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同校
教育体制
男女同校,是一种教育体制,最早由东汉邓太后首创于公元119年,是中国历史上明文记载的男女同校的最早官办学校。而后1837年美国奥柏林学院首次招收女生,标志着西方传统大学之门向妇女开放。
发展历史
古代中国
东汉邓太后时期,曾专门设立了男女同校的学堂,《后汉书·皇后纪》载元初六年(公元119年)邓太后“诏和帝弟济北、河间王男女年五岁以上四十余人,又邓氏近亲子孙三十余人,并为开府邸,教学经书,躬自监试。”
文中所谓的“开府邸”,意思非常明确,亦即专门在一处有房屋的地方开设学校。而“开”之意中,还有派官管理的意思在内,因而是一间正规的学校,学生人数达到八十余人左右,是一间中国历史上明文记载的男女同校、同学的最早官办学校。通过这一举措,邓太后就将文化教育的范围向女性开放,这种大胆之举是史无前例的。
邓绥亲自办官邸学校,兼收女生,开创了中国女子受学校教育及男女同校的先河,被视为男女教育平等思想的萌芽,是女子教育史上一次划时代的突破, 使女子教育第一次从家庭教育迈向学校教育。
然而,邓绥之后的封建时代再没有开办类似的学校。
近代欧美
1837年美国中西部俄亥俄州的奥柏林学院首次招收了四名女生,标志着西方传统大学之门向妇女开放。
此后,欧洲各国纷纷效仿,而美国的男女同校教育最为彻底且最具代表性,男女同校于1920年前后在美国已成为制度,亦成为20世纪初世界新教育的大潮流。
近代中国
20世纪之前,受传统“女子无才便是德”思想的影响,我国女性进入大学学习被视为禁忌。
1901年,蔡元培在《学堂教科论》中提出“初、二两级”男女学生可以同校,然而在当时也并未引起过多的关注。
1912年,蔡元培就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并于1月25日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提出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的主张。
1913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正式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
1917年12月,蔡元培和沈尹默等人在北京东城的华法教育会会址上创办了一所新型学校———孔德学校。当时的中学都是男女分校,而唯独孔德学校是男女同校,就中国的学校来说,开了风气之先。
五四运动后的1920年,北京大学开放女禁,实现了大学男女同校。同年,在全国要求男女同校的呼声下,清华大学也出现了一场男女同校运动。社会各界开明人士和进步学生纷纷向清华学校当局请愿招收女生,围绕清华是否应该并可能招收女生的问题,争执双方以《清华周刊》为主要阵地进行了持续近九年的争论,最后以清华开放女禁圆满结束。
社会影响
男女同校带来的历史影响:促进了女性解放与女性自我成长;转变了男性对自我和女性的认知;进一步推动了高等教育趋向现代化转型;重构了男女社交公开的话语体系。
20世纪初的男女同校也带来了我们对当今高校发展中的教育性别问题、“女孩优势与男孩危机论”的思考。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5 21:30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