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鳐
软骨鱼纲电鳐目鱼类的统称
电鳐(学名:Torpediniformes)是软骨鱼纲、电鳐目鱼类的统称。腮裂和口均腹位,5腮裂,体平扁卵圆形,头部、躯干及胸鳍连成一体,形成肥厚而光滑的卵圆形体盘,与尾部可明显区分。头区两侧有大型发电器官,眼小或退化。皮肤松软。吻不突出,臀鳍消失,尾鳍很小,胸鳍宽大,胸鳍前缘和体侧相连接。胸鳍和头之间每侧有一个大的发电器官,由鳃节肌细胞分化集迭而成,能发电,以电击敌人或猎物。腹鳍小型,部分为胸鳍后缘所覆盖。背鳍2个,1个或缺如。
物种学史
电鳐的学名来自拉丁语 “torpere”,意思是僵硬或瘫痪,指的是对操纵或踩在带电电线上的人的影响。
形态特征
最大的个体可以达到2米,很少在0.3米以下。 头部、躯干部和胸鳍连成一体,呈卵圆形。头部两侧的鳃肌衍生为发电器官。眼小或退化。眶前软骨扩大,分成多枝,向前伸达吻端。皮肤松软或坚韧。前鼻瓣左右连接,具鼻口沟。腹面无侧线管系统,眶上管不伸达吻端。背鳍0-2个,具角质鳍条。尾部发达,两侧通常具1纵走的皮褶,具角质鳍条。腹鳍小,左右腹鳍里缘或分离或愈合,无角质鳍条。胸鳍无角质鳍条。尾部呈粗棒状,像团扇。
栖息环境
电鳐生活在热带和温带海域,有些生活在不到100米的深度,有些生活在360米的深度。通常停留在1-250米的深度。一些物种,例如Tetronarce tokionis,也发现在深达1100米的地方。平日里喜欢栖息在海底。
分布范围
电鳐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西部的沿岸海域,中国只有南海地区有分布。
生活习性
放电
世界上有好多种电鳐,其发电能力各不相同。非洲电鳐一次发电的电压在220伏左右,中等大小的电鳐一次发电的电压在70-80伏,像较小的南美电鳐一次只能发出37伏电压。由于电鳐会发电,人们叫它做活的发电机、活电池、电鱼等。电鳐可以放出50安培的电流,电压达60-80伏,有海中“活电站”之称。电鳐每秒钟能放电50次,但连续放电后,电流逐渐减弱,10-15秒钟后完全消失,休息一会后又能重新恢复放电能力。
1989年,在法国科学城举办了一次饶有趣味的“时钟”回顾展览,一座用带电鱼放出的电来驱动的时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这种带电鱼放电十分有规律,电流的方向一分钟变换一次,因而被人称为“天然报时钟”。常见的带电鱼有电鳗、电鳐、电鲶等。其中电鳐电力第二强了。它放电电压可达300-500伏,足以把附近的鱼电死,人和牲畜碰上,全身也会麻痹。据计算,1万条电鳐的电能聚集在一起,足够使1列电力机车运行几分钟。
在头胸部的腹面两侧各有一个肾脏形蜂窝状的发电器。它们排列成六角柱体,叫“电板”柱。电鳐身上共有2000个电板柱,有200万块“电板”。这些电板之间充满胶质状的物质,可以起绝缘作用。每个“电板”的表面分布有神经末梢,一面为负电极,另一面则为正电极。电流的方向是从正极流到负极,也就是从电鳐的背面流到腹面。在神经脉冲的作用下,这两个放电器就能把神经能变成为电能,放出电来。单个“电板”产生的电压很微弱,可是,由于数量很多,就能发出很强的电压来。电鳐的每一个电板,只是肌纤维的变态。发电器官是从某些鳃肌演变而来的。在演变发生过程中解除了腮肌原来的职务,而承担了新的作用——发电。
食性
电鳐靠发出的电流袭击水中的小鱼、虾及其他小动物。它们主要以浮游生物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因此它们的牙齿不如食肉物种(如鲨鱼)锋利。
生长繁殖
卵胎生。
下级分类
参考资料
保护级别
63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其中,极危(CR)2种(Torpedo suessii、Tetronarce puelcha),濒危(EN)6种(Torpedo panthera、Torpedo mackayana、Torpedo bauchotae、中国团扇鳐、Narcine prodorsalis、Torpedo adenensis),易危(VU)19种,近危(NT)5种,无危(LC)23种,数据缺乏(DD)8种。
主要价值
研究价值
电鳐的放电特性启发人们发明和创造了能贮存电的电池。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干电池,在正负极间的糊状填充物,就是受电鳐发电器里的胶状物启发而改进的。
药用价值
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医生们常常把病人放到电鳐身上,或者让病人去碰一下正在池中放电的电鳐,利用电鳐放电来治疗风湿症和癫狂症等病。在法国意大利沿海,还可能看到一些患有风湿病的老年人,正在退潮后的海滩上寻找电鳐,当做自己的“医生”呢。
参考资料
电鳐目.蓝色动物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3 11:03
目录
概述
物种学史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