨了在商业利益驱使下电视媒介异化的话题,同时对资本的现代性进行了反思。片中的角色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发达工业社会使人异化的不可逆转性。观众通过该片看到了电视媒介成为异化人类的技术,而人类则成为电视媒介的奴隶(《电影评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