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荻教子
汉语成语
画荻教子(拼音:huà dí jiào zǐ)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元·脱脱宋史·欧阳修传》。
成语出处
元·脱脱《宋史·欧阳修传》:“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画荻教子”。
成语故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吉水(今属江西)人,是宋代杰出的散文家、史学家、考古家和诗人。
欧阳修出身于仕宦家庭,他的父亲欧阳观是一个小吏。但在欧阳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身上,生活非常困难。为了生计,母亲不得不带着小欧阳修从庐陵(今江西永丰)来到随州(今湖北随县),以便孤儿赛妇能得到在随州的欧阳修叔父的此许照顾。
郑氏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妇女。她勇敢地挑起了持家和教养子女的重担。欧阳修很小的时候,郑氏不断给他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导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
欧阳修稍大些时,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郑氏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郑氏年轻时在娘家受过几年教育,加上自己酷爱读书,颇有些学识,教儿子识字自然不成问题,于是她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先是教他读唐代诗人周朴、郑谷及当时的九僧诗。尽管欧阳修对这些诗知半解,却增强了他对读书的兴趣。
家里太穷,郑氏买不起纸笔,有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芦苇),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于是她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
欧阳修聪明伶俐,很快便学会了识字,并认识了很多字,在母亲的教育下,他每天写读,积累越来越多,到十岁的时候,他就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有时候还把借来的书抄录下来。
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欧阳修特别懂事,发奋图强,学习成绩优异,于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高中进士。欧母不仅助力儿子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同时教导儿子做人为官的道理,以其父亲为榜祥希望欧阳修将来做一个为老百姓所爱戴的清廉好官。欧阳修的母亲一身正气,她的言传身教深刻地影响着欧阳修,使欧阳修一生光明磊落,敢做敢为,受到后人的尊敬与爱戴。
成语寓意
欧母郑氏因画荻教子的贤德事迹,与孟子的母亲、陶侃的母亲和岳飞的母亲一起,被尊称为“四大贤母”,光耀千古。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导师,正是因为欧阳修的母亲见识深远,贫寒的家境没有撼动她教育儿子的决心,才有了后来的一代文豪。作为父母和家长,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同时也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成语运用
“画荻教子”指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连动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第九十二回:“光的荆钗布裙,鲍宣妻的提瓮出汲,陶侃母的截发留宾,还有画荻教子的,这是不厌贫的。”
陈国英《杏花巷》:“教子,古已有之的悲欢。孟母择居,画荻教子,这都是功成名扬的美谈。”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4 08:56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