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轨
轨道交通的一种
电车轨,电车走过的轨道。是轨道交通的一种,城市轨道交通(Rail Transit)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用地等特点。有轨电车是一种公共交通工具,亦称路面电车或简称电车,属轻铁的一种。﹝以电力推动的列车,亦称为电车。﹞但通常全在街道上行走。列车只有单节,最多亦不过三节。 另外,某些在市区的轨道上运行的缆车亦可算作路面电车的一种。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优先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发展
电车轨的发展与电车的发展是离不开的,德国工程师冯·西门子1881年在柏林近郊铺设的第一条电车轨道,靠一条铁轨通电,另一条铁轨作回路。但这种线路对街上的交通太危险了,西门子于是采用将输电线路架高的方式解决了供电和安全问题。
1884年,美国人C·J·范德波尔在多伦多农业展览会上试用电车运载乘客。他试用的电车用一根带触轮的集电杆和一条架空触线输电并以钢轨为另一回路的供电方法。1888年美国人斯波拉格在里士满用上述方法在几条马拉轨道车路线上改用电力牵引车行驶,并对车辆的集电装置,控制系统、电动机的悬挂方法及驱动方式作了改进,于是出现了现代有轨电车
1890~1920年是有轨电车在世界范围大发展的时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大城市都有有轨电车。虽然这种电车的路轨是固定的,不能让路,在交通拥挤的街上造成诸多不便,巴黎、伦敦和纽约很快废弃了这样的电车,但是,还有许多欧洲大陆上的城市保留了这种有轨式电车。
电车轨 - 各种路面电车 缆车:
有些路面电车不以自带的电动机推动,而是使用钢索牵引,称为缆车。这些钢索通常由固定在某地的机器拉动。
低地台路面电车:
1990年代起,开始有低地台的路面电车出现。乘客登上低地台路面电车时无需走上任何梯级,对行动不便的人士相当方便。
双层路面电车:
有些地方的路面电车是双层的。现存世界上只有香港还行走着路面双层电车,而且占有重要地位。
香港的双层路面电车:
现代的路面电车多数以集电弓或集电杆从架空电缆取得电力。曾经亦有很少数的路面电车透过埋设于地下的第三轨取电,但这种设计已被淘汰。
路面电车优点和缺点:
优点:对于中型城市来说,路面电车是实用廉宜的选择。一公里路面路面电车线所需的投资只是一公里地下铁路的三分一;无需在地下挖掘隧道;相较其他路面交通工具,路面电车更有效减少交通意外的比率;路面电车因为以电力推动关系,车辆不会排放废气,是一种无污染的环保交通工具。
缺点:成本不及公共汽车低,对小型城市来说财政负担颇重;效率比地下铁路低;路面电车的速度一般较地下铁慢,除非路面电车行驶的大部分路段是专用的 (主要行驶专用路段的路面电车一般称为轻便铁路);路面电车每小时可载客约7000人,但地下铁路每小时载客可达12,000人。 路面电车路轨占用路面,路面交通要为路面电车改道,并让出行车线;需要设置架空电缆。
路面电车的历史:
匈牙利的Tatra KT4型电车首条用于客运的路面有轨车辆在1807年于英国启用,是以马匹拉动的,称为公共马车(Omnibus)。随后于19世纪上半叶出现在美国。1828年马里兰州巴尔的摩修建了第一条有轨马车线路,类似线路于1832年在纽约市开通,1834年在新奥尔良开通。
1873年旧金山修建了缆车线路,以钢缆牵引轨道车辆。同一时期,在一些城市出现了用小型窄轨蒸汽机车牵引的市内有轨交通。
1879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在柏林的博览会上首先尝试使用电力带动轨道车辆。此后俄国的圣彼得堡、加拿大的多伦多都进行过开通有轨电车的商业尝试。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在1887年创立了首个电动电车系统,1888年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也开通了有轨电车。
路面电车在20世纪初的欧洲、美洲、大洋洲和亚洲的一些城市风行一时。随著私家汽车、公共汽车及其他路面交通在1950年代起的普及,不少路面电车系统于20世纪中叶陆续拆卸。路面电车网络在北美、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地几乎完全消失。但在瑞士、德国、波兰、奥地利、意大利、比利时、荷兰、日本及东欧等国,路面电车网络仍然保养良好,或者被继续现代化。
近年大众开始认识到大量使用私家汽车而引起好像空气污染、依赖汽油、泊车困难等种种问题。不少政府因此亦改变过度依赖汽车的交通规划策略。公共汽车由于与其他汽车共享路面,速度不能得到很大的提高。而地下铁路成本高昂,在市郊使用亦不太合适。反观路面电车的优点逐渐明显。1970年代末起,部份没有路面电车的地方政府在研究后,开始建造新的路面电车线。很多仍有路面电车的城市亦增加线路,或把原有系统现代化。
中国大陆(包括香港):
中国大陆最早的有轨电车出现于北京,时间是1899年,由德国西门子公司修建,连接郊区的马家堡火车站与永定门。1904年香港开通有轨电车,此后设有租界或成为通商口岸的各个中国城市相继开通有轨电车,天津、上海先后于1908年、1906年开通。日本和俄国相继在大连、哈尔滨、长春、沈阳、抚顺开通有轨电车线路。北京的市内有轨电车在1924年开通。1920年代,南京曾修建市内窄轨火车线路。
目前,内地仅大连、长春两城市局地开行有轨电车,大连有三条线路,长春有一条线路。2007年12月30日,大连公交集团对现201路和203路有轨电车进行合并实现贯通运行,更有爱好者建立了大连有轨电车网站:罗曼号。与早期有轨电车相比,当今的有轨电车是高科技的结晶,使用先进的牵引、制动设备。它一般为两节车厢编组,可容纳180人至190人,是普通单节公交车的两倍。 新型有轨电车平均时速20公里,比城市中公交车平均时速快30%;同时,有轨电车普遍使用长钢轨,基本没有接头,行驶中车轮与钢轨的摩擦噪声较低。新型有轨电车同时具有交通和观赏两大功能。
中国台湾:
日据时期时,日本人原计划在台北市敷设“市电”,即市电车。但路在线被认为独厚日本人社区,且可能产生财政排挤效应,故在舆论反弹下中止计划,至今台湾仍无相关设施。
产品特点
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用地等特点。
历史背景
其实在轨道交通诞生的初期,还是使用蒸汽机车作为动力装置,但很快被内燃机车辆及电动牵引的机车所取代。现代绝大多数轨道交通工具都是用电力驱动的。轨道 交通车辆的供电方式主要有两种,即“第三轨供电方式”与“接触网供电方式”。使用600伏、750伏、825伏、1000伏、1500伏电压作为动力电 源。前4种由第三轨供电方式供电,第三轨供电就是在钢轨的左侧铺设一条特殊的轻型钢条,形状与钢轨相似,截面的形状亦为“工”字形,但体积要比钢轨小许 多,称为“受流轨”,输入600伏、750伏、1000伏直流电作为牵引动力。列车运行时靠车辆底部的电刷接触受流轨而传导电力,如天津地铁一号线就属于 这一类。接触网供电是在轨道上方架设高压线,输入1500伏直流电作为牵引动力。列车运行时靠车辆顶部的受电弓传导电力,如上海轨道交通明珠线、天津“津 滨轻轨”及未来天津地铁二号线等均属这一类。第三轨供电的距离一般不超过30公里,而接触网供电的距离可达60公里以上。
大多数轨道交通工具采用钢轨-钢轮系统行走。近年来亦有采用混凝土轨道-胶轮系统行走的,法国巴黎及日本东京、神户等轨道交通工具已有采用,其优点是 降低车辆运行时由钢轨和钢轮磨擦而产生的噪音,以及减小震动。传统的有轨电车大多亦为钢轨-钢轮系统,而现代新型有轨电车则采用采用单轨-胶轮系统,如天 津滨海新区的导轨电车,即铺设一条轨道作为“导向轨”,胶轮行走,电力驱动,是一种新型轨道交通工具。
现存问题
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一是从各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经营现状看,大多数轨道交通处于政府补贴状态,赢利水平低,目前只有香港、伦敦、东京等少数几个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盈利。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城市公共产品,具有巨大的外部效应,这些外部效应影响着城市轨道交通空间资源价值。城市轨道交通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如果能对轨道交通空间资源的进行整合利用,以及通过市场配置和行政机制将其经济收益投入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上,那么则可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的投资、建设、运营、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是从各城市包括武汉市建设实践来看,由于各种原因,轨道交通空间与其它交通空间、城市建筑空间、地下空间衔接利用不够,造成相关工程建设间的冲突和矛盾,直接导致城市资源的巨大浪费,即轨道交通整体利用规划滞后。作为城市建设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轨道交通空间应与其它交通空间、城市建筑空间、地下空间有机衔接,综合发展,协调利用,以取得城市空间资源利用效用的最大化。
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空间资源的综合利用与轨道交通空间整体利用规划,已成为现代城市建设与经营研究的重要课题。
例证
墨尔本市区的电车轨构成风险,高跟鞋及单车轮子经常被夹在车轨中间的空间。
墨尔本市议会考虑要求省政府研究,在电车轨加橡胶边,以防高跟鞋及单车车轮被夹。提出这个建议的是市议员吴绮玲,据她表示,阿姆斯特丹电车轨加胶边的安全措施十分成功。据她表示,墨市市会堂外面经常发生夹车轨导致受伤的事故。特别是穿高跟鞋的妇女经常被夹,很多时受伤。不过,联邦电车公司警告踏单车人士,不要沿车轨踏车。公司发言人COLIN TYRUS 表示,据公司所知,现时全球都没有办法可以令到钢制的车轨会对单车安全。
公司不想鼓励踏单车人士当电车轨为单车径。认为最优先要做的是禁止巴士行驶史允士顿街(SWANSTON STREET)。上月一名踏单车的女子被一辆旅游巴士辗毙。在会议上,市政府计划在八周后将巴士站移往临时地点,最有可能是旧墨尔本货库附近的罗素街(RUSSELL STREET),但巴士公司提出,搬巴士站要花41万元,希望市议会帮补一点。另外,因为改为巴士站,要搬走一些路边泊车咪表,令库房损失7.5万元泊车收入。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7 11:39
目录
概述
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